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林則徐是如何走向學佛之路的?

林則徐是如何走向學佛之路的?

導語

林則徐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是鴉片戰爭時的著名抵抗派領袖,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他的學佛之路受到多人的影響。

賢淑學佛之妻的耳濡目染

鄭淑卿出身官宦家庭,其父為福建侯官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鄭淑卿是家裡的長女。她知書達理,溫柔賢惠,深得家人疼愛。同時,這位名門閨秀也是虔誠的佛門弟子,其持齋誦經、篤信佛法的行為,對林則徐的影響非常大。

林則徐20歲迎娶鄭淑卿為妻,她嫁到林家後換上布衣,躬親操作,侍候公婆,相夫教子,與林則徐感情和睦,互為知己。林則徐廟堂政事有什麼措施作為,在家書上常會給鄭夫人娓娓道來。例如怎樣和鴉片販子周旋,英商繳了多少箱鴉片,兩萬多箱的鴉片用什麼方法進行銷毀等等,均巨細靡遺地告知鄭夫人,彷彿是和一位知己朋友談事情。當林則徐被遣戍伊犁時,鄭夫人為了便於與夫時常通訊,率同女兒、媳婦暫時在西安居住。並且時常作詩寄到伊犁,同夫唱和,使他安心居於關外,繼續為國家和百姓效力。

道光二十一年三月,適逢鄭夫人生日,而這時也正是中英兩國為鴉片而交戰的緊要關頭,林則徐被調往浙江整修海防,他有感而發,遂作《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其中有云:

蓮子房深空見薏,桃花浪急易飄萍;

遙知手握牟尼串,猶念金剛般若經。

在這首詩中,林則徐遙想適逢生日的夫人,一定是手持佛珠專心誦念《金剛經》。每天學佛念佛的習慣,讓兩人心靈相通,夫婦倆雖兩地相隔,卻為著共同的願望而努力。林則徐遂以念誦佛經來為其夫人祈福。

林則徐64歲那年,鄭夫人逝世,林公在心情極度悲痛之下,寫了一幅《挽室人》的聯對:

同甘苦四十四年,何期萬里偕來,不待歸耕先撒手。

共生成三男三女,偏值諸兒在遠,單看弱息倍傷神。

林則徐伉儷情深,44年的同甘共苦,培育了三男三女,鄭夫人一直期待林則徐早日致仕回鄉,躬耕於野,共度晚年,但如今都已落空。學佛日課不斷的林則徐,也以學佛念佛的心得和鄭夫人分享,導引夫人以念佛求生凈土為目標。

早年受張師誠的影響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晚號一西居士,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編修,歷任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等職。1807年調任福建巡撫,成功鎮壓了蔡牽、朱濆等東南沿海的海上反清勢力。因其在江蘇巡撫任上,沒有經過申請批准,擅自離職,回家探望病父,從而被清廷嚴議褫職。此後,又經歷幾任官職後,以病乞歸,於1830年卒於家中。

林則徐早年進入仕途,有緣得聞佛法,即深信不疑。20餘歲時,經人推薦在福建巡撫衙門幕府工作(相似秘書工作)。時任福建巡撫的張師誠,是一位提倡凈土法門、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他著有《徑中徑又徑》一書,其中選錄了不少凈宗精闢論述,勸策人們專修凈業,多切至之語。

林則徐隨張師誠工作4年,深受張的器重,在學佛方面也深受張的教導和影響。二人在忙於政事之餘,時常暢談國家大計,而學佛修凈土也是二人經常觸及的話題。當林則徐進入張師誠幕府的那一年,就時常為張師誠的太夫人書寫佛經。張師誠「平昔雙修儒佛」,林則徐便虔誠地為她抄寫《佛說阿彌陀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悲咒》、《往生咒》5種經咒,共貯一函,上題「行輿日課」、「凈土資糧」八個字,作為每日必誦的功課。

這些經本只有四寸多長、三寸多寬,每面六行,每行十二個字,便於隨身攜帶。他書寫的經本字跡清晰,而且一絲不苟,足見其對佛教的虔誠和恭敬。正所謂「至誠心念,從心持、口出聲、耳聽明、攝還歸心,這樣便念念是佛……心凈澄寂」。這裡可以看出林則徐雖公務繁忙,然對其所書經書必堅持課誦,行持誠篤,從不怠慢,真正達到了「凈土資糧,為信、願、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的修佛境界。

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則徐手書經咒日課》一書,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於1933年6月所書跋語,講述了林則徐學佛的淵源,其中有云:「先公早歲以文字受知於張蘭渚中丞,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嘆為奇才。按張公平生奉佛甚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凈業,多切至之語。文公忠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之時。」由此可見,林則徐青年時期便受佛法熏陶,並深信力行,從而奠定了他終生堅持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為做人作事準則的深厚思想基礎。

道光十年張師誠因病離世,林則徐捶胸頓足,傷心不已,遂作《挽張蘭渚侍郎師誠》,其中有云:「感恩知己兩兼之,擬今春重謁門庭,誰知一紙音書,竟成絕筆。盡忠補過今已矣,憶平昔雙修儒佛,但計卅年宦績,也合升天」。張師誠外儒內佛的處世為官,以及學佛的恭敬誠篤,與林則徐是薪火相傳,前後輝映,也成就了近代現宰官身修凈土的一段佳話。

與佛教界人士的直接交往

林則徐為官期間,勤政愛民,與人友善,佛教界人士也不例外。在與林則徐交往的佛教界人士中既有在寺出家的詩僧,也有在家修行的民間居士。林則徐能夠在戎馬倥傯中修持佛法,佛教界人士對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在佛門詩僧中,根據林則徐日記和詩詞可以肯定的有兩位高僧,一位是道光二年林則徐初識並讚譽其「詩亦清雋」的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巨超,還有一位是林則徐任職雲貴期間的昆明西山華亭寺方丈岩棲。

巨超,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寫得一手好詩,是佛教界著名的詩僧。道光三年十月,林則徐在江蘇按察使任上回京述職。途經鎮江,偕友同游焦山期間,會見了巨超法師。兩人一見如故,巨超曾示楊忠愍手跡與林則徐共賞之。道光十五年四月,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因公赴鎮(鎮江)辦理漕運總督朱為弼提船一事。到鎮後,登船遊玩了自然庵、海西庵、水晶庵等景,同時又與退院高僧巨超相遇,驚喜之餘,兩人吟詩作對,林則徐因此而贊其「詩亦清雋」。

岩棲,時任雲南省昆明華亭寺方丈,是著名的得道高僧。林則徐與岩棲趣味相投,過從甚密,林則徐曾為其題詩四首,皆為七言絕句,林則徐親筆題書的這四首詩被後人刻於一塊大理石屏上,顯示了岩棲法師與林則徐這對詩友的一見如故,岩棲圓寂後即嵌於其舍利塔內,以當塔銘。今塔已毀,詩屏猶存。近年華亭寺已將該屏嵌於新建藏經樓左側牆壁上, 以供觀賞。

林則徐與僧人的頻繁交往,「尤其強化了他以佛理補益其經世之學的意識」,從而成為經世致用思潮的踐行者,並將佛家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施政中,更好地為現實社會服務。

林則徐日課「三經二咒」,以凈土為依歸,除了張師誠的啟發,另有同行善友為依。龔自珍、魏源二人正是林則徐在菩提道上的摯友。

龔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龔自珍也是一位著名的佛門居士。魏源,名遠達,字默深,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道光二十五年中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提倡凈土。

龔自珍小林則徐7歲,魏源小林則徐9歲,三人曾一度齊集北京,與「宣南詩社」成員過往甚密。詩社成員多是有志之士,在「消寒、賞菊、憶梅、試茶、觀摩古董……」等休閑活動之餘,也對時局有所評議。三人懷抱共同的理想,並互相砥礪。在禁煙立場、學佛修佛的態度上,三人更是如出一轍。

一生為國為民謀福祉的林則徐,是值得我們後人永遠紀念的。但他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卓越政績的背後,卻有著堅定的佛家信仰在支撐。林公能夠在菩提路上覓得真理,並日夜誦課,與其妻鄭夫人、張師誠以及佛教界人士有著莫大的淵源。正是因為他們的指引和誘導,才使得林公在佛法的熏陶下,成就了一代不世之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神通比不上道德
在家學佛請一定牢記這三句話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