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易經是怎麼來的?第一節

易經是怎麼來的?第一節

1、什麼是易經?

易,古文易字有日月組成,日代表陽,月代表陰,易經就是關於陰和陽的經典,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兩種物質組成,

易經是國學源頭,自古就有不讀易不可為大醫,不讀易不可為將相之說,易經的作用為修身治國平天下。易經不僅是預測學,更是決策學。

易經有三大原則:不易,變易,簡易。五大技術理論:全息對應(天人合一)理論,陰陽理論,五行理論,八卦理論,干支理論。

2、易經太極圖的產生

古者包犧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通過圭表測量日影的變化,觀察天上星辰的位置,發現了四季循環和二十四節氣,

古人發現北極星在天空北部位置幾乎不變,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一年中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做圓周運動,古代智者通過北斗七星的位置變化,結合用圭表觀察的太陽運動規律。

古人從地球上看太陽,發現太陽沿著一個虛擬的軌道自西向東在運動,一年移動一大圈,這個路徑就是黃道。古人觀察發現太陽在一年內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引起的地面氣候的變化,每5天一個小變動,於是確定5天為1候,3候(15天)一個中等變化,於是確定為一節氣,6個節氣一個大的變化,於是確定為一季,4季一個循環,於是確定為一年,就構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24節氣的循環往複。古人把一年365.25日,分成了二十四段,每一段分別對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位置。這就是24節氣點。制定出了24節令,進而制定了曆法。

同時古人觀察北斗七星在一天中的位置變化和通過圭表測量日影的變化,確定了每天的十二時辰。

公元前104年的漢朝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還規定了無中氣的月份,定為上個月的閏月。百姓們按照節氣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黃道圓面和地球自轉赤道圓面的夾角為23.5°,定名為黃赤交角。巧合的是太極陰陽魚的魚尾角正好是23.5°。

3、關於圭表

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表就是立在地上那個有刻度的杆子,圭就是杆子在地上的投影,圭字上土下土,下面的土就是地面,土地,上面的土就是用一個土疙瘩放在影子的頂端作出的標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道人家賀大宏 的精彩文章:

太極圖與二十四節氣

TAG:易道人家賀大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