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一家獨一無二博物館,1725塊匾額講述著歷史

有一家獨一無二博物館,1725塊匾額講述著歷史

原標題:有一家獨一無二博物館,1725塊匾額講述著歷史


作者:木子


匾額俗稱匾,也有稱牌,是集文學、書法、雕刻、印鑒、裝飾、建築等藝術門類於一體綜合藝術形式。據史書記載匾額早在秦代已經出現,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用詞洗鍊、內涵深遠、書法精美、雕刻精湛,深受大眾喜愛。匾額與中國獨特的建築形制息息相關、相映成趣,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靈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匾額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橫著的叫匾額或牌匾,豎著的叫對聯,或抱柱「瓦聯」。


洛陽民俗博物館現館藏1725塊,數量居全國博物館同類藏品首位。2008年5月,洛陽市人民政府由此而興建了全國第一座匾額專題的博物館——洛陽匾額博物館。



洛陽匾額博物館共展出匾額500餘塊,時間上起於明,下止於民國時期,共辟功德聲望、貞節賢孝、官府門第、婚喜壽慶、醫德教澤、寺廟宗祠、村寨店堂、書齋堂號8個展廳。匾額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及近代婚姻家庭、宗族鄉里、科舉制度、人情往來、民間信仰等方面的社會生活和原貌。




欽賜登仕郎




【匾文】欽賜登仕朗


【款識】豎式,無款識

【年代】清代


【釋意】欽:對皇帝所做事情的敬稱,欽賜:皇帝賜予。登仕郎:清代文散官員,清制,登仕郎為正九品。



欽賜壽官




【匾文】欽賜壽官


【款識】豎式,無款識


【年代】清代


【釋意】欽:對皇帝所做事情的敬,欽賜:皇帝賜予。壽官:特指明清時期的閑職官員,類似現在的榮譽稱號,對德高望重的高齡老人(一般在八十五歲以上)的榮典和封贈,多為八品,最高為七品,最低為九品,由地方官員奏報朝廷,經由皇帝恩准,欽賜壽官,予以褒獎。恩榮壽官後,一般其妻子也贈孺人,若其妻子故去時暫未領到榮身的,可稱待贈孺人。是清代尊老禮制的一種體現。


敕命文林郎



【匾文】敕命文林郎


【款識】豎式,無款識


【年代】清代


【釋意】該匾系皇帝頒賜給匾主人為正七品官文林郎而立。敕命:皇帝頒賜爵位的詔令。清代賜封六品以下的官職稱「敕命」。文林郎:清代文散官名,正七品,唯吏員出身稱為宣德郎。



三元大帝


【匾文】三元大帝


【款識】上款:本鎮信士周文和率子天縱、天德薰沐叩獻,下款:光緒三年正月十五日穀旦


【年代】光緒三年(1877年)


【釋意】該匾系民間信士周文和父子為三官廟敬獻之匾。三元大帝:亦稱「三官大帝」,道教所信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神。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能為人賜福,教罪、解危,皆以帝君尊稱。道家還以三時首月之望為三官的生日,即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狀元及第



【匾文】狀元及第


【款識】上款為:庚辰科,下款為:嘉慶二十五年陳繼昌恭立。


【年代】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

【釋意】此匾系一官府門第匾,是陳繼昌考中狀元後所立之匾。陳繼昌(1791-1849),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廣西臨桂人。清嘉慶二十五年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於陳繼昌應殿試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而聲名大振。察考又提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歷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進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蘇巡撫。一年後,因病辭官,卧病三年,病故於家中。陳繼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處,辦事公正廉明,做了許多興利除弊、促教興文的事情。尤以興修水利,深得民心。陳繼昌善書法,能詩文,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欽點營守府



【匾文】欽點營守府


【款識】上款:光緒戊戌科,下款:朱選青立。


【年代】光緒戊戌(1898年)


【釋意】該匾係為光緒戊戌科武進士朱選青所立之匾。豎式。系懸掛於門楣之上,標明門第出身。光緒戊戌科,即公元1898年。清代武進士二、三甲常由皇帝欽點授予營守府之職。營守府:清代正五品武職。


御前侍衛府


【匾文】御前侍衛府


【款識】豎式,無款識


【年代】清代


【釋意】該豎匾系懸掛於清代偃師縣武進士何禮舊居的門第匾。匾主人何禮:河南偃師木閣溝村人,清宣宗時進士、乾清門行走、花翎侍郎,歷任廣東遊擊、湖北參軍兼護理提督軍門。御前侍衛,清代從滿蒙勛戚子弟及武進士侍衛中特簡選拔出的高等侍衛,與御前大臣、御前行走統歸皇帝直接管理。匾主人何禮老宅門前共懸掛有「御前侍衛府」、「進士」、「武魁」三塊匾,其中「武魁」匾流失。




【匾文】誥錫婺輝


【款識】上款:欽命翰林院編修提督福建全省學政加一級曹秉為,下款:記撥把總甌庠生陸魁元、衛守備銜甌庠生陳奪元、候選都司甌庠生陳掄元之母封三品淑人七十壽葛氏立,同治乙丑四年季夏月吉旦。


【年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匾文】萱德榮稀

【款識】上款:例授修職郎即選儒學教授劉閣書為,下款:鄒母楊儒人七秩榮誕立,皇清光緒十四年戊子鴻歲仲秋月穀旦。


【年代】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


【匾文】椿蔭萱榮


【款識】上款:禮部進士例授文林郎即用縣正堂愚弟謝康選拜題,下款:章標卓老先生暨德配孺人八一雙慶立,咸豐十一年歲次辛酉季春月吉旦。


【年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



【匾文】婺煥長春


【款識】上款恭頌夏母家太君古稀榮慶,下款:江西省參議員劉文濤敬題,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八月穀旦。


【年代】民國三十五(公元1946年)


【匾文】花甲齊眉

【款識】上款:恭祝源泉尊契叔暨德配龍老孺人六旬雙慶,下款:會昌崇仁承審員、前任南城縣政府秘書黃振華題,余江縣特種刑事臨時法庭司法官,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仲秋月吉立。


【年代】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


【匾文】艾齡


【款識】該匾跋文為:恭祝文君篤齋岳丈先生五旬壽跋。艾釋:歷長者,多更而發蒼白色相等也。方言,晉衛之間凡尊長者稱為艾人。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皆昭然可稽。


岳丈篤齋先生,潞國公肖裔也。持躬涉世,閱歷最處,家號素封,處事以仁,里閈咸欽之。今濟艾壽,酌酒稱觴,濟濟盈庭,且良息藻芬,馬森昆玉,膳養如禮。爾後保艾,誠雲當之象賢,海生髮跡,不凡遐舉,遐軒正未有艾。余等忝為子婿,關情甚熱,受惠良殷,無儀上壽,愛撮艾齡二字顏額懸堂,以致祝玉翁。囤語云艾,人以豐非所企慕,愛歌閟宮之章,籍為五旬頌。先生必傾耳聽之。謹跋。


子婿歐陽龍章、劉雲南仝鞠躬敬題。


中華民國十八年乙巳歲季夏月穀旦。



【匾文】七世同居


【款識】上款:特授汝州直隸州訓導覃恩加一級為解長春立,下款:張元一、胡斌等49人仝拜,光緒歲次玄黓攝提格三月中浣吉日穀旦。

【年代】光緒二十八(公元1902年)


【匾文】節苦名香


【款識】上款「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分守山東濟東泰武道兼理通省驛傳水利事務加三級記錄四次李□為節婦李金氏,下款: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穀旦。


【年代】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


【匾文】茹荼守貞


【款識】上款:敕授修職郎光州商城縣教諭張鳳儀為賀線梁孺人立,下款:道光十四年十二月吉日穀旦。


【年代】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



【匾文】節孝仁慈


【款識】上款:王公佑德配太夫人,下款:合族仝立,中華民國廿六年元月月穀旦。


【年代】中華民國廿六年(公元1937年)


【匾文】光詔光德


【款識】上款:彭府諱美大人榮晉花甲誌慶,歲次同治四年乙丑穀旦,下款:欽賜進士王幫璽敬賀。


【年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匾文】唯天為大


【款識】上款:大清道光十一年歲次辛卯新正穀旦敬獻,下款:首事人□□□。


【年代】道光十一年



【匾文】王氏先祠


【款識】上款:長門本支立,下款:宣統三年孟春穀旦。


【年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


【匾文】衍慶堂


【款識】無


【年代】不詳


【匾文】愛竹堂


【款識】上款:鄉賓官得賢公、耆賓上官謙公,下款:鄉賓上官如安、如望公子孫仝立,大清光緒十八年十一穀旦。


【年代】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



【匾文】德媲敬姜


【款識】上款:敕授文林郎署山西隸絳州河津縣事加五級紀錄十次張柯程為,下款:大壺范張線高孺人歸窆立,德盛號李得雲等12人,道光二十一年歲次辛酉畢辜月穀旦。


【年代】道光二十一年畢辜月(公元1841年農曆11月)


【匾文】布政理問


【款識】上款:嘉慶十四年建丑月穀旦,下款:六品職銜李河瑞立。


【年代】嘉慶十四年


【匾文】杖國耆英


【款識】上款:賜進士及第清點翰林院萬承風文淵閣校理翰林修院修篆癸酉京城三品東金省文闈大主考候選督學部院加二級江程楊鰲為,下款:大碩德羅府德翁年姻長先生七十榮壽立,皇道光十六年洪歲丙申仲冬月穀旦。


【年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



【匾文】萱堂永茂


【款識】上款: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日講起居注官充實篡修提督河南學政侍講學士咸安宮總裁加三級姚元之為徐母張老孺人七秩榮壽立,下款皇清道光十二年壬辰洪歲孟冬月吉日。


【年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


【匾文】亞元


【款識】上款: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都察院右都御史恪靖伯、輕車都尉陝甘總督辦新疆軍務左為光緒元年甘肅省乙亥恩科並補丁卯正科武鄉試中式武舉第二名張景川所題,鄉試第一名稱「解元」、亞,第二,多褒獎之意。


【年代】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


【匾文】睦鄰慈幼


【款識】上款:賜進士出身癸己科狀元及第年為永豐李先生之妻年氏懿範,眾親友仝拜,下款:大清同治十一年陽月下澣穀旦。


【年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匾文】帝齡雙錫


【款識】上款: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閩浙總督提督軍務兼理糧餉鹽課孫爾准為百二歲□壽□□啟□,仝男□□□□□□□立,下款:道光十年歲次庚寅孟冬月吉旦。


【年代】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


【匾文】中憲大夫


【款識】上款:恭維奉旨加贈道銜、原同知銜、賞戴藍翎補用知縣、署江寧府江浦縣知縣誼兄符宗英為國捐軀,恩蔭雲騎尉世襲罔替,下款:署上海道粵東弟葉廷眷頓首拜題,皇清同治三年甲子歲孟冬月上浣吉旦。


【年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


【匾文】眉壽多福


【款識】上款:欽命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南書房行走提督江西學政加三級紀錄二次李為蕭鯤翥老先生元配郭太君六旬、葉太君七旬加一雙壽,男太學生景兟、景甡、景蝗,孫邑庠生興琮柏、興椿珠、興揚槐、興松林、興璋杞,曾孫發榮立,下款:皇清同治拾壹年歲次壬申冬月吉日。


【年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匾文】義勇第


【款識】上款:經筵講官太子少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吏部尚書管理國子監事務加四級劉墉為,下款:羅固群立,嘉慶六年歲在辛酉冬月穀旦。


【年代】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


【匾文】文魁


【款識】上款:欽命河南大主考翰林院侍講學士瞿、詹事府右贊善陳為乙亥恩科中式三十四名舉人郭馴立,下款:光緒元年九月穀旦。


【年代】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


【匾文】關西名門


【款識】上款:賜進士出身文林郎知福建永安縣事彰德府書院掌教袁樹榮題,下款: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秋中浣吉日。


【年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匾文】歲進士


【款識】上款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加十級紀錄十次軍功二級紀錄四次先為歲貢生鍾文化立,下款:嘉慶拾年冬月穀旦。


【年代】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


【匾文】望著十三


【款識】上款:鄉進士文林郎知豐順縣事加二級紀錄三次江廷隆為,下款:恩進士王汾立,乾隆十四年已巳歲孟春月吉旦。


【年代】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


【匾文】名標上苑


【款識】上款:特授文林郎知長寧縣事加三級紀錄三次記功一次郭為太學生邱大琳立,下款: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季冬月吉旦。


【年代】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匾文】望重橋門


【款識】上款:賜進士出身特授奉直大夫工部屯田清史司主事加一級戴書紳為太學生孫玉書立,下款:乾隆三十九冬月吉旦。


【年代】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


【匾文】國魁


【款識】上款:欽命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胡為國子監生譚錦潤立,下款:光緒丙午年仲冬月。


【年代】光緒丙午年(公元1906年)


【匾文】望高山斗


【款識】上款:峕大清道光四年歲次甲申秋九月朔二月恭為,下款:潘漢倬等14人,在德望翁張老兄台大人三周題。


【年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匾文】質直好義


【款識】上款:恭頌清承德郎超□□□□先生懿行,下款:親友、鄉眾仝立,中華民國念九年既望穀旦。


【年代】民國念九年七月既望(公元1940年農曆7月16日)


【匾文】覲光揚烈


【款識】上款:欽命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紀錄五次加三級俊為,下款:大學生戴榮恩,男:國學職員奎文、蔚文、有文仝立,光緒七年辛巳歲孟秋下浣穀旦。


【年代】光緒七年辛巳歲孟秋(公元1881年農曆7月)


【匾文】德重閭里


【款識】上款:恭頌大德望希翁李老先生大人懿行,下款:光緒七年歲次辛巳桂月中浣穀旦。


【年代】光緒七年桂月(公元1881年農曆8月)



【匾文】德存施濟


【款識】上款:恭頌紹洛郭老先生懿行,下款「里人同立,龍飛嘉慶廿一年臘月穀旦。


【年代】嘉慶二十一年臘月(公元1816年農曆12月)


【匾文】績著贊襄


【款識】上款:邑南區清局長益翁張老先生大人懿行,下款:鄉第一局柳發林等17人,中華民國乙卯歲仲呂月穀旦。


【年代】民國乙卯歲仲呂月(公元1915年農曆4月)


【匾文】恩侔鞠育


【款識】無款識


【年代】民國



【匾文】桂蘭煥彩


【款識】上款:福建全省學政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紀錄二十二次沈為、福建等處承宣布政司布政使加十級紀錄十次吳為,下款:耆老賴開歧男生員甲第、孫監生懋修立,耆賓元第仝立,大清道光六年歲次丙戌仲冬月穀旦。


【年代】道光六年仲冬月(公元1826年農曆11月)


【匾文】府仰無愧


【款識】上款:恭頌大鄉望茂加張老先生大人懿行,下款:諸親友仝立,民國四年歲次乙卯孟秋之月穀旦。


【年代】民國四年孟秋月(公元1915年農曆7月)


【匾文】恩猶椿萱


【款識】上款:恭頌大淑德叔父王松老人、大□范嬸母王老孺人懿行,下款:史書全、趙木、史太學等12人立,大清宣統二年仲冬月上旬穀旦。


【年代】宣統二年仲冬月(公元1910年農曆11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秦國和晉國對周天子實施詭計,春秋時期洛陽為何出現犬戎?
中國各朝代人口數量,近年人口減少後果有多嚴重?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