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冬季要想補腎效果好,清除身體一寒三濁最重要

冬季要想補腎效果好,清除身體一寒三濁最重要

秋冬以後,很多人,一補就是火,補出眼睛紅腫、口腔潰瘍、長痘痘、嗓子疼;還有些人直接補成消化不良、腹脹、便秘、腹瀉、食慾不好。

因為我們身體里的污濁毒素太多了,堵得滿滿當當的,導致「虛不受補」。以下給大家分享驅除毒素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寒三濁

造成我們身體瘀堵的污濁毒素,主要是一寒三濁,寒包括體表寒和體內的寒,三濁就是濁氣、濁水、宿便這些垃圾。

肚子里堆滿了濁氣、濁水、宿便的人,只會越補越堵,補出痰濕、消化不良、大便不好、沒有食慾、肚子脹氣等等。

所以說,要想冬天補腎效果好,霜降節氣就要以掃蕩我們身體里的一寒三濁為首要任務。

一、驅外寒暖六腑

先驅外寒

肺是清氣,大腸是濁氣,濁氣要靠清氣推出去,如果濁氣有瘀堵,清氣就推不動,我們可以增強肺的力量,來排污濁之物。

泡腳祛外寒

泡腳是祛外寒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長久堅持泡腳可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寒濕,還能降虛火、清熱毒,一舉多得。

寒氣重的人,也可以在泡腳水裡加點料,比如艾葉、紫蘇、花椒、生薑等煮水泡,泡到後背、頭皮都微微出汗。有些人泡腳的時候就能感覺到寒氣往外冒,有時會打噴嚏,這都是寒氣排出的方式。

取嚏法有助排寒

取嚏法是通過噴嚏幫助排除肺中的寒氣,改善受寒感冒,呼吸系統的受寒引起的癥狀。

方法非常簡單,取一張紙巾,捻成條狀撓鼻孔,或聞胡椒粉,讓自己打噴嚏。

有個小提示,用紙巾取嚏的話,輕輕搔撓即可,重複兩三次,噴嚏打得神清氣爽就好,不要過度,以免耗氣。胡椒粉以白鬍椒為佳,色白入肺,量也宜少,輕輕聞取即可。

「取嚏法」對於感冒驟起,隨時可用。若作為平日宣發肺氣,祛除表寒的保健,最好不要在下午四點半以後操作。因為此時陽氣漸收,肺由宣發轉為肅降。到酉時(17:00-19:00)就進入腎的納氣時段,宜藏而不宜生髮了。

立位拉筋法

這個拉筋動作,可以打通背部的督脈和膀胱經,督脈是諸陽之會,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系統,也是抵禦風寒的重要屏障,督脈和膀胱經通暢,則風寒難以入侵,內毒也會隨著汗液排出,不僅對冬天養腎有好處,對肥胖、便秘、粉刺、色斑也有幫助。

1.找一個門框,雙手上舉扶住兩邊門框,盡量伸展開雙臂;

2.一腳在前,站弓步,另一腳在後,腿盡量伸直;

3.身體與門框平行,頭伸直,雙目向前平視;

4.以此姿勢站立3分鐘,再換一條腿,也站立3分鐘。

再清內寒

外寒散掉後,在大力度清中焦、下焦的寒,尤其是脾胃、腸道、膀胱的寒。內寒一解掉,腎的陽氣就會增強,對冬天養腎極為有利。

肉桂姜棗茶,祛內寒

對於內寒重的人舌苔發白、經常腹痛腹瀉、反覆口腔潰瘍、胃寒宮寒、經常愛打噴嚏、常年手腳冰涼、不感冒也會流清鼻涕等),推薦煮肉桂姜棗茶喝,可以溫中散寒,溫補脾胃、下焦的陽氣。

生薑10克洗凈拍碎,大棗3~5個去核切條備用;肉桂1克,沸水煮20分鐘後用來沖泡姜棗,加蓋燜10分鐘,加少許紅糖調味即可。

二、排三濁

濁氣、濁水和宿便,這三濁,不是外生之物,是從內而生的,要想完全排乾淨,就得從源頭下手。

1

濁氣是什麼?

濁氣是我們生氣的時候強壓下的怒火;是遇到煩心委屈事兒,不能及時疏解的鬱結;是所想所願達不到時的緊張焦慮。

濁氣若處於身體中未及時排出,上竄下走,對身體就會有很大的危害。濁氣堵在心窩處人就會覺得胸口堵悶,心裡憋得慌,走到腦袋處就會覺得頭暈眼花,竄到胃部就會胃脹胃痛,噁心嘔吐。

想哭就哭

心中有怒火,要發泄出來,遇到事了,想哭就哭一場吧,把心裡的憤怒、不平、委屈、焦慮哭出來。現代研究表明哭泣可以排毒,中醫認為哭能夠疏肝解郁。

按摩兩肋

多用兩個手掌按摩兩肋(從腋下到肋骨盡處的部分),有行氣作用。

推肋:讓雙手握拳,屈肘,肘關節用點力把肋部夾緊,然後做手臂伸直彎曲的動作,使大臂反覆地在肋部充分摩擦,直至發熱。

太沖穴,情緒管理專家

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因此,當你生氣時、壓抑時,按揉太沖穴,從太沖向行間推通,你的不良情緒就會得到疏泄。

太沖穴位置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跖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

方法:從腳部的太沖穴向行間穴推揉,單方向重複,每側持續3分鐘;一感覺的較強的酸脹感為宜。有時候推揉時會想哭、打嗝、放屁,這都是濁氣排出的一種渠道,是好現象,不必擔心,也不用克制,盡情的打嗝放屁哭泣就好。

2

宿便,藏在大腸里的濁物

大便不調的人,最容易有宿便堆積在腸道里,因為平時排不幹凈,越積越多。體質虛、寒、瘀、燥熱、濕氣重、久坐不動等好多原因,都會導致大便不能徹底排出。

推肚子,清宿便

有宿便的人,建議每天早晚推推肚子,肚子上有脾經、胃經、肝經、任脈、帶脈等經絡循行,通過推肚子可通經活絡,祛除痰濕,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氣機暢通了,腸道也會通暢。

方法:手掌由心窩開始向下推到小腹,反覆推5分鐘。雙手或者單手都可以。站著、坐著效果更好。用力要柔和,有透過皮膚滲入肚子的力道。

如果有阻滯點諸如硬塊、痛點、「氣團」或「水槽」,則一定要反覆推揉,將其推開揉散。

很多人反饋說,堅持推了一段時間,每天都能拉出很多便便,腳底也會出很多水氣,有些人會打嗝放屁。其實這個方法不僅排宿便,濁氣、水濕都能一起排了。

注意:女性月經期、懷孕時不適合,還有內臟下垂(子宮下垂、胃下垂)的也不適合。

3

濁水是什麼?

濁水就是體內的濕濁。老愛吐痰的人,就是因為體內濁水太多。濁水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它若竄到腿上,就是水腫;若跑到皮膚表面,就成了濕疹;若上到頭部就導致暈眩症。因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天天8杯水,體內濕氣重的人一定要少喝水,因為喝進取根本代謝不出去只能存在體內加重濕濁,人越來越難受。

一分鐘測試你有沒有濕濁?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 (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或大便不成形

5.耳內濕(耳禪濕)

6.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

7.舌苔厚膩,白厚舌苔,說明寒濕,黃膩舌苔說明濕熱

排濕濁,山藥白扁豆粥+艾灸

脾主運化水液,我們吃進去的飲食,就靠脾的運化,脾胃不好就會生痰濕;吃肉多、吃水果多、愛吃甜膩油膩冷飲等,傷害脾胃後,就會濕氣重。要想徹底排濕濁,健脾和祛濕要同時進行,效果才好。

山藥白扁豆粥

懷山藥25克,白扁豆30克,蓮子20克,百合10克,大棗5枚、小米25克煮粥。

懷山藥健脾益氣、白扁豆健脾祛濕、蓮子補脾止瀉、大棗健脾補氣血、小米健脾補虛,這樣組合起來,既健脾祛濕,又益氣補血,經常吃能很好的排濕濁,還有助於減肥哦。

艾灸承山穴、陰陵泉、三陰交

承山穴是膀胱經上的穴位,有很好的祛濕作用;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脾經的氣血物質彙集於此,健脾祛濕的威力巨大;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的交匯之處,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交會於此。

艾灸這三個穴位,健脾祛濕的效果也很好,但需要堅持一段時間,一次兩次是看不到效果的(任何方法都貴在堅持),把艾灸可當成生活常用的養生方法,經常做。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少事是福,多心即禍
6個常做的動作,會讓你腰痛,甚至腰間盤突出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