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火紛飛中的鐵血柔情——林覺民與妻書

戰火紛飛中的鐵血柔情——林覺民與妻書

林覺民(1887-1911),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覺民,幼年時過繼給叔父為子,其嗣父是個飽學多才的廩生,以詩文聞名於時;嗣母是個生性善良仁愛,典型的賢妻良母。林覺民天性聰慧,讀書過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愛,自幼就由嗣父親自教導讀書。後參加科舉考試,無意獲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離開考場。少年林覺民覺得教育腐化,力贊鄒容的「革命軍」中所提的「革命與教育並行」,與幾個進步同學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辦私學。

林覺民還在家中辦女學,動員妻子陳意映、堂妹林孟瑜等親友10餘人入學。他親授國文課程,抨擊封建禮教,並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在他的勸導下,家中一眾女眷紛紛放腳,還有人進入福州女子師範求學,成為該校第一屆畢業生。

為了激發市民的革命思想,林覺民和同學一起成立讀報所,其中收納了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小冊子,訂了《民報》《蘇報》《浙江潮》和秋瑾的《中國女報》等進步報刊。

林覺民尤善講演,常常宣傳革命道理。有一天晚上,他在城內錦巷七星君廟參加愛國社活動,發表了一篇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說,拍案捶胸,聲淚俱下。全閩大學堂的一個學監恰好在場。事後他對人說:「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1911年1月底(清宣統三年一月),中國同盟會在香港成立了統籌部,策動廣州起義。趙聲、黃興分別任統籌部的正、副部長。林覺民得知後,從日本回國參加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陳更新等率福建志士進入廣州,林覺民參加黃興領導的廣州起義。下午5時30分,林覺民隨黃興勇猛地攻入總督衙門,縱火焚燒督署。衝出督署後,轉攻督練所,途中與清巡防營大隊人馬相遇,展開激烈巷戰,受傷力盡被俘。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根據相關記載,林覺民「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動了惻隱之心,覺得可以留下林覺民為清廷所用。張鳴歧則認為,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稱得上奇男子」的林覺民,如果留給了革命黨,實為後患。

1911年4月27日(清宣統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黃昏,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被槍殺,年僅24歲。

林覺民正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曾說:「汝幸而遇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短暫一生幾乎奉獻給了革命事業,為國捐軀,嗚呼哀哉!

林覺民同時也是一位深情的才子,對其妻陳意映的愛血濃於水。《與妻書》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覺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寫給妻子陳意映的一封絕筆信。在這封絕筆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對妻子的深情和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深沉的愛。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愛和國家前途、人民命運聯繫在一起;把對妻子親人的愛和對國家人民的愛連為一體,闡述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國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會有個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筆調委婉動人,讀後令人蕩氣迴腸,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字字帶情,句句沾血。極大地表達了林覺民個人的家國情懷。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誠如魯迅先生所詠:「無情未必真豪傑。」英雄戰士、志士仁人,他們也是人,也有豐富的感情世界。

看到書信,陳意映立刻想到死,林覺民的父母雙雙跪在她面前,懇請陳意映念在家中尚有一歲幼兒,而她腹內還有一個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1911年5月19日,悲傷過度的陳意映早產,生下遺腹子林仲新。林家還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林暖蘇過繼給陳意映。但是,陳意映一直沒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林仲新剛剛兩歲的時候,陳意映鬱鬱而終。

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刻畫在林覺民的一生上,悲壯與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這開始時時刻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滄海桑田,風雨坎坷,我們偉大的祖國曆盡磨難!此時此刻,我們必須成為那埋頭苦幹的人,成為那拚命硬幹的人,成為那捨身求法的人!必須成為新世紀復興中華民族的脊樑!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

《論語》曾告誡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也曾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這不都是意味著我們要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的見證嗎?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然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今天,我們又重新談起九一八,重新感受歷史,重新找回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勿忘國恥!中國人將永遠背負著歷史遺留下的傷疤!

勿忘國恥!千百年的屈辱怎能一笑而過?!

勿忘國恥!前輩們的每一滴鮮血都將流入後人的體內!

我們將繼承這悲壯的歷史,繼承這不屈的精神,繼承這任憑千百萬年風吹雨打的,堅韌的玉石!朋友們,你們聽!一曲雄渾壯烈的交響樂正在我們的腦海里演奏著,那正是一曲衝鋒的戰歌,正是振奮著億萬中國人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與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晚清的他與德國俾斯麥、美國格蘭特並稱為19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姓氏文化探源——歐姓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