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自思己過,莫作愚痴人

常自思己過,莫作愚痴人

今天的周末講堂,允成法師為大眾宣說《百喻經》,以《百喻經》中的小故事引領大眾思考自己學佛過程中的疑慮,反思修行實踐中的各種錯誤的知見,提醒大家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正確行修。

渴見水喻

【原文】過去有人,痴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很多對佛教感興趣的人想要了解佛教,結果發現佛教裡面需要人守五戒、十戒、菩薩戒等,一看就嚇壞了,本來是想求真理的,但是他沒辦法接受佛陀所說的戒律,他守不了那麼多戒,就不願受戒了,繼而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繼續流轉生死,就如同這個愚痴的人,本來是想喝水的,但因為水太多了,喝不完,反而不敢要了。

很多人學佛就只是為了讓身體更健康,家庭更富足,一切順順利利,他的需求就是吃吃齋、念念佛,高興高興即可,他並不想追求高深的境界,例如涅槃。如果法師只教他拜拜佛、吃吃素、放放生,只給他一杯水,他能接受,一旦把整個真理大海的水給他,讓他達到與佛陀相同境界的時候,他會覺得這個追求太高深,他做不到,還是回家該幹嘛幹嘛吧,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

對於持戒也一樣,很多人認為這些戒律我守不了,那我乾脆就不守了;或者我有一個宏遠的目標,但是很難達到,那我就不追求了。種種現象就如「渴見水」中的比喻。戒律如果不能一下子全部受持,你可以一分一分地受持,一點點去做,五條守不了,可以先守一條,這樣才能慢慢去向真理,而不是一開始覺得太難了,就馬上放棄了。

認人為兄喻

【原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云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猶彼外道聞佛善語,貪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道眾生。而無實事,云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這個比喻還有另外一種啟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聊起佛法來侃侃而談,但是當各種貪、嗔、誘惑現前的時候,自己卻沒有任何的抵抗力,依然隨著自己的慾望而行,有沒有這種人?道理可以講得一套一套的,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任何修行。他講的這個道理對他自己來講完全沒有用。這像什麼?就像「認人為兄喻」中愚人所說我哥是一個多麼有錢的人,但是這個錢不是我的。就像是佛法是很好的東西,佛祖是智慧的聖者,但是我自己卻一點沒去實踐,我自己也一點沒有轉化到我自己的修行上來,天天在講佛法的好,自己卻沒有什麼實踐。這種沒有實踐的讚歎,有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虛榮。你很讚歎,你覺得佛法很高級,但你自己卻沒有去修行實踐,那佛的法就永遠是佛的,你再有讚歎,也變不成你的。

入海取瀋水喻

【原文】昔有長者子入海取瀋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取沉水香可以代表你對一個事情最純粹的那種追求,或者說對你人格境界的一種高尚的追求。但是你的這種高尚的追求真的有那麼多人識貨嗎?有那麼多人買賬嗎?可能不一定。而且因為你自己恪守這種高尚的人格,這種純粹的追求,可能還會讓你變得處處碰壁。

我們經常講,一個人為了恪守各種道德品質,反而讓自己處處碰壁,一個全無底線的人,反而可以順風順水。但是,賣得再快,那個只是炭,對不對?我們的價值,你的業力,你的內心的境界才是你的價值,對吧?你的人生,你是想把它當成沉香,還是把它當成炭?當成炭很快就可以揮霍掉,很快就可以得到變現的價值。你如果把你人生的時間花在修行上面,你修行十年、幾十年,可能不一定看到什麼效果。

所以,很多人覺得修行太苦,那我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追求貪、嗔、五欲上去吧,從而不斷流轉生死。

奴守門喻

【原文】譬如有人,將欲遠行,敕其奴言:「爾好守門,並看驢索。」其主行後,時鄰里家有作樂者,此奴欲聽,不能自安。尋以索系門,置於驢上,負至戲處,聽其作樂。奴去之後,舍中財物,賊盡持去。大家行還,問其奴言:「財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門、驢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

有個人要遠行,就交待他的僕人,一定要看好家門,看好牽著驢的繩子。主人走了以後,這個僕人聽到隔壁家很熱鬧,有人在唱戲,他很想去看,但是又要看家門和驢子,怎麼辦呢?他想到一個好辦法,把門板拆下來,用牽驢的繩子把門板綁在驢背上,然後他就去聽戲了。主人回來一看,家裡面空蕩蕩的,不用說已經遭賊了,他就去問那個僕人,家裡面的財物去哪兒啦?僕人說,主人您吩咐要看好家門、驢子以及驢繩兒,都在這兒呢!其他東西我就不知道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特別荒謬,大家肯定不會犯這種事,是吧?沒人會這麼傻。但是這種譬喻如所影射的這個現象,大家有沒有犯過呢。【大家復言:「留爾守門,正為財物,財物既失,用於門為?」】「大家」,就是家裡面的主人說:我留這個門就是為了守護財物,財物都丟失了,要這門有啥用?

門是用於守護財物的,對不對?而且門是要安在門框上邊,它才有守護作用,你把門拆下來帶走,門就失去了它的作用。這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修學的種種法門,念佛、持咒、誦經等等,這些都是法門。持誦這些法門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能夠進入到這種佛法的真實境界。通過這種種修行,能夠提升我們的見地和智慧,是不是?

很多人的修行已經失去了活力,變成枯木一樣,他只守住了那個門,卻不在乎門裡面的財寶。有些人一直念佛,但依然很煩惱。有些人把修行當成尋求暫時心安的任務形式,哪怕是一些有日課的人,也認為:反正我今天把頭磕完就可以了,至於我內心的境界如何,我也不太在意。

【奴守門】比喻的就是我們這些修行學佛的人。有的時候,我們過於用力地抓住一種形式,卻沒有在乎它內在的本質。我從一些居士那裡聽到過某些反饋,包括要惜福,寺院的財物不能亂拿等等……這些規矩都很好,確實應該持守的。但是守規矩是為了什麼?對治貪慾,令眾生不造偷盜的惡業,對不對?立規矩是想讓大家少做錯,最後能心生歡喜,歡喜地護持三寶,歡喜地服務大眾。但是有些比較死板的人,會拿這些規矩去嚇別人,讓人覺得寺院不但沒有包容和慈悲,反而覺得高宅大院裡面的佛教徒都那麼死板,特別不好相處。

還有一些人可能經常去道場修行,到處參加放生或者其他法會,但是連家都不管了,都是「扛著門板到處跑」的愚痴人啊!能聽到師父開示正法的居士,可能都比較理智一些,知道先安頓好家庭和工作,但我也曾了解到某些人學佛學得很瘋狂,不但沒有學出智慧來,學得全家都煩惱,這種可能是有的啊。

大家有的在笑,是笑自己,還是笑自己旁邊的人?我們在守持一個門的時候,有沒有把家看好?有沒有看到形式之中的內涵。無論是誦經還是持咒,肯定不是只為了反覆念那幾個字,而是要通過這個法門,讓內心獲得安寧自在,變得有智慧,這個才是這個形式背後的意義。

若有受益,隨喜點贊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光孝寺 的精彩文章:

按摩4處,讓陰陽平衡,氣血通暢
正確拍打雙腳,勝過十次泡腳

TAG:廣州光孝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