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沉痛悼念 | 六卷本《美國通史》誕生記

沉痛悼念 | 六卷本《美國通史》誕生記

原標題:沉痛悼念 | 六卷本《美國通史》誕生記



劉緒貽先生


沉痛哀掉


2018年11月10日上午10點50分,著名歷史學家劉緒貽先生因病逝世,享年106歲。劉緒貽先生是中國美國史研究會主要創建人之一,為推動我國美國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深表悲慟,現由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公眾號「美國史研究」推出紀念專輯,緬懷先生。

6卷本《美國通史》誕生記


劉緒貽


本文原刊於《世界歷史》2004年第1期



1977年7月鄧小平恢復黨內外一切職務後,從8月8日到次年4月22日發表了4次講話,諄諄告誡國人,一定要重視科學和教育,否則四個現代化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他不獨從理論上闡明了加強和發展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求制訂出具體規劃,予以落實。在這種形勢下,1978年夏天在天津召開的史學規劃座談會提議:成立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由武漢大學和南開大學牽頭,編寫《美國史》。據此,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督促與指導下,1979年4月21-26日在武漢大學召開了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籌備會。會上,與會者對於編寫《美國史》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一致認為:美國是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具有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別是1979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以後,中美兩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關係和文化、教育交流日益發展,正確地、全面地、理性地認識和對待美國,對我國四個現代化事業將有重大影響和意義。這種形勢,就使得能夠幫助國人科學地、深入地、系統地了解美國歷史以至現狀的《美國史》成為迫切的需要。


但在當時,我國美國史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出版了少數專著,撰寫了一批論文,但整個來說,我國美國史研究工作仍然是很薄弱的。從已出版著作來看,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受「左」傾思想影響,對美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缺乏實事求是的評價;二是對現代史,特別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美國史缺乏研究,對了解當代美國不利;三是偏重政治、經濟史,而社會史、文化教育史等方面的內容則極為貧乏,有礙於對美國歷史的全面理解;四是所用資料不夠豐富全面,而且比較陳舊。這就是說,我國當時還沒有一種能夠幫助國人科學地、深入地、系統地認識美國歷史發展以至現狀的《美國史》。


那麼,我國當時有沒有可能編寫出這樣的《美國史》呢?會議經過討論認為:從人力、資料等情況看,當時我國任何一個學術單位都難以獨自承擔這一重大任務,不過把有關單位的力量統一組織起來,聯合攻關,是有可能實現這一任務的。會議還討論了美國史的分期和分階段問題,並據此認為,可以編寫一套多卷本的《美國通史》,或在編寫美國史叢書的基礎上,再編寫《美國通史》。最後,會議決定由即將成立的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組織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師範大學(後改名東北師範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等6校有關人員,編寫一套約150萬字的6卷本《美國通史》,並推舉南開大學楊生茂、武漢大學劉緒貽任總主編,楊生茂主要負責前3卷,劉緒貽主要負責後3卷。為配合這一任務,會議還要求參加編寫的6校有關人員就其負責編寫的歷史時期提出重點研究課題,邀請全國有關學者共同參與研究,並要求6校陸續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出席籌備會的人民出版社資深編輯鄧蜀生本人就是很有成就的美國史學者,他深感當時我國需要新的美國史著作的迫切性。因此,他不獨在會議上一再為此出謀劃策,還主動為我們解決學術著作出版難的問題,代表人民出版社約稿,並擔任責任編輯。1979年11月29日,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在武昌洪山賓館正式成立。當討論到落實編寫《美國通史》問題時,有些原答應參與者由於教學任務重、圖書資料欠缺、經費短缺等原因,表現出畏難情緒,甚至想打退堂鼓。鄧蜀生再一次慷慨陳詞,論述了編寫新美國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希望大家鼓足勇氣。在他的鼓勵下,大家重振精神,具體制訂出了《美國通史編寫計劃》,確定這套《美國通史》「主要為高等學校美國史專業學生和專業工作人員以及社會上的業餘愛好者提供教材和參考書」,要求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認真掌握材料,具有比較新穎的觀點;內容要全面,不能簡單地寫成政治史和外交史;不能只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而要一直寫到這套書出版之前美國的最新發展。此外,還要求觀點明確,文字流暢,體例規範。編寫任務分工如下:第1卷寫殖民地時代,由北京大學負責;第2卷寫獨立戰爭前夕至內戰前夕,由南開大學負責;第3卷寫內戰至19世紀末,由吉林師範大學負責;第4卷寫20世紀初至20年代末,由四川大學負責;第5卷寫30年代至50年代初(後改為192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武漢大學負責;第6卷寫50年代至現今(後改為戰後美國史),由南京大學負責。計劃還提出了初步編寫進度,預計1985年底完成初稿。



劉緒貽先生青年時代舊照

1980年10月12-18日在煙台舉行的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年會上,有6個學校提出了各自的編寫提綱,還對南開大學的提綱進行了初步的討論;有4個學校提出了所負責歷史時期的重點研究課題。南京大學因另有任務,其負責的第6卷改由武漢大學承擔。這次會上進一步討論了《美國通史》的編寫原則和體例,楊生茂據此寫成《美國通史編寫原則和體例說明》(修訂稿),供各校參考。此後,武漢大學擬出了第6卷編寫提綱,其餘各卷對原提綱進行了較大修改和補充,並在1982年6月美國史研究會蘇州年會上進行了討論。1983年1月,中國世界史規劃小組提出將《美國通史》列為第6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於是,各卷負責人就全書總的指導思想、基本內容與質量要求、理論意義與實際意義、各卷突破點、參加人員水平、資料情況以及更具體的編寫計划進行了討論,並由劉緒貽綜合寫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議定書》(初稿)。同年5月,經在長沙舉行的世界,史規劃會議審查通過,正式確定為第6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這不僅部分地解決了經費問題,而且鼓舞了參加編寫人員的積極性。6月上旬,各卷主編和全書責任編輯在北京大學舉行小型會議,就全書及各卷指導思想、詳細提綱、編寫體例以及各卷銜接問題,又進行了一次討論,並制訂出《關於編寫〈美國通史〉(6卷本)的幾點討論意見》和《〈美國通史〉》(6卷本)體例說明(修訂稿)》。會議還確定本年各卷進一步修改提綱,儘可能寫出1至2個樣章。到1984年5月,各卷都完成了這一任務。


到1985年底,各校雖然都出版了不同形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但由於編寫人員教學和社會工作任務重、經費短缺或資料不足等原因,都未能全部完成初稿。兩總主編對已完成初稿,特別是各卷樣章進行審閱後,於1986年2月間會同全書責任編輯致函各卷主編,要求根據有關文件「對全書指導思想、內容和質量進行一次徹底檢查」:體例一定要根據有關文件做到規範和統一,必須注意文字的邏輯性、科學性和風格的一致,杜絕硬傷。


由於各卷編寫進度參差不齊,全書不能保證從第1捲起按順序出版,鄧蜀生建議將全書暫稱為《美國通史叢書》,哪一卷先定稿就先出版哪一卷。結果是劉緒貽主編,韓鐵、李存訓、劉緒貽合撰的第6卷《戰後美國史,1945-1986》最先寫出初稿。1987年7、8月間經兩總主編統稿後,主編又經過半年加工,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6月出版。這是《美國通史叢書》的第1本(2000年10月間,劉緒貽又應人民出版社之約,編寫出下限至2000年的該書增訂本,於2002年4月出版)。第2本是丁則民主編,丁則民、黃仁偉、王旭等合撰的第3卷《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1861-19世紀末》,出版於1990年6月。第3本是張友倫主編,張友倫、陸鏡生、李青等合撰的第2卷《美國的獨立和初步繁榮,1775-1860》,出版於1993年9月。第4本是劉緒貽、李存訓著的第5卷《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1929-1945》,出版於1994年12月。第1和第4兩卷的編寫工作,由於北京大學,和四川大學原負責編寫人員另有任務,兩位總主編不得不另請人負責,因而又拖延了時間。最後,作為《美國通史叢書》的最後2卷---李劍鳴著第1卷《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余志森主編,余志森、王春來、陸穎等合撰的第4卷《崛起和擴張的年代,1898-1929》於2001年9月才同時出版。至此,《美國通史叢書》共6卷全部出齊,全書總字數超過原訂計劃近一倍,共約300萬字。在此基礎上,人民出版社乃決定出版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6卷本《美國通史》合集。從策劃至正式出版,具體參加編寫的美國史研究工作者達30餘人,歷時近24年。


由上所述,足見這部《美國通史》是在改革開放的東風吹拂下萌芽的。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人民出版社、世界歷史研究所(特別是該所朱庭光、張椿年兩位研究員)、中國世界史規劃小組、中華美國學會、各有關學術刊物以及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廣大會員的不斷關心與支持,是集體努力的成果。



《美國通史》六卷本,人民出版社



上面提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美國史著作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中最嚴重的是「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由於這種影響,當時的美國史著作,特別是現當代美國史著作,似乎都有一個公式。從經濟方面說,是經濟危機日益頻繁而嚴重,幾近崩潰;從政治方面說,是實行資產階級民主亦即假民主,實質則是剝削壓迫廣大人民群眾,階級鬥爭日益尖銳,政權不穩;從社會、文化方面說,是自私自利,腐朽淫逸;從對外關係方面說,是侵略擴張,失道寡助。因此,美國的綜合國力是日益下降,世界格局是東風壓倒西風。總之,美國正如列寧所說,是一個「腐朽的、垂死的帝國主義」國家很顯然,要寫出能夠幫助人們科學地、全面地、深入地認識美國的新美國史,就必須擺脫「左」傾教條主義的束縛,衝破這種公式。經過歷次討論,參加各卷編寫的工作人員雖然都有這種思想準備,但也不無顧慮。因為改革開放之初,儘管鄧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實際上「左」傾教條主義還相當牢固地統治著學術界,衝破這種公式是要冒風險的。這裡,作為《美國通史》第5卷的主撰和第6卷的主編,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經歷和體會。


1964年開始研究美國史時,我常常明顯,感到一種「緊跟」的負擔。美國史中哪些部分可以研究,哪些部分不能研究;美國歷史發展進程遵循什麼規律;對美國歷史上人物和事件如何評價等等,都要有指示作根據。違反這種根據,不僅不能發表,而且會招引麻煩甚至禍殃。因此,除緊跟經典著作、《人民日報》、《紅旗》雜誌等報刊外,還得經常打聽關於美國的事務最近有什麼最高指示,發了什麼最新文件,否則就寸步難行。這種情況,到我們編寫《美國通史》時雖略有鬆動,但未得到根本扭轉。因此,當我動手編寫《美國通史》第5和第6兩卷時,就面臨不少問題,其中主要的如下:


首先,儘管當時沒有明令禁止史學界將世界史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史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卻明顯存在一個禁區,因為難以找到「根據」。當時出版的我國學者寫的世界史和國別史,幾乎沒有一本敢寫到戰後的(個別美國史著作略為涉及20世紀50年代初)。我接任《戰後美國史》主編時,除研究生外,我的同仁只有一個人願意與我合作。這也難怪,心有餘悸嘛!由此可見,編寫《戰後美國史》實際就是闖禁區,當然難度很大。

其次,經過一番探索,我認為羅斯福「新政」是解釋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及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新發展的典型事例,然而,此前我國史學界受蘇聯史學界教條主義的影響,拘泥於經典作家個別詞句對「新政」所作的解釋,否定「新政」在克服美國1929-1933年空前嚴重經濟危機中的作用,甚至說「『新政』摧殘了人民民主權利」,「完全是維護壟斷資本利益的」,所以「以徹底失敗而告終」。這些論點違反歷史事實,根本不能闡明20世紀30年代以來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不過,要為羅斯福「新政」翻案,就很可能受到自命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教條主義者的攻擊,因而具有一定風險。後來,我的確一再遇到這種風險。


第三,在初步研究的基礎上,我認為20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的階級鬥爭形勢和馬恩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鬥爭形勢有很大不同。如果不把這種變化講清楚,就難以實事求是地論述30年代以後的美國歷史發展。我還認為,根據列寧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可以解釋20世紀前30年美國歷史(即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史)的發展,但不能解釋30年代以後美國歷史(即由壟斷資本主義逐漸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因此,要科學地論述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美國史,便必須發展馬列主義。可是,在當時條件下,發展馬列主義更是禁區,一個普通教授要公開發展馬列主義,即使能有幸在政治上不栽跟斗,至少也會被認為是狂妄和自不量力。


事情很明顯,如果不解決上述這些困難問題,我們編寫《美國通史》第5、6兩卷的工作便不能前進,當然也就不可能保證質量地完成國家重點研究項目。即使勉強完成,不過是陳腔濫調,老生常談,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經過思想鬥爭,在鄧小平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在知識分子社會使命感的督促下,我們決定知難而上。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學術體系,要從總體上發展它談何容易,但在個別問題上有所發展,只要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結合歷史發展的實際,並不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有些出版機構和出版物也受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鼓舞,陸續發表了我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歷史教學》1981年第9期、《世界歷史》1983年第2期首先發表了我對羅斯福「新政」重新評價的論文(後來《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美國研究》和《世界史研究動態》等雜誌還陸續發表我的論文,就羅斯福「新政」問題進行補充論證)。緊接著,《世界歷史》發表了一系列我的同事和研究生論述從杜魯門到卡特總統時期美國歷史的文章。論述里根和老布希年代美國史的論,也得到《美國研究》、《蘭州學刊》和《武漢大學學報》的支持。198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還出版了我們的專著:《當代美國總統與社會——現代美國社會發展簡史》。這樣,世界史和美國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禁區,就在有關出版社與刊物,特別是《世界歷史》的支持下,被我們衝破了。後來,上海《社會科學》和《學術季刊》、《世界歷史》、《蘭州學刊》、《湖北社聯通訊》等刊物,又先後發表了我的有關論文,使我們上述面臨的一些主要困難逐步得到解決,並能問心無愧地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的任務。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斷受到各種干擾和壓力,有人攻擊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我對小羅斯福總統的評價是「胡說八道」。幸運的是時代變了。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理論的影響使學術界有了一定的寬容度。因此,這些攻擊既未損毀我們堅持真理的勇氣,也沒有阻礙我們將這些被攻擊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寫進《美國通史》第5、第6兩卷,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應該說,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鄧小平理論,就沒有6卷本的新《美國通史》。



《美國通史》六卷本的第五卷


《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1929-1945》


人民出版社1994年


在6卷本《美國通史》被確定為國家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後,我們針對過去我國美國史出版物存在的主要問題,確定新編《美國通史》應具備以下一些特點:首先,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又要克服「左」傾教條主義,並結合美國歷史實際進行實事求是的論述,必要時發展馬克思主義;要寫出中國美國史著作的特點,體現中國美國史研究的最新水平。其次,要理論聯繫實際,糾正一些流行的對美國史的錯誤和模糊認識;既要借鑒美國一些對我國有益的經驗,又要消除人們對美國存在的某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第三,要全面論述美國歷史,不能只寫成簡單而片面的美國政治、經濟史。第四,要衝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未公開宣布但實際存在的禁區,不能像以往美國史出版物那樣只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止,以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當今的美國。第五,要運用比較豐富而新穎的資料,要附有全面而扼要的外文參考書目和便利讀者的索引。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美國通史》究竟是否具有這些特點,則應由讀者進行判斷了。


在本文結束前應說明的是:1.6卷本《美國通史》是集體研究成果,這篇文字是我個人體會,如有不當之處由我負責;2.現在我國美國史研究形勢很好,新人輩出,我相信在一定的時期內,是會有新的、超過我們這部書的多卷本《美國通史》出現的。



劉緒貽先生在寫作中過年


本期編輯:江西師範大學團隊


編 輯:肖文翔 徐欣蕊 責任編輯:楊長雲

編 審:張勇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史學連載 | 徐國琦:戈鯤化和中美關係史研究中的「共有」歷史視角(一)
訃告

TAG:美國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