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文看懂:中國落後世界,竟是從朱元璋開始的?

一文看懂:中國落後世界,竟是從朱元璋開始的?







題圖來自電影《倭寇的蹤跡》









當明朝大海商汪直(1501—1559)被拉到杭州一個港口處死的時候,不知道他會不會扇自己兩耳光,為什麼信了徽州老鄉胡宗憲的鬼話。




但浙直總督胡宗憲也是沒有辦法。



為了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胡宗憲與汪直的海商集團鬥智斗勇多年。兩人互相影響,竟然產生了共同語言。




汪直做過鹽商,後來加入海上走私集團。隨著勢力和威望攀升,成長為東南海域、乃至日本一帶的

海上一哥




最鼎盛時,汪直擁眾十萬餘,大小船隻無數,自稱

「徽王」

。過往的船隻,都要打著「五峰」(汪直,號五峰)旗號方能通行。




然而,關於汪直的身份,朝廷和民間的認識卻出現了撕裂。




汪直自認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商人,經營海外貿易,既能賺錢,又能為國家守衛海疆。因此,他還曾自稱

「凈海王」

,海氛澄清,邊疆無事,有他的一份功勞。




任何時代,朝廷不能容忍任何私人武裝的存在。於是,汪直毫無爭議地被官方定性為海寇。縱容?合作?都是不存在的。




胡宗憲正是作為汪直的死對頭,來到東南任職的。




在長年的鬥爭中,胡宗憲頗有些被汪直「洗腦」的嫌疑。他逐步認識到,只有開放海禁,才能徹底平息沿海海寇,所以想改剿為撫。




胡宗憲與汪直談條件,許諾其不追究前罪,並開放海禁。



有了總督大人的包票,汪直進入杭州,暢遊西湖,就這樣被誘捕了。




胡宗憲立馬上奏,一心想兌現他的承諾,請求皇帝免汪直一死,讓其充當沿海防衛,以安倭奴人心。




奏疏剛發出去,地方官員聞訊,紛紛傳言胡宗憲收了汪直幾十萬兩金銀,才為其求情。



胡宗憲嚇傻了,趕緊派人追回那封奏疏,重新發了一封。在新的奏疏里,胡宗憲措辭嚴厲,說汪直是製造沿海緊張局勢的罪魁禍首,罪不可赦!




這一刻,汪直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將畫上句號。




講這段史實,不是為了八卦這一對徽州人的恩怨,而是為了說明:

在明代,對待海洋的態度,關乎每個人的身家性命,無論你是商人還是高官。



支持海禁,抑或反對海禁,是兩條路線的殊死搏鬥。




汪直的崛起與死亡,胡宗憲的反悔與自保,都被裹挾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路線之爭中。而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將預見一個龐大帝國終將衰落的肇因。




1559年,汪直被處死的那一年,一個叫努爾哈赤的人降生了。



同年,伊麗莎白一世加冕為英國女王。英國在她的治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國。她因為縱容和扶持海盜集團的擴張,後來被稱為「海盜女王」。





▲伊麗莎白一世利用海盜擴張,中國皇帝則對海盜務必趕盡殺絕。









最近,我一直在反思,1840年那場堪稱「國恥」的戰爭,中國是怎麼輸掉的。




原因當然要從1840年以前去找。事實上,當英國軍艦出現在中國海域的時候,戰爭的結局就已經寫好了。




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近代以前,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是怎樣逐步形成的。




之前,我從

人才

(後台發送「逆淘汰」提取文章)

科技(點擊)

武器(點擊)

整體觀念(點擊)

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解讀。現在,我想從海禁的角度,追溯這個問題。




沒想到,

這一追就追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頭上。




在朱元璋之前,中國從未有海禁政策。遠的不說,在老朱建國之前的宋、元兩代,均以開放著稱。




宋代的皇帝,無論如何荒唐或恐懼戰爭,經濟意識卻都十分超前。商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構成,其中源自進出口貿易的市舶收入亦十分可觀。




相比之下,

明初的商稅年收入,僅為北宋時的1%

,可見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以及老朱建國後的倒退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宋代皇帝都奉行實用經濟理性,不但不禁止海外貿易,有時還特別提倡和鼓勵。




元代基於大一統的開放性,較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典型的表現,是在南糧北運中採取了海運。




由於元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當時的經濟中心在江南,這就需要啟動南糧北運工程,將江南出產的糧食運輸到京城。




隋代以後,南糧北運基本都靠漕運,即通過大運河運輸。但元代從1282年開始海運嘗試,歷經十餘年的冒險和試錯,終於找到了一條經濟、安全、快捷的航線,從浙西運糧到京師,只要十多天時間。




從此,海運與元代統治時期相始終。




更深刻的變化隨之而來。因為海運的昌盛,促進了元代商品經濟的活躍,以及航海技術、造船業的大發展。以至於有歷史學家感慨,

如果循著這條道路前進,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的海上強國,將加速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但是,歷史在這裡拐了個彎。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親手葬送了中國的海運之路。




具體來說,朱元璋建國後,數次發布禁海令,包括將各地市舶司撤掉,頒布法律,規定片帆不許入海,民間不許販賣舶來品,也不許將圈定範圍內物品販運出境。違者,最高將處絞刑。




朱元璋為什麼要逆歷史大勢,實行海禁呢?這就涉及統治者的自私了。




明初海疆不靖,張士誠、方國珍等原本佔據江南的抗元力量,被朱元璋打敗後,殘餘勢力逃亡海上。這些海上反明勢力,被定性為國家的不穩定因素。




既然剿殺不盡,朱元璋想到的辦法就是禁止人民通海,一來與反動勢力隔絕,二來是想從經濟上切斷反動勢力的補給。




總之,

為了大明政權的穩定,海洋經濟以及沿海人民的生計,都可以犧牲,而且必須犧牲。




如果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終其一朝而止的話,那中國也就失去三四十年,不至於失去數百年。




但是,他是朱元璋,是開國太祖,他的話和政策被尊為

「祖訓」

,變成國家的最高意識形態,後世子孫都必須嚴格恪守。




這就對後來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禍害兩個朝代,影響極壞。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開了一個很壞的先例。在他之後,海運由盛轉衰,海運與海禁進行了長期激烈的博弈,中國逐步由對外開放走向了閉關鎖國。




這中間的歷史頗多曲折反覆,海禁政策並非一成不變,但統治階層的觀念禁錮卻越來越嚴重了。




明成祖朱棣時期開始,鄭和七下西洋,聲勢浩大,影響深遠。我們一直以此自豪,說中國人的遠航,比哥倫布、麥哲倫早了一個世紀呢。




但是,兩者具有可比性嗎?鄭和的遠航,是去海外宣揚盛世王朝的德威,要四夷遣使來朝,稱臣納貢。這是服務於明朝的朝貢體系,政治性遠大於經濟性。




這個理念跟近代的殖民主義迥然不同,不僅不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是去做賠本買賣。




說白了,鄭和下西洋就是撒錢去的,撒完了,換些奇珍異寶、異域風物跟皇帝交差完事。




可惜了中國那時航海技術與造船工藝的世界領先性。這得益於宋、元的傳承。但在鄭和之後,中國在海洋世界的榮光慢慢褪去,再回看歷史,大家才驚覺,這竟是一次無可複製的迴光返照。




到了明憲宗時,皇帝想派人第八次下西洋,兵部車駕郎中劉大夏站出來阻止。他先把鄭和當年出使西洋的檔案資料藏匿起來,準備銷毀,然後勸諫說,

鄭和下西洋「費錢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劉大夏說出了鄭和下西洋的本質——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但他沒有進一步想怎麼去重新設計這個傳統項目的效益,而是直接叫停了。




明朝就這麼「心甘情願」地進入了一個徹底守成的階段。私人的海外貿易,這條路早被朱元璋堵死了;如今官方的朝貢體系,也坐等四夷來朝,而且經常任性,要麼對朝貢口岸時開時停,要麼對某國實施經濟制裁,敕令「爾等別來了」。




此時的明朝還是世界第一大國,然而,這樣一個保守的老大哥,在近代化的前夕將會把整個東方世界帶向何方?是帶往大海星辰的征途呢,還是帶進溝里?




嘉靖一朝(1522—1566),中國的海禁進入史上最嚴時期。嘉靖帝的政策,居然比「祖訓」還要嚴得多,簡直是比朱元璋還要朱元璋。




肇因其實很無厘頭。嘉靖二年(1523),日本一下子來了兩個使團,都想跟中國進行朝貢貿易。明朝政府根本沒有人了解日本國內情況,不知道當時日本處於「戰國時代」,別說來倆,來四也很正常。大明官員擺出一副「我們只承認一個日本」的姿態,導致兩個使團為爭正統,在中國家門口打起來了。




這場使團仇殺,最後殃及寧波、餘姚等沿途官民,被政府扣上「倭寇侵擾」的帽子。




大明官員們藉此大做文章,搬出「祖訓」是最高指示那一套說服皇帝。嘉靖帝一怒,都別搞了。於是連市舶、朝貢口岸都關閉了,省得生事。




官軍出動,在海上巡邏,緝捕出洋走私者。以走私起家的海商們,和靠權力尋租獲利的官紳們,這下都坐不住了。




他們暗中聯合起來,武裝反抗緝私官軍。一場海禁與反海禁的戰爭,開啟了。而在史書上,反抗者都被貼上「倭寇」的標籤。事實上,大家都是大明的子民。




大海商許棟、李光頭勢力最強,與巡撫浙閩的朱紈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二人均被俘。朱紈在給朝廷報捷的奏疏中,指責浙閩的世家大族與「倭寇」有勾結。這不啻於在浙江、福建的沿海豪勢富貴家族中扔下一顆炸彈,炸開了。




兩地的豪門大族開始反擊,說被俘的許棟、李光頭等人都是良民,不是賊黨,更不是倭寇,要求從輕發落。




求情無效,被俘者96人均處死刑。




這一下,浙江、福建籍的朝廷言官紛紛出動,彈劾朱紈。轉瞬之間,「禁海」名臣朱紈,成了待罪之徒。




朱紈無限感慨:

「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




衣冠之盜,指的是那些主張開放海禁的朝野士大夫。




朱紈陷於絕望之中,自知民憤極大,「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喝下毒藥自殺。




這場海禁與反海禁的鬥爭,表面看來勢均力敵,各傷五百。但在十年後,繼承許棟崛起的大海商汪直被誘捕後,胡宗憲明知海禁才是製造所謂「倭寇」的原因,但他為了自保,卻不敢說出來。




可見,支持海禁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頂峰。





▲明朝中後期的倭寇,基本都是中國人假扮的。









物極必反。1567年,隆慶帝繼位。一名福建官員斗膽上疏請開海禁,居然獲准。




此後,私人海外貿易仍受到各種限制,例如出海要有「由引」(即憑證),船數和販賣物品都有限制,而且不準前往日本。不過,私人出海貿易畢竟獲得了合法的身份。這在整個明代應該說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化。




在明朝歷史上,「隆慶改元」頗有幾分改革開放的意思。這都是被現實逼出來的。




朱元璋建國以來兩百年,明朝以物換物的賠本買賣,到此時難以支撐下去。用史學家楊念群的話說,明朝的經濟肌體循環中,逐漸出現了

「白銀中毒」

的癥狀。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白銀都是最硬的通貨。白銀需求量劇增,而中國本土出產白銀甚少,無奈只能通過海外貿易換取。據估算,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有7000—10000噸,世界上發現的白銀,最終絕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國。




晚明的經濟狂飆,與海禁鬆弛關係巨大。但這不能歸功於政府的作為,恰恰是政府的無能為力,才開創了一個經濟的新時代。




一個弱勢的、失控的集權政府,造就了經濟繁盛的局面,這真是歷史的諷刺。




那麼,朱元璋的「祖訓」是不是在這時就被拋棄了呢?並沒有。

中晚明以後的皇帝,沒有一個有魄力去更易整套意識形態,相反,「祖訓」時不時以各種形式復活。




在政策制定這種形而下的層面,「祖訓」被暫時擱置不議。但在思想意識層面,「祖訓」永遠是核心,是靈魂。




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他繪製了《輿地山海全圖》,朝廷官員看到了:中國竟然不在圖的中央,尼瑪,這是邪說惑眾啊!




利瑪竇情商很高,重新繪製了一幅《坤輿全圖》,獻給萬曆帝。這次,中國被他放在了世界中央。




但背地裡,他卻在書中提出了尖刻的批評:「因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國人認為所有各國中只有中國值得稱羨。」




正是「祖訓」中潛藏的這種中心主義、唯我獨尊的「自信」,慢慢害了中國。




不僅如此,利瑪竇還驚詫地發現,「倭寇」憑兩三隻船就能隨處登岸,攻擊城鎮,肆意燒殺,就是利用了中國人怕海的心理。海路運輸既迅捷又節省,中國人卻極度害怕海盜打劫破財,寧可循規蹈矩,龜守在內地風平浪靜的河道中運輸貨物。




他的觀察還是相當犀利的。哪怕在名義上開放海禁的時代,他仍能洞穿中國人對於海洋的內心恐懼。這又不能不說是「祖訓」兩百年規訓出來的「成果」了。




隆慶年間,漕運總督王宗沐提出,南糧北運想學習元代走海運,不走漕運。朝廷輿論,整個炸了。關於海運與漕運之爭,官員們進行了漫長而又無意義的爭吵。




唯一的結果是,什麼都沒有改變。元代那種擁抱大海的心胸,從來就未被明代的官僚精英感受到,即便有一兩個人感受到了,也會被集體的唾沫淹死。





▲隆慶年間,官員重啟海運的計劃落空,運河漕運仍是唯一出路。









回望歷史,晚明畸形的經濟繁榮,更像是無根之木。它的夭亡,只是時間問題。




在中西方歷史發展的分岔口,兩個至關重要的年代很快到來,而我們一個也沒有把握住。




這就是

17世紀40年代

18世紀50年代




17世紀40年代,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標誌著西方社會進入資產階級世界革命階段。而中國在這個時候,完成了新一輪朝代更替,明亡清興。




清朝一入關,推翻了老朱家的江山,卻把老朱的衣缽繼承了。為了封鎖海上反清復明勢力,清初幾乎沒有猶豫就照抄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




一百年後,18世紀50年代,英國開始爆發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第一次騰飛。幾乎與此同時,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下令關閉了沿海3個口岸,僅留廣州一口通商。




本來,康熙在戰勝鄭氏海商集團之後,在上諭中說:

「先因海寇,故未開放海禁。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更何所待」

四個字,把康熙迫切要求海外貿易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見康熙還是稍微有世界視野的皇帝,清初之所以照抄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但到了他的孫子,就是真孫子了。




大概在乾隆十七年(1752),湖北發生了馬朝柱反清案。

馬朝柱在深山裡安營紮寨,名為「天堂寨」,同時宣稱「西洋不日起事,興復明朝」。




縱觀當時的史料檔案,對此事進行復盤,馬朝柱基本是後來的洪秀全初始版。他的信徒很快就抓獲,根據地也被搗毀,但馬朝柱失蹤了。




這就給了各種反清勢力神化馬朝柱的基礎,也成了乾隆的一塊心病。他一聽到「天堂」「西洋」這種辭彙就頭大。




當時,西歐各國不斷進行海外殖民活動,亞洲許多國家相繼淪為殖民地。沒有證據表明乾隆是否真的相信馬朝柱的鬼話,認為洋人會參與到反清復明的謀逆之中。




但此事的長尾效應恰是,乾隆宣布中國對世界關上了大門。




只是這一次,再也不是天朝不陪你們玩了,而是天朝被世界徹底拋離了近代化軌道。




很奇怪,滿人入關,一直有怕被當作蠻夷的自卑心理,文化自信嚴重不足,所以處處模仿漢制,不惜全盤走朱元璋道路。但是,到了洋人面前,漢化的滿族統治者就表現出了他們極端的傲慢與偏見,真是把老朱家的自大學到骨子裡了。




有這麼好學的精神,轉過來學習西歐的開放性與海洋性,1840年的遭遇戰在誰家門口打還不一定呢!




或者說,如果滿清承續的是宋代,而不是明代,那麼,他們的皇帝是否就能學到宋代對海洋的開放心態,像元代一樣,而不會受到朱元璋思想的「毒害」呢?




可是,歷史啊,永遠無法重置,只能嘆息。











最愛君新書在京東熱賣中,歡迎點擊購買




天貓/淘寶用戶,請複製下面信息打開天貓/淘寶



複製此信息

¥a0agbSYuDiD¥

打開手淘



想第一時間看最愛歷史,歡迎給我標星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潤物秋梨膏,降火潤肺,呵護嗓子
今天不僅是開學日,也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