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在熊孩子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來說一本《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副標題是「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本書作者默娜·舒爾是美國亞拉尼大學的心理學專家,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專家。她的老本行就是研究孩子心理和行為的,現在她也經常兼任心理健康和預防青少年行為問題的媒體顧問。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相信很多人對「熊孩子」這個詞並不陌生。它講的是某些行為失控、經常惹麻煩的孩子,特別讓人頭疼。不過說起來,我們可能要感謝「熊孩子」,因為他們的存在,本書作者才想到要設計 ICPS 訓練。

(ICPS 這個詞是一個縮寫,全稱是「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這是作者和她的同事首創的方法,而且已經經過臨床證實,在很多學校和家庭推廣過了。這本書里講的孩子的人際認知,通俗地講就是社會能力,主要指解決衝突的能力和跟人相處的技巧。但 ICPS 這個詞有點拗口,不大好記。作者想到,ICPS 方法是用來指導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她希望孩子遇到問題,能大聲說出「我能解決問題」,這幾個單詞 I Can Problem Solve 連起來,首字母也是ICPS,而且意思非常明確,孩子自己就能記住。)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有一次,作者和同事在做一項研究,觀察了全國幾千名孩子,發現可以把孩子分成兩類。一類是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他們碰到麻煩不太容易沮喪,很少做出攻擊性的行為,也能關心別人;另一類是沒有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跟前者剛好相反。像我們說的「熊孩子」,就屬於沒有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

作者分析,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好的行為,比如打人、不聽管教、撒潑耍無賴,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辦法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於是,他們用不好的行為來宣洩情緒,引起別人的注意。而那些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他們的思考水平更高,比如,他們會試著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這個辦法行不通,那換個辦法試試。這種能力顯然不是天生的,這些孩子是如何學會的呢?能不能幫助「熊孩子」也學會這種能力?作者認為,他們有辦法正面解決問題了,就會放棄不恰當的行為,將來也就不大會變成衝動、麻木、內向或者好鬥的人。所以,作者開始設計 ICPS 訓練,來幫助沒有社會能力的孩子,讓他們也能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那麼, ICPS 訓練是怎麼避免孩子變成「熊孩子」的呢?本書作者告訴我們,碰到問題,別忙著責怪孩子。問題的重點,也許不在於孩子犯了什麼錯,而是大人和孩子關注的並不是同一個問題。這本書里有個例子:老師告訴媽媽,孩子在幼兒園搶玩具。一般媽媽會先跟孩子說,要學會分享,要團結友愛,不管怎麼說,搶玩具總歸是不對的。就跟很多明事理的父母一樣,她先看到了孩子做得不夠完善的地方,並且急於把重要的美德灌輸給孩子,也就是我們聽得耳朵都要起繭子的名言:「我是為你好」。但是其實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比如可能是孩子先把玩具借給了小夥伴,但小夥伴不肯還給他,他就用蠻力搶回來了。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所以仔細想想,媽媽關注的問題並不是這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也不是孩子最在乎的事。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一下,他覺得:我已經把玩具借給小夥伴了,這就是分享了。問題的重點是,他不遵守規則,不肯還給我。而媽媽的說教根本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情緒,只會讓孩子更加委屈。所以,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孩子關注的重點是什麼。這樣孩子也會知道,父母願意傾聽他們的感受。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作者認為,一個完整的 ICPS 對話,可以分成四個步驟。分別是,明確問題的重點、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還有思考可能的後果。作者在書里著重強調,其中的第一步,明確問題的重點是最基礎的一步。這裡說的問題的重點,必須是合情合理的,並且是父母和孩子都能認同的。後續解決問題的步驟,都是圍繞這個重點展開的。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媽媽分配孩子做家務,要他每天把自己房間的垃圾倒掉。沒想到孩子因為怕黑,不敢一個人去倒垃圾,就把垃圾藏在了床底下。這裡,真正的重點是什麼?在孩子解釋之前,媽媽可能以為是孩子在偷懶。媽媽很生氣,假如她命令孩子一定要扔掉,就算孩子這次硬著頭皮去扔了,下回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這個問題會沒完沒了。本質上,是孩子對「偷懶」這個重點不認同,所以他也沒有想解決問題的意願。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那麼在這裡,我們可以換一個重點。媽媽要孩子倒垃圾,本意是想讓他做點家務,培養責任感,有沒有其他方法培養責任感呢?比如說,如果重點變成了「孩子可以為這個家做點什麼」,這應該是母子倆都可以接受的重點。找准了重點以後,孩子主動想了個辦法:「我可以去餵魚」。那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處理問題還有一個好處。作者認為,如果辦法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他就會更願意去做。因為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孩子會相信,這是一個好辦法。在剛剛說的例子中,如果是媽媽替孩子說,要不你就餵魚吧,效果肯定不如孩子自己提出來好。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也不例外。雖然他們還不夠成熟,需要大人的指導,但他們也不喜歡完全聽從大人的要求、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像一個人明明雙腿健全,你偏要抱著他走路,他肯定會感到很不自在。

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讀《永樂帝:華夷秩序的完成》,這次先講講,什麼是華夷秩序
如果你生活在1940年的歐洲,你一定會認為,德國就要統一歐洲了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