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北宋董源的《瀟湘圖》

博物館文物介紹——北宋董源的《瀟湘圖》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北宋董源的《瀟湘圖》


五代、宋初的「三家山水」,為我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後世難以逾越。關於「三家山水」,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北宋書畫鑒賞家和畫史評論家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所謂的「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其二是元代著名的美術鑒賞家湯垕(hòu)《畫鑒》中所謂的「迨(dài)於宋朝董源、李成、范寬,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之法始備」。湯垕去掉了荊浩的弟子關仝(tóng),而增添了董源,並將董源尊為「三家」之首,這一改動意義重大。其原因是,李成、關仝、范寬三家皆為北方人,其筆下山水都是北方風貌;而董源卻是南方人,其筆下山水是江南風貌,因此湯氏的說法似更科學、更全面。自此,山水畫壇分出了南方畫派和北方畫派兩大譜系。而明人董其昌更是以禪論畫,倡導「南北宗」之說,推舉董源為「南宗」山水的百代之師,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文人畫創作高潮。




董源 (934-約 962年 ),董元,字叔達,江西鍾陵(今江西進賢縣)人。自稱「江南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後世遂以董巨並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範,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黃公望說:「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杜也」。清代王鑒說「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董源在後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董源《夏山圖》


據畫史記載,董氏善山水人物、雲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開創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讚其山水曰:「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


董源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李思訓格調,而較放縱活潑。



董源 《夏山清曉圖》


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場大雪,鋪天蓋地,京都呈現出一片銀白的世界。李璟見此雅興大發,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賞雪賦詩;並召來當時的畫壇高手董源、高太沖、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們各有所長,分工合作,由高太沖畫中主像,周文矩畫侍臣和及樂工侍從,朱澄畫樓閣宮殿,董源畫雪竹寒林,徐崇嗣畫池塘魚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賞雪圖》完成了。董源畫的雪竹寒林是這幅畫中直接描繪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臨陣不慌,放手對景勾畫,將積雪壓竹、叢林寒瑟的景象傳神地描繪出來。這次活動和《賞雪圖》被北宋的美術評論家郭若虛記述在他的《圖畫見聞志》里,遺憾的是該圖已經無法見到了。


《瀟湘圖》局部


《瀟湘圖》為設色絹本,縱50厘米,橫141.4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卷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兒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全卷由點線交織而成,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嵐問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畫作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



《瀟湘圖》局部

《瀟湘圖》以平遠取勢構圖。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潤空靈與淡遠清深。根據圖中人物的活動,畫面可分為左右兩部分。右半部主要描繪遊船的活動,水面上,一隻小船正緩緩向汀岸靠攏。船中一個貌似高官的朱衣人端坐於傘蓋之下,身邊另有陪侍和舟子數人。岸上一行五人似在迎迓小船,稍遠處幾個女子正遙遙觀望。左半部所表現的是網捕景象,坡岸上幾個漁人正撒網捕魚,另有幾個已下到水裡,似在水下安網。在這兩組人物之外,水面上還有幾隻小艇,錯落點綴於清波之間,自在往還。畫卷下端,沙洲葦渚歷歷可見。而上端的坡岸後,茂林重疊,屋舍隱約可見。其後山勢連綿,層巒疊嶂,蔚然深秀。



《瀟湘圖》局部


從《瀟湘圖》看,董源的創新發展是多方面的。山的表現除取江南清潤幽深的峰巒樹石外,還採用了獨特的皴法。安岐《墨緣匯觀》說:「世傳董源畫多作麻皮皴,惟此二卷俱用點子皴法。」山勢自卷首而起,花青運墨勾皴,漸至層巒疊嶂,愈深愈遠。為了表現透視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斑斑駁駁,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在用墨彩渲染時又在山凹得當處留出了雲靄霧氣,造成迷漾淡遠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故事——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
歷史上的今天——1796年11月6日,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逝世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