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武帝和周武宗滅佛後禪宗崛起,中國化是外來思想的必然

太武帝和周武宗滅佛後禪宗崛起,中國化是外來思想的必然

續上兩文「世族爭權導致北魏太武帝「滅佛」,道教為求平安反對殺生」「太武帝滅佛後崔浩得意忘形,堅持『歷史真實』被滅族」

上文我們講述到:因為太武帝因崔浩揭醜而大怒,滅掉了四大世族。然而,四大世族盤根錯節,不可能被真得消滅。可以想見僅僅是盛怒後的一句話而已。

(1)太武帝滅佛後佛教再起

除崔氏外,另外三氏因並非是鬥爭中心,在滅族過程中大多保存下來。例如盧氏,到了唐朝中後期仍然是「高門望族」。當然,那時的世族勢力早已經「去權力核心」化,只是在科舉、官員上受到看重而非必然選拔條件。

北周武帝宇文邕

隨著四大世族勢力被極大削弱,「太武帝滅佛」其實也就慢慢地轉向了。其後,拓跋晃因其勢力被宦官勢力剪除憂懼而死。太武帝拓跋燾於452年被宦官宗愛所殺。

宗愛又殺了準備迎立的拓跋瀚,之後扶植拓跋余為皇帝。但連殺兩位皇帝引發拓跋貴族和武將的憤怒,發動軍事政變後迎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濬為皇帝。

至此,「滅佛」完全停止,因為寇謙之和太武帝「滅佛」發動者兩個因素,拓跋濬在宣布復興佛教的同時,並沒有對道教斬盡殺絕。

因為魏太武帝滅佛,及其後面的「北周武帝滅佛(574—577年)」並沒有消滅佛教,佛教因為有其存在社會基礎和心理素質,且統治者主要是為了政權。兩次滅佛之後,佛教徒終於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中國式變革」,由此,後世的另外兩次滅佛相對來說都較為和緩。

(2)佛教在北魏勢力過大,最終導致佛教徒起義,這在中國歷史上相對少見

在中國歷史上,以佛教名義的起義比較少,佛教起的好作用比較大。比如,正是因為政府看到佛教對慈善很重視,佛教救濟機構形成龐大規模規模。為了與佛教競爭人心、為了爭奪人口。

到了唐代,特別是高宗、武后時期,政府才把慈善作為正規的慈善部門。以前,中國由政府主辦的慈善部門是從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正式建立的。之前,主要是免稅、減稅,並沒有把慈善作為一項工作。

可以說,佛教在這點上做出過非常重大的貢獻。但中國歷史上,佛教發展曾經強大到威脅統治者統治的地步,主要是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為此還發生過佛教起義。當然,有人說南宋時期的「白蓮教起義」也是以佛教名義,但本文說的佛教說的是佛教徒起義,而非像「白蓮教」僅是以佛教為名。

因此,真正的佛教起義極少。但也不是沒有。

延興三年(473年),北魏孝文帝統治下的佛教大乘教起義;太和五年(481年),佛教爆發起義。太和十四年(490年)、延昌三年(514年)和四年等,在北魏都爆發了佛教起義。

這些佛教起義都是以在佛教內部權力鬥爭中受封建統治者壓制而造反,其後逐漸轉變為對整個統治階層的反對,進而有組織地利用佛教思想。

(3)禪宗興起

這些佛教徒起義被鎮壓後,達摩老祖於520年來到中國南朝梁傳授佛教,其後中經慧可大師、僧璨大師、道信大師,經弘忍大師、惠能大師結大成,禪宗開始興起。禪宗興起就是結合了中國的特殊國情,主張「自立」而非之前的「供養」。所以,某種程度上減輕了封建社會政府的負擔。

因為禪宗的崛起,特別是,禪宗不在政治上有非分之想。因此,唐武宗滅佛、後周柴世宗滅佛相比南北朝時期的兩次「滅佛」,要輕柔許多。因為權力鬥爭因素,前兩次滅佛肉體消滅較多,後兩次滅佛則多為經濟原因,方式主要是催收稅款、強制當兵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宋人為何樂於反思歷史?四次「削藩過急」論背後民族精神改變
張居正人生轉折時,戚繼光已經天下聞名位居高位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