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條重達上千斤,淡水魚之王白鱘正在消失

一條重達上千斤,淡水魚之王白鱘正在消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相比中華鱘、白鱀豚、江豚這些同在長江中生活的兄弟,白鱘比較沒有存在感。

雖然被稱作「淡水魚之王」,被類比為「水中大熊貓」,但白鱘在公眾中的認知度確實不高。

不過最近,白鱘又被人念叨了起來。

在近日召開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透露,長江白鱘存活希望渺茫。自2003年以後,科研人員再也沒有發現過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的個體存留。

體型巨大的白鱘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消失得有點悄無聲息。

孤獨的白鱘

提到鱘,中華鱘要遠比白鱘出名。

實際上,中華鱘的大家族還算熱鬧,它的親友有25種(含亞種),在我國分布的就有7種。

相比而言,白鱘家族就有些冷清。它只有一個「同根同源」的親戚,還遠在北美,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叫匙吻鱘。

匙吻鱘

它倆都屬於硬骨魚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白鱘科。

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最大體長可達7米。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

這是個大傢伙。

實話實說,白鱘其貌不揚。

它的頭、體背部和尾鰭均為青灰色,只有腹部為白色。白鱘光禿禿的,身上沒什麼覆蓋物,只在尾鰭上葉長著一種叫硬鱗的原始鱗片。

它長了一個又長又尖的吻,於是也被古人稱作「象鼻魚」;嘴在頭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細小的牙齒。儘管如此,白鱘依然兇猛能吃,專吞各種小魚。白鱘的鰓蓋大、嘴大,但是眼睛很小,小到有點滑稽,長在口前方近頭背處。

白鱘的尾巴也很有個性——它是歪的,尾脊骨彎向上方。

如果解剖白鱘,你還能發現,它的脊椎很原始,由圓棒狀的脊索支撐身體,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軟骨。

這些身體結構都在提醒你——它真的很古老。億萬年的光陰在白鱘身上停滯下來。

有化石研究表明,白鱘科種類最早的化石可見於晚侏羅紀。

90年代種群數量已急劇減少

中華鱘在長江產卵,之後會帶著幼魚去往外海; 但白鱘不同。它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長江度過,最多到長江口游一游。

白鱘的產卵場分布於金沙江下游和重慶以上的長江幹流,成熟個體在繁殖季節前有上溯洄遊的習性。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以後,白鱘的數量就已經明顯減少了。」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成友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早在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頒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白鱘的保護級別就被列為「極危」。

作為一種長得不算出眾的巨大魚類,白鱘是「沉默」的。除了跟長江打交道的漁民,大多數公眾很難見到活體白鱘;它又沒有「中華鱘」那樣響亮的名字。看不到,不了解,對它的命運,也就更少人牽掛。

白鱘

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白鱘只生活在長江。作為處在長江食物鏈頂層的旗艦物種,它的數量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生態環境惡化,生物資源衰退,高密度航運,水利工程,違規設置的電網和滾鉤……這一切,都讓白鱘的處境日益艱難。

2002年12月11日,有漁民在長江南京下關水域誤捕一尾體長330厘米、體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鱘。這條白鱘傷勢嚴重,身上有數把滾鉤,下齶部還有一條長約22cm的傷口。

這是近10年來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條活體白鱘。當時國家農業部指令,不惜一切代價予以搶救。

專家正在救治受傷白鱘

然而,2003年1月初,這條白鱘還是宣告死亡。專家們努力了一個月,沒能將其救活。

當時的媒體寫道:誰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地球上最後的白鱘。

白鱘還能回來嗎?

好消息是,又有人見到了白鱘。

就在2003年1月24日,有白鱘在四川宜賓遭到誤捕。專家組成的救治組對這條白鱘進行搶救後,將其進行聲吶標誌後放流。

白鱘放流後,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立即開始了追蹤工作;1月29日晚上,白鱘向下游移動到達九龍灘江段時,因灘險水急,航道複雜,追蹤快艇發生觸礁事故,快艇螺旋槳和跟蹤設備均被損壞,無法繼續追蹤。

儘管在快艇和設備修復後,大家試圖繼續搜尋和追蹤白鱘,但一直到5月份,工作組都沒能重新找到它。「追蹤範圍從金沙江新市江段至三峽大壩,以及岷江、嘉陵江、烏江等支流水域,快艇實際追蹤總距離約5000公里。」水科院長江所白鱘工作組在當時的工作總結中寫道。

他們分析稱,信號丟失的原因可能有三點:一是人類對白鱘的分布、行為還知道得較少;二是河床複雜,形成許多信號「死角」;三是聲吶發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鱘的身體上,可能發生器脫落後沉積於岩縫或被泥沙淹沒。

這是人們見到的最後一尾白鱘。

白鱘紀念郵票

「現在說白鱘功能性滅絕,還為時尚早。」王成友說,長江上游江段較長,河道複雜,有些地方水很深,即使有白鱘存在,可能也不那麼容易被發現。而且,2003年被放走的那條白鱘,至今音訊全無。沒有消息或許就是好消息,它沒有被捕獲,也沒有屍體目擊報告,所以,它很有可能還活在長江的某個地方。

而且,科研人員一直在為白鱘的人工繁育做技術儲備。

目前主流的方法有兩種,一為雌核發育,一為「借腹生子」,即魚類生殖細胞移植。

王成友介紹,雌核發育是指用核失活魚精子刺激魚卵子,並誘導該卵核發育成個體的魚類育種方法。

白鱘的近親是匙吻鱘,而匙吻鱘已經實現了人工繁育。如果有一條成年雌性白鱘,就可以用滅活的匙吻鱘精子刺激其卵子,進行人工催產。「這種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在很多魚類上都有應用。」

而第二種方法,對技術的要求就更高。

具體來說,它是要把一種魚的生殖細胞移植到另一種魚體內,讓另一種魚的雄魚和雌魚產生前者的精子和卵子。也就是說,讓另一條鱘魚生出帶有白鱘所有遺傳信息的「後代」「從理論上說,只要我們有任意一條白鱘,就能用『借腹生子』的方法實現人工繁育,我們正在攻關這一技術。」王成友說。

當然,所有技術奏效的前提條件,是我們還能再度見到並捕獲一條活體白鱘。

還有可能嗎?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1億多年前傳粉昆蟲精通偽裝術;首位私人月球遊客身份揭秘
《知識分子》主編饒毅:中國要走向世界,科學精神底線不能滑坡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