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冀連梅:我們應該怎樣用藥

冀連梅:我們應該怎樣用藥

本文根據有意思博物館演講劇場——「果殼主場「新科學消費樣本」」現場演講整理。 本場演講圍繞「什麼是科學的消費」展開,特邀五位演講嘉賓,分享人類最共通的故事,為人們帶來科學的生活建議。

演講人冀連梅:在醫療圈裡摸爬滾打18年,讀過研,留過洋,出身協和系,出走和睦家。現身兼藥師、創業者、講師、科普作家等多重職業身份,同時,為人女、為人妻、為人媽,每日艱辛地在事業、家庭、生活中找著平衡。

演講人冀連梅:《我們應該怎樣用藥》

1

藥師的前世今生

我的職業是藥師,提起藥師大家會聯想到誰?黃藥師,武功高強無所不能。還能聯想到醫院藥房里抓藥的,還有街邊賣葯的,好像都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所以說藥師這個職業,實際上是沒什麼存在感的。

醫院裡會不會好一些?那來了解一下醫生是怎麼看待藥師的。醫生也會覺得藥師真是太麻煩了——總要點評我們的處方,總要審核我們的處方,這群人就是來找麻煩的。

我自己也會感到無奈。我在網路上做了7年科普,寫了2本書,有了百萬粉絲的關注度,走出去仍然被叫做冀醫生,而不是冀藥師。

那為什麼會有藥師這麼尷尬的一個職業存在呢?

首先,我們要追溯藥師的歷史。在古代中國,醫和葯不分家。我們說行醫叫懸壺濟世,這個懸壺懸的就是葯葫蘆。今天我們會說你這葫蘆里賣的什麼葯,說的就是醫生懸的這個葯葫蘆。古代的醫生自己採藥、製藥,再把葯裝到葫蘆里,出診的時候隨身攜帶,遇到病人隨時就用。醫生、藥師的活兒都被一個人幹了,所以傳統的觀念認為醫生一個人就足夠了。像我們歷史上的大家、被後人稱為藥王的孫思邈,其實也是一個醫生。

但是到了現代,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醫療體制是用藥養醫的,醫生的收入有一部分來源於葯。如果沒有人審核醫生開的處方,或者審核沒有足夠的制約力,醫生就會一家獨大,出現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狀況。在這樣的狀態下,做到科學用藥就會很難。所以,醫和葯需要分家

我們國家的醫改,就是要改成醫藥分家的模式。只有把醫和葯徹底分開,我們才能真正的實現安全用藥,而這就需要有藥師這個職業,在其中奉獻出力量。

2

藥師在做些什麼?

醫和葯分開之後,藥師就成為了科學用藥的把關人。藥師要把哪些方面的關?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我們要用對的葯,第二個是我們要把對的藥用對

首先我們來說說如何用對的葯。藥師如果發揮作用,就需要審核醫生的處方。我們國家也意識到了審核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年的7月10號出台了《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範》,裡面明確規定藥師是審核處方的第一責任人。

如果在審核處方的過程中,藥師發現醫生開的處方上有明顯不合理用藥的情況,或者是錯誤用藥的情況,藥師就會去跟醫生協商,告訴他去改處方。醫生不改怎麼辦?不改我們有權利拒絕調配,不發這個處方。這個就是我們國家要往下推行的政策。

那藥師具體審核什麼內容呢?醫生開了處方後,我得先看到他的診斷。然後,我要核對處方上的葯和診斷匹不匹配。

比如說這個孩子就10個月大,可是醫生在上面開了一個匹多莫德,這就不可以。因為匹多莫德要用在3歲以上的孩子身上,這是國家藥品說明書修改了之後規定的。如果這個醫生不知道,那這張處方打回去,醫生要重新修改這張處方。

如果我們在審核的過程中發現醫生開了兩個含有相同成分的葯,也就是重複用藥,我們也會打回去,讓醫生重寫處方。因為這個重複用藥可能會累加成分後導致中毒。除此之外,我們需要審核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們把它叫做四查十對,這也是個國際慣例。這就是藥師的工作內容之一——把關處方,讓病人用對的葯

在用了對的葯之後,我們就會調配這個藥品給患者。患者拿到對的葯之後,我們還得確保他能把這個藥用對。如果你拿到了對的葯,卻用不對,藥品還是不能起到它應有的療效。

怎麼叫用對?藥品不是一天三次、每次一片那麼簡單。藥品有很多特殊的用法,藥品也有很多特殊的劑型,這些特殊的劑型都有它獨特的使用方法。

用眼藥水來舉個例子。官方統計表明,大約有85%的人不會使用眼藥水。不會使用眼藥水的根源在於沒有藥師去教。大家都是看電視廣告學的。眼藥水的廣告做得特別精美,裡面的人上下眼皮一扒,然後一滴眼藥水點到眼睛的正中間。看上去很美,但是發揮不了療效,因為眼睛正中間是角膜的位置。角膜非常敏感,一滴眼藥水滴下來,馬上又被眨出去,一點兒用也沒有。

也有人說我順著眼角點,它不會出來。但是,這樣是將眼藥水吃進去了,而不是點進去。人體有一個解剖結構叫做鼻淚管,如果你順著眼角點眼藥水,就有可能順著鼻淚管這個地方把葯吃進去。如果滴眼睛的葯是阿托品,吃多了就會發生阿托品中毒。所以說,不正確的用藥方式是存在風險的。

滴眼藥水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我們在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滴眼藥水必須要扒開你的下眼瞼,扒開了之後它自然形成一個小囊,你的眼藥水就需要點在這個囊里。這個囊的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只用滴1~2滴就好了。之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步驟,就是你要按壓住你的內眼角,把鼻淚管的通道堵上,按壓的時間至少要2分鐘。只有這樣,你才保證眼藥水在眼睛裡發揮作用。

你看只是簡簡單單使用個眼藥水,就有這麼多的學問,更別說其他特殊的劑型了。所以,我們需要藥師來為科學用藥把關。

3

敬畏疾病,明確診斷

接下來我要講的兩個觀點,可能會顛覆大家的認知。

第一點,大家要敬畏疾病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個朋友說我嗓子疼,旁邊熱心腸的人就會告訴你這是發炎了,要拿點消炎藥給你吃。他拿出的消炎藥是什麼呢?頭孢。

頭孢對嗓子疼有效嗎?不一定,我們得先進行診斷。如果嗓子疼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那吃頭孢就管用。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嗓子疼是因為病毒感染,病毒不像細菌,無法被抗生素殺死,所以吃了頭孢也沒用。還有一些人可能是講話太多導致嗓子疼,是一個物理的損傷。這時候只需要修養,不需要用藥。

雖然嗓子疼看起來只是一個很普通的癥狀,但它的背後可能藏著許多不同的病因。我們不能把它看得太簡單,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才能夠做到科學用藥

雖然我不主張大家沒事就去體檢,但如果你出現了病徵,一定要第一時間去就醫。在使用任何藥品之前,先想一想我要不要去看醫生。可能你只是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在家裡吃個三四天的葯就好了。但是當你吃完幾天葯之後,癥狀還是沒有消失,就一定要去看醫生,去明確診斷。因為同樣一個癥狀表現,對應著很多不同的疾病。

說一個和我自身相關的悲傷故事。我出生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北方家庭里,我爸爸是家裡絕對的權威,所以從小到大我都非常尊重我爸爸的意見。他不舒服的時候不願意去看醫生,有點諱疾忌醫。他說小毛病到了醫院,可能會被診斷為大毛病,所以不舒服的時候常常是自己忍著。因為他不說,所以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我媽媽和他剛好相反,比較愛惜自己的身體,哪裡不舒服都會跟我們說,然後我們就會安排她去醫院做檢查。我媽媽胃不好,基本每年都會去做一次胃鏡,做出來結果都是消化性潰瘍。所以我媽媽在家會吃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我爸爸其實胃也不好,但是當時他不告訴我們。他以為他的病和我媽媽一樣,就自己偷偷買了奧美拉唑吃。我爸爸也不看藥品說明書,就靠這個葯頂著,直到最後忍不住了才跟我們說要去醫院。但是那個時候他已經是胃癌晚期了,然後胃穿孔,醫院也無力回天。

如果你看了奧美拉唑的說明書,就會發現它的注意事項裡面寫著這樣一條——在用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之前,病人必須排除患有惡性腫瘤的情況。因為如果你不去明確診斷,排除惡性腫瘤的情況,奧美拉唑就可能掩蓋一些癥狀,延誤治療。所以我說大家要對疾病有敬畏之心,去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4

敬畏藥品,遠離葯源性傷害

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

很多疾病不需要用藥,即便用藥也不需要用那麼多的葯。藥品沒有那麼安全的,它是一把雙刃劍。藥品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到人體。你用對了它是治病,但是你用錯了就很可能引起疾病。我們將藥品帶來的這種損害,稱為葯源性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出來的官方數據表明,每年因病死亡的人中有33%不是死於原發疾病,而是死於葯源性的傷害。也就是說,每年患病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死於不合理用藥的。

2000多年以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將「切勿傷害」列為醫學的首要原則。他說,「首先,不要有傷害。」在用藥之前,我們也應當想到這條原則。

藥品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它會相應的產生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在藥典裡面是規定可以有的,也就是說一個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使用,也是有可能產生副作用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藥害事件是六十一年前的反應停事件。反應停的學名叫沙立度胺。1957年,它在德國上市,之後很快就投放在歐洲市場,用於治療孕吐。在懷孕初期,孕婦反應特別厲害的時候,可能連喝水都要吐。所以反應停上市之後,大家都在用。反應停這個葯一直用到了1961年,直到有人發現反應停和海豹肢兒童的關係後才被叫停。這期間,歐洲一共有一萬多例海豹肢的兒童出生。

那個時代反應停沒有引進到中國,所以我們免於了遭受反應停的危害。但是在我們國家濫用藥的狀況也十分嚴重,其中有一個藥品也對孕婦造成了嚴重傷害。這個葯的學名叫利巴韋林,俗稱病毒唑。很多大大小小的醫療機構都在濫用病毒唑,將它用來治感冒。但是實際上病毒唑不但不治感冒,還會對胚胎有致畸的作用。育齡期的女性需要遠離病毒唑,育齡期的男性同樣也需要遠離病毒唑。因為它可以在體內長期累積,即使是男性也需要注意。

所以大家也一定要敬畏藥品,盡量避免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5

「尚不明確」的葯,扔進垃圾桶

剛才講的都是西藥,那如果醫院大量開中成藥或一些中藥怎麼辦?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要去和開大量中成藥和中藥的醫生抗衡。我們經常教育患者,說用藥之前要先明確診斷,一旦用藥就要仔細看藥品說明書。我們要去看說明書里的各項記錄,包括不良反應、禁忌症和副作用。

我們要知道,藥品的副作用是它天經地義就該有的。如果一個藥品上面寫著副作用尚不明確,不良反應尚不明確,禁忌症尚不明確,那我就會認為它的療效也尚不明確。這樣的葯,我們直接就扔進垃圾桶。

像柴胡注射液,是70年前上市的第一個中藥注射液,很多人小時候發燒就會打柴胡。但是用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們發現它不安全,所以今年國家就修改了柴胡注射液的說明書,指出它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為什麼會有嚴重過敏反應?因為柴胡注射液提自中藥,而中藥的成分太複雜,裡面可能有一些會成為熱原的雜質,從而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嚴重的過敏反應。所以我們不會說柴胡注射液的副作用尚不明確,而是會說它之前沒有寫上去。

在中成藥和中藥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細微,因為國家正在規範它們。目前大概有30種中藥注射液已經完成了修訂。之後,其他中成藥也會列入到國家的整改名單里去。但是國家的規範是逐步實施的,不是一步到位的。所以如果現在遇到醫院開中藥和中成藥的狀況,我們先打開說明書仔細看,如果什麼都不明確,就不要去吃。

有意思博物館是果殼旗下科學活動IP,以流動博物館方式,呈現各種新奇、有料、好玩的活動。想知道其他演講人都分享了什麼有意思的科學內容?戳下方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現在買東西門檻都這麼高的嗎?不光燒錢還燒腦啊!
長得仙風道骨,卻是滿手武器的兇殘食肉動物!竟然有點……反差萌?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