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解放戰爭雜記:淮海戰役決策的形成過程

何新解放戰爭雜記:淮海戰役決策的形成過程

原標題:何新解放戰爭雜記:淮海戰役決策的形成過程


【何新解放戰爭雜記】


淮海戰役決策的形成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進行的淮海戰役,經過66天激戰,華東解放軍和中原解放軍以60萬人戰勝國民黨軍80萬人,全殲國民黨軍第七、二、十二、十三、十六兵團等5大精銳主力兵團,被毛澤東稱為「南線戰略大決戰」。

近年流行一種說法認為,1948年末決定國共命運的淮海戰役建議,是粟裕將軍提出的。但此說並非事實。


1、此說所以出現,根據是粟裕於濟南戰役後期發給中央的一個電文,史稱「敬晨電」。


【粟裕關於建議舉行淮海戰役致中央的電文(1948年9月24日)】


軍委並報華東局、中原局:


一.至此刻為止,攻濟戰鬥已突人內城六個團,敵極混亂,決乘此時機於白晝繼續攻殲該敵。如內城之敵解決,則固守城南部千佛山、馬鞍山之敵,亦易解決(齊魯大學之敵昨已投降)。


估計攻濟戰鬥日內即可完全結束,但援敵邱兵團直至今晨,才開始自商邱以北分向曹縣、城武間地區北進,而黃兵團則尚未完全集結。但以現有材料計,該兵團之六十四師亦到達碭山地區。李兵團則尚在固鎮及其以東地區。


似此,如援敵知濟南已被我完全控制,則停止北援,而轉為加強警備,以防我主力南進之可能性,似較繼續北援之可能性為大。如敵仍繼續北援,我們當按既定之方針殲滅援敵。如敵停出北援,則我們下步行動,擬作如下建議:


為更好的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


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楊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人休整。

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於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嶧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


此案對部隊休整(只有攻城部隊須稍事休整,至昨黃昏為止,攻城部隊之六個縱隊僅傷亡八千餘人,昨晚及今晨傷亡尚不在內,依此傷亡並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後攻佔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攻克,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適宜作戰——「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後加於敵人之精神壓力」。


二.究應如何請電示,但不論采何方案.建議華東自(局)立即令魯南及濱海地武將臨沂之王洪九部包圍,以待濟、徐作戰結束後,加派一部主力(如僅以地武殲該敵很難奏效)攻殲該敵。


三.饒政委今明可抵職部,到後當將爾後行動再請示饒政委。粟敬晨七時


2、中央的第一封回電


【中央25日上午給粟裕等的回電】


中央決策方面收到粟敬晨電後,於當日上午立即回電云:


「敬七時電悉。望你們召集許、譚、王及其他可能到會之幹部,開一次討論行動的會議,以最後斟酌的意見電告我們審查。中央」

【簡略說明】


1、因粟裕此電中有「立即舉行淮海戰役」的提議,因此論者認為淮海戰役設想是粟裕首倡的,實際上這是誤解。


2、當粟裕發電時,許譚指揮的解放軍山東兵團(隸屬華東局領導、為華東人民解放軍所部)約15萬人,正在進行濟南戰役的攻城任務。


而粟裕則率西兵團(粟部隸屬於中原人民解放軍)10餘萬部隊在遠距離外擔負阻援任務。


3、由於許譚兵團攻濟進展迅速、順利,故國民黨援軍還未來及集結出發,濟南已被許譚山東兵團攻克。因粟裕當時處於靜觀狀態,乃得以從容構思濟南戰役後下一步軍事行動。


4、在此前的5月間,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曾有南下兩淮和東進海安、連雲港——舉行淮海戰役的動議。因之粟裕在此電中提出攻濟後立即舉行淮海戰役的此一提議,並非首創。


5、粟裕此電文可表明其對於華東部隊,粟裕當時並無垂直直接領導關係。故他建議華東局令地方部隊包圍魯南敵軍,掃清南下障礙。


6、而中央這個回電也很有意思。按粟裕電文的最後一句,是報告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將到粟裕部視察,粟裕擬就下一步作戰方案有所請示。(「饒政委今明可抵職部,到後當將爾後行動請示饒政委.")


但是中央回電對此卻未置可否,且隻字未提饒漱石,僅要求粟裕「你們」立即與許譚王等軍事幹部開會商議後,拿出最後方案給我們審查決定。


7、事實上,粟裕此舉似不合中共組織制度。

因粟裕部自1947年9月後中央已經明確其組織隸屬晉冀魯豫——中原局。但是在1948年7月的睢杞戰役後,原應在中原作戰的粟裕兵團因戰損嚴重,不得不退入山東解放區尋求補充及休整。隨後在華東局召開的曲阜會議上,中央決定發動濟南戰役,毛澤東親自決定由許世友擔任濟南戰役攻城總指揮,而以粟裕兵團為阻援預備隊,由粟裕作為負責打援軍和協同攻城與打援的臨時指揮員。


但是,此時粟裕兵團的建制仍是屬於中原局及中原人民解放軍領導,不屬於華東局饒漱石及華東人民解放軍的組織序列。所以粟裕之請示饒政委實際有所未合。(且粟裕當時已不是華東解放軍的指揮員。所謂的「華東野戰軍」番號,一年前實際即已被中央通知取消,粟裕部編入晉冀魯豫解放軍。僅對外仍保留「華野」番號作對外示形之用。)


8、故粟裕關於其兵團下一步作戰方向的戰役設想,所應須請示的上級部門乃是中原局和中原人民解放軍的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以及參謀長李達。


事實上,於當日上午收到粟裕的請示電文後,中原解放軍領導劉、陳、李即於本日中午立即複電,表示同意粟裕兵團南下淮海地區作戰。


【劉陳李給軍委及粟裕的複電(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午)】


軍委並粟:


(一)粟敬七時電悉。


濟南攻克後,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吸打援敵為最好。如能配合孫良誠各偽部之反正,則收效更大。對控制於魯西南之四、八兩縱以能進出於豐、沛、肖、碭,躡邱兵團之後為最好,且可於南下時相機夾擊援敵於淮北路東地區,同時亦可保持向西的機動,打擊隴海線、魯西南分散之敵。


(二)豫南戰局迄本月止,白敵已決調七師、四十八師集結確山,昨日已到一個團,余部在二十六七兩日可集結完畢。因濟南已不能挽救,黃兵團不北開,必企圖以全力六個師(共十二個旅以上)西進,向南陽運補給品,反撲向我求戰,且有可能於進駐南陽後向北推進,破壞我豫西區之中心腹地。如此著實現,對我秋季群運、屯糧、冬衣渚計劃妨害甚大。因連日天雨,敵之西進當在天晴之後。


(三)我們研究上述敵情發生時,認為集中全軍,殲敵於南陽附近或攻佔南陽的機會已成過去,擬採取分遣殲敵方針。建議以一至兩個縱隊南下,配合桐柏,江漢部隊先破擊信陽、漢口段鐵路,然後分殲分散於江漢地區之敵(如二十八師、五十二師、二十師),估計可能達成殲敵任務,並於可能時,相機攻佔襄陽。劉金軒十二旅擇機回陝南,爭取殲滅七十九師一部,並打開漢水上游局面。

我集中主力三至四個縱隊,位於南陽附近,掩護南下部隊之開進,並吸敵西進,待敵進至泌陽、唐河間,我主力即緊縮於舞陽、方城地區俟敵改變方向回援江漢時來決定行動,或打南陽,或打駐馬店,或尾敵南下,均屬有利,如敵轉向東北,則我亦向東向北機動均可。此一行動計劃可爭取在江漢殲敵一部,可保持豫西基本區,於東戰場亦可配合得宜,望軍委指示。


劉陳李九月二十五日午


【毛澤東於25日晚上19時,做出立即進行淮海戰役戰略決戰的決策】


前已指出,在當日(25日)上午,中央已複電粟裕,要求他會同山東兵團領導人協商下一步作戰計劃。在中午接到劉陳李電報後;僅僅經過一個下午的深思熟慮,毛澤東即於當晚19時親自署筆電文,做出立即舉行淮海戰役的最終決策。


但是,毛澤東的這個決策電文,事實上駁回了粟裕原來那個淮海戰役的提議,而提出了一系列大為不同的戰略策劃。


【中央關於立即舉行淮海戰役的決策電報(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五日十九時)】


1949年9月25日19時,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饒漱石、粟裕並告許世友、譚震林、王建安,劉伯承、陳毅、李達電。電文如下:


饒粟,並告許譚王,劉陳李:


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後再進行一次休整。

淮海戰役可於十月十號左右開始行動。你們應利用目前半月時間,使攻濟部隊獲得短時休息,然後留一個縱隊位於魯西南起牽製作用,吳化文亦應移至魯西南,其餘全部南下,準備進行幾個作戰:


(一)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二)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


(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


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進行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


因此,你們應在酉灰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開一次象上月曲阜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軍委二十五日十九時


【要點分析】


1、此電中毛澤東提出了他對於淮海戰役的嶄新設想和實施方案。毛澤東9.2519時發出的這一電報,實際上是指導即將舉行的淮海戰役的戰略總方針。


2、粟裕9.24敬字電報的主要內容為以下幾點:


一、戰略目標

進入兩淮,控制華中。


「為更好的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二、實施方案


「該戰役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


如敵不援或被阻,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人休整。」


以上兩步,即粟裕提議的淮海戰役的全部內容。


由此可見,粟裕所謂的淮海戰役,目標不大,且具有區域的局限性——戰役第一目標是掠取蘇北,寶應、高郵、宿遷及運河沿線的兩淮地區。如順利得手,則第二步東下攻略海洲、連雲港而已。使用的部隊,則主要是此時閑置中的粟裕兵團。


粟裕這個「淮海戰役」局面很小,與後來成為國共兩軍戰略總決戰的淮海戰役實有天壤之別!


雖然毛澤東在第二封複電開頭即說:「立即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但是,他所構想的淮海戰役卻是一場規模宏大,具有戰略對決性的大決戰!毛澤東認為此戰總目標,不僅是要一戰而砥定中原,而且可能徹底蕩平長江以北。

所以毛澤東此電的戰略設計與粟裕的設想完全不同:


1、使用兵力不是只用粟裕兵團,而是以山東兵團全部與粟裕兵團,包括中原的劉陳部隊,聯合作戰。山東兵團在克濟南後,應不休息,連續作戰,立即南下。


2、作戰目標,不是奪取江北幾座小城,而是殲滅邱清泉和黃伯韜兩個兵團。首要目標是消滅黃伯韜兵團於新安(今新沂)、運河沿線。


3、然後南下殲滅兩淮、高、寶之敵為第二階段。


4、最後東進殲滅連雲港、海州之敵為第三階段。


5、毛澤東特別指出: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統一的「大戰役」。


這一設計和設想,才是後來所實施的淮海戰役的雛形。


毛澤東當時考慮,淮海戰役可於十月十號左右開始行動,而實際上淮海戰役是於11月6日發動的。


毛澤東認為,打淮海戰役須準備進行幾個作戰階段:


(一)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

(二)殲滅兩淮、高、寶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


(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


——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


毛澤東的這個計劃才是真正的淮海戰役作戰策劃。


毛澤東明確提出首戰以殲滅黃伯濤集團為目標,此即於一個多月後打響的碾庄殲黃戰役。


近年來關於毛澤東此電報的第一句話一一「舉行淮海戰役非常必要」,經常被引用,被認為似乎是對粟裕電報的讚許。但實際上研究毛澤東此電全文內容後,會發現粟的想法不但未被毛澤東首肯,而且是被基本否定了。所以諸如什麼淮海戰役是粟裕所策劃而立下第一功云云,實為無稽之談。


(2018-11-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時事 的精彩文章:

林鵬、諸玄識、董並生:作為偽造「古希臘」工具的「西方考古學」(中)
何新:康有為悼李鴻章的一首詩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