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在晚年時為何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翻案?

乾隆在晚年時為何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翻案?

晚年乾隆畫像

撰文/趙立波

乾隆四十三年,已經進入老年的清高宗乾隆將目光多次放到塵封百餘年的舊案當中,由此掀開了清朝最大規模的平反,並將其父雍正也未敢翻案的多爾袞案進行推倒重評。他提出翻案理由時說:「夫睿王果有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又進一步解釋說:「攝政幼年, 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說謀反肯定不存在,但專擅不排除。

攝政王多爾袞畫像

第二認為多爾袞的功勞太大了,「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一個「最」字凸顯了多爾袞在乾隆心裡的地位。第三個原因是乾隆同情多爾袞的遭遇。在上諭中說:「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絕昭屈,聖經所重。」用非同情的口氣說:「乃令王之身後,久抱不白之冤於泉壤,心甚憫焉。」最後乾隆又耍起了文字聰明,為多爾袞案件定調。意思就是多爾袞案件與順治無關,是一群小人構陷所致:「當時我世祖(順治),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並信誓旦旦地說:「假如當時多爾袞真的敢於挑戰世祖權威,對其進行懲罰,朕也不敢給他翻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擔心多爾袞意圖取代順治的檔案比比皆是,為此乾隆在上諭中說:「為後世徵信計,將從前關於此事之上諭,均不得載入國史。」於是將有關多爾袞的檔案記載全部與進行銷毀,在乾隆眼裡的多爾袞如此「優秀」為何當初被順治迅速清算呢?透過歷史的光線,我們通過閱讀其他方面的史料會得到一些真實或是貼近人之常情的信息來。

順治畫像

讓順治對多爾袞最為憎恨的是二大方面:

一,多爾袞千方百計阻止順治福臨學習,以此讓他變成無知青年,掩藏不可告人野心。

順治十六年的時候,在與木陳忞僧人聊天是,福臨還在不無遺憾地感嘆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游集》

督察院長官滿達海等人上書,建議多爾袞對福臨進行讀書教育:「今皇上聰明天縱,年尚幼沖,若不及時勤學,則古今興廢之道,無由而知,宜慎選博學明經之端人正士,置諸左右,朝夕講論,以資啟沃」多爾袞雖未明確拒絕,卻推脫說:「上(福臨)方沖幼,尚需遲一二年。」順治元年(1644),小皇帝同多爾袞入京的不久,戶科給事中郝傑又上疏為福臨開設經筵講學,「擇端雅儒臣,日譯進《大學》衍義及《尚書》典謨數條」讓福臨接受正規教育。多爾袞再次以順治的名義降旨:「請開經筵……有裨新政,俟次第舉行。」就是借故拖延,不讓福臨讀書。名義上成為清朝的皇帝,卻連基本的「入學」問題都解決不了。第二年大學士馮銓、洪承疇等有奏請順治讀書,認為自古帝王「必以修德勤學為首務」,而且「必習漢文曉漢語,始上意得達,而下情易通。」福臨的入學問題成了新朝廷的焦急之事,多爾袞對他們的奏章不予理睬,以此可知,多爾袞對福臨教育拖著不辦掩藏著最終取而代之的目的。

二、對福臨其兄豪格處死並奪走其女人的痛恨。

在多爾袞權勢熏天之時,對其有制約和競爭的人就要數福臨的哥哥豪格了,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去世,引發了一場重大危機。掌握實權而又覬覦皇位的多爾袞迅速召見內大臣索尼等人討論皇位繼承人。索尼首先發表令多爾袞非常憤恨的言論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豪格畫像

明確提出除了皇太極的兒子可以繼承外,其他人都沒有資格。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等朝廷重臣,相繼來到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豪格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一時之間從輿論和實力上來看,豪格繼承其父皇太極大位頗具優勢。然而多爾袞在整體實力上更佔上風,眾多力量在崇政殿集合,廣泛討論誰能繼承大位。最終雙發達成妥協,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這場大位爭奪賽才宣告一個段落。

豪格在清兵入關前夕被人告發他對多爾袞有不滿言論,如咒罵多爾袞「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因此豪格幽禁,支持豪格的八旗將領等人被處死,籍沒家產。此時的多爾袞地位尚未穩固,不久他被迫釋放了豪格,並罰銀五千兩,奪其七牛錄所屬人口並革去了他的王爵。朝鮮人當時對此傳聞說豪格能夠被釋放,都是因為順治小皇帝「啼泣不食」請求多爾袞寬宥,此後不久,多爾袞帶著清兵入關,豪格在當時也隨軍入關作戰。

多鐸畫像

因此順治元年(1644)十月,福臨在北京繼位大封諸王時,豪格得以恢復被革爵位,在冊文中說:「爾和碩肅親王,前以引罪削封,後隨叔父攝政王入山海關,頗流賊二十萬,遂定中原,厥功懋焉。朕誕登大位,特加昭雪,授以冊寶,復封為和碩肅親王。」這是由於多爾袞入關之初,情勢非常危急,當時需要豪格這樣能征善戰的將領,豪格作戰勇猛,經驗豐富,因此得以起用。然而在局勢穩定後,豪格帥兵回京時受到冷遇,與多鐸平定江南熱烈受到歡迎慶功不同,既沒有慰勞大軍,也沒有郊迎等風光場面,只以小皇帝在太和殿「宴勞之」。豪格回京不久,就發生了希爾艮冒功事件,最後變成了豪格罪狀。在多爾袞的操作下,召集了諸王、貝勒、貝子、大臣們的一次機會,最後以豪格「枯惡不俊」,判決他「應擬死」。

代善畫像

歸根結底,還是多爾袞早前與之爭奪大位埋下了仇恨,當多爾袞權力穩定後,對其進行的一次清算。豪格在囚禁中不久便死去,時年三十七歲。有關豪格的死,清代權威官方《清實錄》中並未詳細說明。《八旗通志?豪格傳》中簡單說:「為睿王多爾袞構陷,薨。」也就是說豪格在多爾袞的陷害下僅僅幽禁一個月便於獄中死亡。豪格死後不到兩年,多爾袞「納和碩親王豪格福晉博爾濟錦氏」,名義上,多爾袞是豪格的叔父,他竟公然把侄媳婦納入王府據為己有。皇太極在世時下令革除滿洲陋習,不準雜婚亂婚,多爾袞奪侄兒寡妻,可見他任意妄為的蠻橫粗暴。天道循環,多爾袞的惡劣作為似乎得到了報應。公元1650的年12月,39歲的攝政王多爾袞因狩獵墜馬受傷,不久河北灤平縣附近死去。

順治下詔給其最高身後哀榮的幾個月後,多爾袞的身後命運急轉直下。宣布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取消一切封典,挖墓掘屍。13歲的順治帝表現強勢,清算手段十分冷酷。義大利傳教士記載了這一場景:「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多爾袞華麗的陵墓,把他的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順治帝對多爾袞的清算更多源於個人情感上對他的的憎惡。在成長的環境下,這個不大的孩子,目睹了種種多爾袞在他面前是如何耀武揚威的張揚。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時,就利用自己的權力追封他的生母為太皇太后,儼然是皇帝追封自己母親一般,多年後,順治對諸王大臣回憶這段往事曾憤恨地說:「那時的墨爾根王攝政,朕只是拱手做點祭祀的事,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

乾隆組織編纂的《貳臣傳》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親自參與大清歷來備受爭議的重大案件檔案的審閱工作。不僅對當年明朝將領投靠清朝進行重新定義評估編纂了《貳臣傳》後,又著手進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案」。這些案件涉及整個清朝位置最高的數位親王。其中尤其以平凡多爾袞為最為重大一案。乾隆有必要對「三年無改父之道」這一信條做出必要的輿論解釋:「我皇考(雍正)晚年屢次和我談論過去的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遺憾,就是有意將這些事情留給我做。」

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乾隆統治中後期,政治全面穩定,經濟進一步繁榮,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要對所有存在爭議的事情進行全面重估計,對進一步穩定內部宗室團結,調節歷史矛盾,全面收穫美名的一個主要舉措,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乾隆在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極低的主要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漫談古代媒妁的稱謂,他們到底怎麼做起這行的
大明王朝的「海瑞熱」詮釋了怎樣的海青天,看看多少代號就知道了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