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巴文化」應該成為廣安重要的文化標識

「巴文化」應該成為廣安重要的文化標識

原標題:「巴文化」應該成為廣安重要的文化標識


  彭歌


一條河流,自有她優美的傳說。一座山脈,也有她傳奇的故事。

廣安,一個誕生偉人的城市,必然會有她的溫度和靈魂。只有從深厚的文化中,才能觸摸她、感受她。


廣安文化標識,標識廣安文化。竊以為,「巴文化」應該成為廣安重要的文化標識。


「大氣」「勇銳」,是廣安這個城市的溫度和靈魂,也是「巴文化」的精髓。據《華陽國志·巴志》稱:「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歷史典籍中這段短短的文字,其實是對武王伐紂最重要的戰役——牧野之戰的側面記載,牧野之戰後,基本上確定了紂的滅亡。這段文字,提供了兩個關鍵詞:勇銳、歌舞。勇銳,是說作戰的勇敢、銳利;歌舞,則更表現在氣度上,一邊作戰,一邊歌舞,致使紂王的軍隊倒戈而逃,是何等的英勇威武、大氣非凡!


廣安人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就是「巴人」勇銳的表現。毛澤東評價鄧小平「舉重若輕」,這是一種「巴人」的氣度。鄧小平三落三起,晚年復出,不計得失,力排眾議,推進改革,力挽狂瀾,正是「巴人」大氣勇銳的表現。我們再重讀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更是把鄧小平身上的「巴文化」痕迹體現得淋漓盡致。

歷史人物和事件如安丙抗金、李准巡視南海、蒲殿俊保路運動、華鎣山武裝起義等等,都是「巴文化」在廣安人身上的體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蘊育一方文化,這是文化的宿命和特性。最早談到「巴人」的是戰國後期古地誌《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太嗥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此為巴人起源太嗥說。有學者認為太嗥與伏羲為一個人,這樣,太嗥伏羲就成了巴人的遠祖。有了「巴人」才有「巴文化」。目前,學術界關於「巴文化」的起源有三種觀點,一是鄂西長江沿岸,二是三峽地區,三是川東北嘉陵江渠江上游。川東北屬於古巴國(巴方國),廣安屬於第三個觀點的地理範圍。所以說,廣安乃「巴文化」發祥地之一,一點也不為過。


廣安,又稱「賨州」,這是有歷史依據的。《南充建置沿革》(1991年出版)記載: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始安縣為賨城縣,縣治在今廣安縣金廣鄉……隋末移縣治於今廣安縣肖溪鄉王家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賨城縣為始安縣。賨人,巴人的一支,後被漢族人同化,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無比的輝煌。早在春秋戰國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國都就建在今四川華鎣山麓渠縣的土溪城壩。渠縣,秦時稱宕渠縣。《華陽國志》記載:「宕渠蓋為故賨國,今有賨城、盧城。」秦時的宕渠縣轄現在的廣安部分區域。


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挖掘巴文化的底蘊,弘揚巴文化的精髓,對廣安不無裨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安日報數字版 的精彩文章:

「小康」之考
夏明翰:就義感召「後來人」

TAG:廣安日報數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