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雙十一交易額數字背後的四大隱憂,這個數字背後的水分誰知道?

雙十一交易額數字背後的四大隱憂,這個數字背後的水分誰知道?

11月11日凌晨消息,據雙十一實時交易數據顯示,2018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交易額在26分03秒時超過500億元。而在去年,交易額達到500億元則花了40分12秒。接下來,各種數據接踵而來,京東突破......億元,網易突破......億......,宛若一場百米賽跑,大家都在期待一個新紀錄的誕生。如今,11月11日已經成了互聯網上最熱鬧的節日,沒有之一。十年來,雙十一在變著花樣「搜刮」大眾的腰包,雙十一狂剁手,過後速食麵度日似乎成了一些年輕人的常態。

科技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互聯網的出現把消費從線下轉到了線上,而商業的主戰場也從線下轉到了線上,電子商務以其傳統商業無法比擬的優勢摧毀著實體銷售。今天我們討論的問題不在於消費形式的好壞,哪種消費更好,而是如何理性地消費。在耀眼的雙十一交易額數字背後的隱藏著一些隱患和憂思:

一、信息不對稱加劇了消費不理性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消費都離不開其本質,消費的效用。所以一個好的市場,不管是線下市場還是線上市場,商品的質量、商家信譽、貨真價實、服務水平都是判斷好壞的重要指標。但是相比較線下市場,線上市場更更加劇了消費者和商家的信息不對稱性。甚至一些東西,就像摸布袋買貓,這就對我們的判斷能力、選擇能力提出了更要的要求。也對我們的購物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儘管當前國家已經出台了相關規定,對電子商務市場進行規範,使得假貨、劣質貨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在雙十一這樣的消費狂潮下,難免一些僥倖的商家想要鑽空子。很多所謂的低價,可能都是平時不賣的次品或者積壓的庫存,專門等到雙十一這一天來消耗。要知道,有句俗話「從北京到南京,買家沒有賣家精」,賠本賺吆喝的事情,精明的商家不會做。所以,不要以為你賺到了便宜,別被商家的重磅宣傳弄昏了頭。

二、延遲、透支消費增加社會流通總成本

還有一個問題,雙十一這些耀眼的成交量數字背後真的對商家,對商業經濟繁榮有促進作用嗎?這個問題也值得深入的探討。老百姓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其收入水平已經把其消費上限定格在了一個刻度。雙十一的消費熱潮,這些數字只是消費者延遲購買或者是提前消費行為的結果。你有沒有聽到這樣的話,該買什麼了先不買,快要雙十一了,過了雙十一,該買的都在雙十一買過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雙十一對消費總量並沒有明顯的刺激。反倒是把平時平緩的需求集中到一個時間窗口,圖圖增加了當時的物流、倉儲壓力,帶來不必要的總社會成本的增加。

三、退貨浪潮使雙十一成交額大打折扣

大家會發現,雙十一購物狂潮過後,緊接著便是一波退貨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一方面商家的「滿減」等促銷政策,必然會有一部分消費者故意多買不需要的商品以湊夠額度,導致消費者購買了過度的多餘商品。還有一個原因也是上面提到過,因為質量問題增加,導致退貨激增。還有一部分和商家的過度宣傳有關,消費者買回來後發現買到的東西沒有那麼好,遠低於自己的期望值,失望之餘,就退貨。至於在銷售額數字中,有多大比例的退貨,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但是看網上消息,淘寶的售後退款頁面在去年12日凌晨時一度進不去,由此也可看出退貨的普遍性和集中性。退貨實際上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四、環境問題

這裡不得不提的是雙十一對環境的影響。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環境問題愈發被重視,綠色和平組織之前公布的往年雙十一期間二氧化碳排放量、包裝垃圾的數據增長情況也讓我們不得不把目光轉向這個問題。

小結:

無論天道、人道、商道都離不開一個道。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商業也要遵循一個「道」。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言,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規律,商業運行也有其規律性,逆規律而行,或者破壞規律,必然不能持久。雙十一已經十年了,不知道它還要熱鬧到多久?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訊 的精彩文章:

做人留一線,別太絕,一個西瓜索賠1萬被反殺

TAG:道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