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武當道醫學:天人合一道解脾經三陰交第十六

武當道醫學:天人合一道解脾經三陰交第十六

三陰交,別名太陰穴,《內經》中並無此穴名,最早出自《黃帝明堂經》。《黃帝明堂經》約成書於西漢末至東漢年間,為最早的中醫腧穴專著,可惜在古代已經遺失,但此書其中一些內容分散於後世諸多醫籍中。

武當道醫學:天人合一道解脾經三陰交第十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黃帝明堂經》中云:「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骭骨下陷者中」。至古版《孫真人千金方》卷二十九:「三陰交,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足太陰交。」後代引用的早期醫書《葛氏方》:「灸三陰交穴使陽道衰弱,此穴在內踝上八寸」。

最早三陰交位於脾經內踝上八寸。在《靈樞經脈第十》里脾經循行:「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而肝經循行「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在厥陰肝經的循行里,「肝經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整篇內經原文,沒有腎與肝脾二經的交會,只有肝脾二經在內踝上八寸相交。

因為古代《黃帝明堂經》佚失,而後世《外台》三陰交位於內踝上三寸,並同時把內踝上八寸的三陰交穴位主治歸於內踝上三寸之太陰穴。並且《外台》首先解釋三陰交為足三陰經脈的交會穴。現代有醫家考證,所謂三陰交之三陰可能是太陰,因為內經中足太陰脾經為三陰,太陰在內踝上八寸交會於厥陰穴,所以此穴稱為三陰交。故三陰交應是上內踝八寸。

而關於內踝上八寸的三陰穴最早主治為:「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而現代脾經上這個部位是沒有穴位的,已經被遺失了。這個穴位在古代主治下肢疾病,並沒有涉及到全身。那麼內踝上三寸這個部位古代到底有沒有穴位呢?其實也是有的,此穴出自於《靈樞衛氣第五十二》:「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中封是肝經經穴,上四寸剛好是內踝上三寸部位,即現在所謂的三陰交穴。也就是說現在所謂三陰交穴實際上是足太陰脾經的本穴,因為衛氣篇主要講十二經標本,而此穴據一些醫家考證原名太陰穴。《內經》里,經穴有根、有本、有原。本者,體也。體,從人從本。這個穴實為脾經的本體之穴,是以名為足太陰穴。經脈之根、本、原三穴在臨床中各有其作用和主治機理,這個在我們的《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道醫研修課程里有非常詳細的講解,此處略而不談。本穴是本經經氣結聚之大本營。《靈樞衛氣篇》里說:「能知六經之標本者,可以無惑於天下」。

而今天講的還是現在脾經內踝上三寸的三陰交,實則為太陰穴。此穴位於下肢,為脾經經氣最盛之穴。脾為五行之母,尤其是足三陰之厥陰肝木與少陰腎水,皆受脾土之地氣而生。所以此穴雖然不能確定是否為足三陰經之交會,但與足三陰三經關係是很大的。但此穴的古代醫書主治功能,混合了內踝上八寸三陰交的主治功能,所以在主治上還需要以臨床實際主治療效為準。

後世三陰交又名太陰、下三里、承命,前面說了太陰穴才是此穴本名。為足太陰脾經本穴。脾經根穴是隱白、原穴是太白,都是言西方金,唯獨此本穴才是足太陰。

最剛開始內踝上八寸的三陰交穴主治非常簡單。而內踝上三寸的三陰交後世因為理解為足三陰之交會,所以用來主治足三陰經肝脾腎的疾病,發展到後世治療的疾病多達幾十種。並且大多數的主治疾病在臨床上都有不錯的效果。其實從中醫理論來講,足三陰在脾經上的確會有一個交會點。這個從傷寒論體系能看出來。

脾土在《周易》為坤卦,坤卦三爻皆陰。乾卦為天,乾卦三爻為陽,分別表示三陽體系,也就是說三陽來之於乾天,乾為諸陽之父;而坤卦為地,坤卦三爻為陰,三陰爻分別表示三陰,而三陰體系來自於坤土,所以坤土為諸陰之母。《周易》里,坤為地在人為腹,乾為天,在人為頭,所以我們能看到足三陰在腹部這個坤地交會。至於內踝上三寸的這個三陰交,從自古的經脈循行體系,確無交會的記載。但是這個穴為太陰脾土本穴,以太陰為穴名,是可以擔當坤卦而為三陰之母的。

我們身上還有個與太陰陰陽相對的穴位,知道是什麼穴嗎?是太陽穴。太陰與太陽在古代本身就是陰陽的代表。那麼太陰穴可以為足三陰之母,臨床上能主治很多足三陰經的疾病也就可以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古人認為這個太陰穴為三陰之母,是以理解為三陰交會,才把內踝上八寸的三陰交給移到了太陰穴。

其實這個穴位不是很好講,因為不能全部的直接引用古代三陰交的針刺文獻,古代的文獻主治大多是從足三陰交會這個角度去應用的。從現代針刺實驗研究表明,針刺三陰交與足三里,可以使原來低下的胃遊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從而能治療單純性的消化不良。從這點看,這個太陰穴有很好的健脾氣的作用,如果脾氣虛弱不升,還可以配合中脘穴。《針灸大成》以此穴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瀉食不化、腹寒、食後吐水等脾胃虛弱不及的疾病,此穴脾經經氣彙集為本,是以能補脾土之虛。

胃陽不足可以太陰穴配伍足三里,從陰引陽,以助胃陽不足。

如果偏脾虛不足太陰穴配伍中脘。

脾虛濕盛,可以配伍陰陵泉同用健脾化濕。

脾陽不振之腹瀉,可以太陰穴配伍神闕穴艾灸,往往灸到病除。神闕也是腹部脾氣最為厚重之穴。脾經上有中脘、下有太陰穴、中有神闕,為脾土之氣在天、在人、在地之聚集處。如果三穴同灸,可以點燃整條脾經的陽氣。大都穴雖然是脾經火穴,卻只是脾為土,為土藏火的穴位。治療脾胃不足的疾病,用灸法比較多,以火能生土也。

實驗研究表明對於不同原因引起的尿瀦留、尿失禁等,三陰交可以恢復正常排尿功能,並可使急慢性腎炎患者排尿量增加,有很好的促進利尿的功能。《圖翼》:「三陰交主小便不通渾身浮腫,先補後瀉」;《針灸大成》:「主小便不利,又主小便遺」;《千金方》:「主大小便澀」。三陰交是個對小便有雙向調節的穴位。現代三陰交單穴應用里,有治療產後尿瀦留,雙側平補平瀉,得氣留針,有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對於小兒遺尿單穴應用也有很好的作用,此補土以制水也。脾經陰陵泉也有同功。按此穴主治脾病身重,身重是什麼原因?濕太多,脾虛不運,水濕留於肌肉之間。補土以制水,可以配伍陰陵泉同用。陰陵泉土中水,為脾土專治水濕之主穴。

因為古人認為三陰交是足厥陰肝、太陰脾、少陰腎經三經交會,所以認為三陰交善於治療血症。因為肝主藏血、疏泄氣血,脾主統血化生氣血、腎精主骨髓生血。但是前面講過這個穴是太陰穴,其實並非三陰交會。那能不能治療血證呢?從臨床應用看,這個穴位的確有活血祛瘀、疏通經絡、調經止痛的作用。包括我用這個穴位當丹參、赤芍、丹皮類的活血涼血藥物應用,在肝病血瘀症瘕、婦女痛經閉經、厥陰心包與肝瘀熱陽亢、高血壓痰濁瘀血、下肢水瘀互結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尤其善於調治腹部血瘀的疾病。因為脾為坤卦,坤為腹。(註:女人為坤體,太陰為本,以血用事,可能是此穴能主治血症的原因。)

古代醫家總結此穴善於調治婦科經帶胎產諸多疾病。婦女為太陰之體,以太陰為本,行脾土化生萬物之母德。凡女子月經法月象,而在中國陰陽文化里,月為太陰之精(日為太陽之精),此穴名太陰,太陰之氣所聚,故能主治月經之疾病。凡女子之月經、胎前產後諸多婦科病症,大多與足三陰關係最大。

脾主統血,此穴為脾經本穴,可以治療諸多病因引起的脾不統血或女子崩漏,脾虛型可以配伍血海、氣海同用;瘀血導致血不循經可單用此穴,《千金方》三陰交主血崩---女子漏下赤白及血,灸五十壯;如若心肝血熱迫血妄行此穴亦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配肝經大敦以藏血、脾經隱白以統血。

凡女子痛經、閉經,屬於血瘀等實證者,可以瀉此穴,寒證者主以灸法,氣血虧虛等虛證取補法。《玉龍經》:「婦人血氣痛,合谷補,三陰交瀉」,適用於脈口大人迎之實證痛經。臨床上此穴主痛經閉經一般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血虛或者血瘀型痛經,也可以用當歸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另外有醫家以此穴埋線,言長期刺激可以促進性腺活動,調節內分泌平衡,促使卵泡成熟,誘發排卵,提高妊娠,有效率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對多囊卵巢綜合症也有一定的療效。

至於產後胞衣不下、惡露不行,三陰交配伍合谷穴,促進宮縮,有類似臨床上桂枝茯苓丸的療效。

古代瀉三陰交、補合谷能墮胎(脾為土主化生、養育萬物,是為母,瀉此太陰穴則土氣外泄,何能生養胎元?補合谷,合谷在手部對應下腹部,為陽氣外達之穴,補此穴則胎兒從陰出陽而產門開。按現代臨床針刺研究,二穴配伍明顯促進子宮收縮能墮胎)但如果沒有妊娠,二穴配伍卻有幫助身體排出子宮內瘀血,疏通閉塞的作用。三陰交為太陰脾經本穴,位下,而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位上,二穴一上一下,一本一原,一太陰一陽明,表裡相通,陰陽相配。那麼是不是孕婦就不能取三陰交呢?如若妊娠腹痛,胎動不安,在辨證基礎上是可以用的,但不能用瀉法,而補法或艾灸可行,現在臨床研究,妊娠七到八月時胎位異常者,艾灸三陰交可以矯正胎位。

《席弘賦》:」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此太陽、陽明表虛不能衛而逢風寒則咳嗽,可以配伍肺俞穴;補合谷有實衛氣而衛外的作用,有引導陽氣外出達表的作用。

再看三陰交對男科疾病的臨床作用。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其經脈皆上結於陰器,而後交於腹部任脈,會於曲骨、中極、關元。也就是足三陰經脈、經筋皆上行男女生殖器官。足三陰之氣又聚於腹部任脈,任脈者,總任諸陰,為諸陰之母;而督脈,總督諸陽,為諸陽之父。從十二經脈包括五行來說,脾位中主生四方而為諸陰之母。而任脈總任諸陰,與脾為諸陰之母,二者之間可以說是相通的。

任脈主什麼呢?最關鍵的就是生殖。任脈起源於腹部太陰坤土之地。任者妊也,為懷孕之母親。而腹部為足三陰之氣從足走腹之聚集處,因為三陰皆秉氣於太陰脾土之氣。所以太陰脾土對於男女生殖系統關係也很大,非獨腎主生殖。

三陰交主治男科之陽痿、夢遺失精、陰莖痛。足三陰之氣結於陰器,故男子陽痿不振與肝脾腎三經相關。肝主陽痿,是因為陰器為宗筋,而肝主筋,筋之濕熱則緩而不收而痿軟,肝經相火熾盛則陽強;腎主生殖,主前後二陰,故腎之虛實亦主陽痿;而太陰脾經氣虛,也會引起陽物無力而痿軟。故臨床人蔘健脾益氣有非常好的振陽起痿的作用。以人蔘外敷太陰穴,有非常好的健脾療效。脾虛陽痿早泄可以試試這個方法。當然,內服效果更好。人蔘古又稱地精,地為太陰嘛,三陰交本名太陰,脾經本穴,與人蔘同氣相求啊。

《百症賦》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千金方》夢泄精,灸三陰交二七壯,夢斷神良。此穴既可治療尿遺不禁,又可治療夢遺失精。

另外中醫雜誌里有醫家治療蕁麻疹,以三陰交雙側針刺強刺激,留針半小時,期間行針二到三次,一般一到二次就獲痊癒。

腎絞痛,可以三陰交配太溪、腎俞同用,療效非凡。三陰交為脾經之本,而脾土主腹,對於腹痛有一定療效。

其它的你們參考大眾經驗吧。下一個穴位講脾經合穴——陰陵泉。

作者祝玄沖,更多道醫醫學知識,請持續關注本頭條號

5天4晚,掌握以上診療原則後,可以在臨床上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通過脈證結合統一,能準確的知道各種疑難雜症發病的根本原因,從而正確無誤的治療。此學術價值非金錢所能衡量,一次學習,終身受益無窮。

點擊了解詳情

深圳站|武當祝華英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元旦盛宴班(第23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古人刷牙趣談|靠譜中醫說
小青龍湯加減法 「若喘去麻黃」辨析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