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初「虞山派」領袖王翚行書信札

清初「虞山派」領袖王翚行書信札

清代王翚信札2通,故宮博物院藏。

王翚(1632-1717),字石谷,江蘇常熟人。王翚幼喜丹青,十六歲時拜同鄉張珂為師,後入王鑒、王時敏之門,遍臨他們所藏宋、元名跡,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又外師造化,逐漸形成了華滋清逸的畫風。六十歲時以布衣徵召供奉內廷,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被賜「山水清暉」,為清初「虞山派」領袖。著有《清暉畫跋》。

釋文:久不晤,念甚。弟在郡已兩月超,當事相招,閉關謝客。惟以筆墨酬應,一時難以擺脫,焦悶不可言。允平畫《八駿圖》一幅,向留弟處。今特遣人送上,幸轉致貴東翁,感甚。在數日內,此處稍可竣局,便當躬詣尊館,兼悉種種。蘇齋卷點染已就,款跋尚欲與樹翁酌妥書之,先為致意師翁親台先生。弟翚頓首

王翚致時敏過婁札

釋文:春初即擬過婁候老先生萬安,因與正叔相期上春同過高齋,為十日盤桓,待至二月中,曹府尊相促甚切,不得不去。一入署便一月有餘,飲食起居皆與南人迥異,甚不相宜,而作畫又欲工緻一路,此中人又無可相語者,用是枯悶之極,遂急欲經營竣事出署。既費神思,未免焦勞,以致疾作,亟辭歸,而正叔亦到虞,便留在舍,俟賤體稍平復,同來叩謁,以慰十年瞻仰之私,不意痰嗽火炎,眩暈不止,一卧半月。因聞六先生之變,未及躬唁,日夜在心追思。晚與六先生情好,有如骨肉,乃不永年,言之摧裂。但老先生高年,萬勿過為傷痛,以運數多方自解譬,加意珍攝,是所至望。廿日已覓舟束裝同正老偕行,忽劉道尊遣役相招,停舟走謁,一見即苦留在署,再四辭以婁歸赴約,必不允,且並拉正老同過署齋,晚自恨草茅不敢重違當途之召,以致疏失老先生候問之禮,真有不得自由者亦大可悲矣。雖知老先生或能見亮,不加督責,然內省無以自解也。正老亦恨不能飛至快聚,艤舟河干三日而仍滯留,相見之難,乃至於此。大約入署以兩旬為期,過此星赴婁東,更無他阻。恐老先生垂念,特遣信奉聞,並達至情,臨穎瞻切,尚容嗣布。各位公郎先生,不及另候,均此致拳切。正老因相晤在邇,未及致書通候,命筆先致馳仰。賤名另具,左慎。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

墨池學院!Y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陳忠康:如何判斷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
梁同書小楷《從妹汪安人傳》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