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雷軍與董明珠的 5 年之約,10 億賭局

雷軍與董明珠的 5 年之約,10 億賭局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於 5 年前的 12 月 12 日,在「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立下了轟動一時的 10 億賭約,如今賭約即將於下個月見分曉,誰將獲得最後的勝利?

作為兩位大佬級的風雲人物,雷軍和董明珠隨便走在哪裡都可以引發大新聞,五年前倆人價值10億的賭約,更是已經弄得人盡皆知。

如今,五年時間即將到來,雷軍和董明珠的賭約也即將到達兌現的時候了。回顧2013年,雷軍跟董明珠在公開場合放出10億賭約的豪言,當時外界對於倆人的賭約只是當做笑談,畢竟這種公開場合的放狠話一定程度上有炒作嫌疑。

但隨著雷軍旗下小米公司做空調,董明珠所代表的格力去做手機,格力和小米似乎用業務行為把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當真了,以至於大家對於小米跟格力的這場10億賭局的結局反而更加關注。

那麼,撇開炒作不談,在雷軍董明珠賭局開始後,小米和格力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合雙方的產品、技術、市場實力來判斷的話,究竟雷軍和董明珠孰勝孰贏呢?

一時興起的賭約,引發了五年間的「針鋒相對」

首先,在討論雷軍和董明珠賭局誰勝誰贏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這兩位大佬的賭局究竟是賭什麼。

大家都知道,雷軍是IT互聯網界的大佬,董明珠是製造業的大佬,倆人原本在業務上也沒有交集和衝突,那他們為何會發起這場賭局呢?在2013年12月12日,在CCTV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現場,作為製造業代表的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與作為互聯網模式代表的小米掌門人雷軍約定了一個「十億賭約」。當時,雷軍提出,五年之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明珠輸我一塊錢。但董明珠當場反擊,我跟你賭10個億。

有分析透露,倆人的這場對話本來作為節目效果,並沒有被當真,但是後來雙方都沒有否定這「十億賭約」,並至此開始了「針鋒相對」。當事人對待賭約越來越認真,外界看熱鬧的想法也增加,畢竟10億也不算是個小數目,而且這應該算是業內首次這種大張旗鼓的放明面上來賭的。

更為直接的是,空調原本是格力的看家本領,結果小米也開始做了;手機本身是小米的看家武器,格力也推出格力手機不甘示弱。在這五年的時間裡,雖然雷軍和董明珠對於賭局既沒有再次確認也沒有再次否認,卻已經從實際上業務上開始競爭了。

如今,距離2018年的12月12日,已經不遠了,雷軍和董明珠究竟誰會輸掉這10個億?他們會否真正兌現賭注?我認為,不管他們會不會兌現賭注,也不管他們誰輸了,從營銷、從公司業務模式的創新推動角度上,他們兩家企業都是贏家。為什麼呢?從這幾年小米和格力的營收增長就可以看出來。

雷軍跟董明珠在這場賭局裡並沒有輸家

作為兩家模式天然就不一樣的企業,大家很好奇的就是小米格力究竟誰會更賺錢,他們的賺錢能力也直接就是雷軍和董明珠這次賭局的關鍵數據。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雷軍的小米代表的是互聯網模式新興企業,董明珠的格力代表的是傳統的製造業廠商,與其說是小米和格力的競爭,不如說是兩大產業的模式比拼。

10月31日,格力電器已經發布了三季報,據格力的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487億元,同比增長34%。而小米雖然目前還未發布財報,但也已經透露出公司將於11月19日發布三季度財報的消息。

在營收方面,相信等到小米和雷軍的最終財報出來,結果就已經也會出現。但從市值、營收增長、經濟模式、凈利潤幾個方面來做比較,你會發現更有意思的內容。

第一,論市值小米目前已超格力。互聯網模式的小米今年成功在港股上市。截止11月8日收市,小米市值為3011.85億港元(大約2672.6億人民幣),超過了格力2304億人民幣的市值。目前雙方的市值相差近300億,由此可以看出,在資本市場上,至少年輕的小米對比成熟的格力,已經沒有差距甚至享有一定優勢了。

第二,論營收增長,雙方實力都很強勁年底勝負難料。目前小米還沒公布三季報,不過今年上半年,小米集團的營收達796億元人民幣,與格力電器上半年920億元的營收相比,僅差124億元。從過去四年半的營收數據來看,小米和格力的軌跡非常相似,都經歷了2015年的大幅下滑、2016年的緩慢增長和2017年的強勢反彈,可以看出雙方在營收上的差距在縮短。

第三,格力全產業鏈VS小米生態鏈各有千秋。兩家都以各自的主業務為核心,在近幾年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成立8年的小米依然處於尋求規模擴張的階段,相較平均售價不高、整體市場陷入停滯的智能手機,客單價更高的大家電成為小米營收增長的「利器」。反觀格力,它不論是做手機到做晶元,多元化仍然還是圍繞空調轉。儘管雙方各自都有去做對方的業務,但畢竟都算是新手,小米跟格力都在新領域的嘗試並不受市場青睞。

第四,小米在凈利潤上與格力相差甚遠。儘管小米營收上逼近格力,市值上超越格力,但最關鍵的凈利潤與格力相比卻有很大差距。根據今年上半年兩家公司發布的財報來看,格力電器凈利潤128.06億元,格力集團在成本控制方面佔優,小米經調整利潤則僅有38.16億元。對於上市公司來說不僅業務要能賺錢,最重要的凈利潤要達到最大化,才是投資者喜聞樂見的。

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小米跟格力的比拼各佔優勢,不管誰最後會在營收方面輸下賭局,但他們不僅給公司的營銷帶來了巨大的曝光,同時和互相促進對方不斷增長突破,成為或穩住當下互聯網/製造產業中的優勢市場地位。

可以預見的是,在雷軍與董明珠的賭局中,格力和小米或都沒有輸,並且他們未來在他們所布局的業務中,或許還會保持很快的增速繼續增長。原因呢,就在於格力與小米在賭局進行才過程中,已經悄然跟上了一個行業變革的大浪潮。如果我們去發現格力為什麼不會被小米輕鬆打敗的原因,去分析為什麼格力和小米在過去五年內都增長如此迅猛,你會發現格力跟小米都因為跟上了互聯網和製造產業融合的這個大機會,進而都成為了賭局中的贏家。

小米和格力業務上看似競爭,實則抓住傳統製造跟互聯網融合的機遇

這五年來,董明珠和雷軍之間業務上頻繁的「較力」其實也是見證了製造業與互聯網的碰撞與融合。在2013年,新銳的互聯網勢力與傳統產業從思維方式到運用模式上,當時可以說是格格不入,其中雷軍和董明珠恰是這兩個產業的代表人物。但這在五年里,兩家公司的發展方向有了融合各自特點的趨勢。

董明珠敢懟天懟地,格力敢於擁抱互聯網思維

格力作為傳統製造業的代表企業能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天下利於不敗之地,一方面還是要得益於董明珠擁有的互聯網思維,不論是她敢於利用互聯網積極發聲,成為網紅大佬;或是自身成為格力品牌的代言人,進一步提高格力的品牌影響力;另外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格力本身重視研發技術力量,並且還敢於擁抱互聯網與主流電商進行深度合作,試圖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需求產品。

在互聯網的力量不斷滲透下,格力和董明珠反而是好好學習互聯網,研究互聯網好的特質將其應用在格力的發展中,這才讓董明珠敢於大膽地將格力產業的業務延伸到手機、晶元、造車領域,雖說在這些領域的嘗試並沒有給格力帶來巨大的成功,但董明珠敢於探索、創新的精神還是得到業界認可。

對於廣大的傳統製造企業巨頭來說,如果不能跟上時代、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如果不能跟上互聯網的步伐,那麼其競爭能力或許也會隨著市場發展出現降低的情況。格力在賭局中已經成為與互聯網融合的傳統企業,這已經就是一個極大的勝利。

雷軍敢於說行業大話,小米敢於向傳統製造業捆綁

外界對於雷軍的評價褒貶不一,當然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稱他為「雷布斯」了。當年頻頻蹭蘋果的熱度,雷軍也敢於說一些行業大話確實引人反感,好在現在小米的地位還是對得起雷軍當年的豪言。

小米靠手機業務發家,精準的抓住了手機由功能機轉智能機的速度,把過去幾千塊錢的智能機價格迅速降低,讓更多人能夠擁有智能手機的體驗,雷軍的這一決策也讓小米手機迅速突圍崛起。作為新興互聯網製造業的典範,小米以高性價比硬體佔領市場獲取海量用戶,通過為用戶提供應用服務和數據分析獲取增值收益,成為一家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代表。

同時它也意識到要彌補核心技術短板,加大了晶元、屏幕、相機等核心元器件的技術研發,提升了手機的科技含量。與此同時小米還展開了一個以小米有品為核心的產業鏈,通過投資、收購一些傳統製造企業,通過它們為小米的硬體產品提供線下渠道、供應鏈、研發生產等,小米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雷軍大膽的讓小米布局傳統製造產業鏈,進一步提高了自身在行業的競爭優勢。

因此,整體看來:不久之後,按照營收標準,雷軍和董明珠的賭局結果也就出來了。但在未來這個互聯網與傳統製造融合的新製造產業中,格力與小米都抓住了傳統製造跟互聯網融合的大趨勢,縱然付出10億賭注也是絲毫不虧的。整場賭局,對於格力和小米來說,或許只有誰贏得更多,沒有輸家。

聲明:本文為 CSDN 「暢言」欄目原創投稿文章。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文中所有配圖均來源於網路。

「暢言」是 CSDN 公眾號專門開設的評論類欄目,針對當前業界發生的大事以及行業痛點,面向所有互聯網從業人士,專註於「百家爭鳴,各抒己見」。我們相信觀點愈辯愈明,擺此擂台,等你來戰!只要你的邏輯表達清楚、專業,數據引用準確、可靠,角度獨特、話題前沿深入,歡迎投稿,一起暢所欲言!

微信改版了,

想快速看到CSDN的熱乎文章,

趕快把CSDN公眾號設為星標吧,

打開公眾號,點擊「設為星標」就可以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榮耀從華為獨立?ofo總部樓空;半數用戶滿意新iPhone|極客頭條
大前端時代下,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程序員?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