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慢性泄瀉,虛實其實不好辨

慢性泄瀉,虛實其實不好辨

泄瀉一病,遷延不愈後是虛證的可能性很大。但臨證不能一味的以虛為著眼點,正所謂久病未必都是虛。本文作者在臨床中積累了這方面的幾則醫案,並總結出虛實疑似的四句話,很有臨床價值,各位書友可做參考。

慢性泄瀉,虛實其實不好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慢性泄瀉虛實疑似證治體會

作者/葉益豐


臨證常遇慢性泄瀉,虛實疑似之證,若不認真審察,易於誤治,致久治不效,或日漸而危者。余在四十餘年臨床中,積累部分資料,茲擇介如下,供同道參考。

一、狀若濕熱稽留,實乃腎陽虛衰

脾陽虛衰,運化功能失常,證見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腸鳴矢氣,發熱口渴,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苔白黃,脈洪大。易於誤診為濕熱稽留腸道,而投苦寒燥濕之劑。

然細察其證,便次雖多而肛門不紅,糞質稀薄無粘液,雖發熱而汗多,四肢不溫,口雖渴喜熱飲,飲食後腹中作脹,苔雖白黃,而不膩不燥,且舌質淡,脈雖洪大,按之卻無力,小便必清白,可資鑒別。

治宜溫中扶陽之品,葯如党參、白朮、制附片、甘草、肉豆蔻、補骨脂等,既不可妄投苦寒燥濕之劑,也不宜輕用甘溫滋膩之品。

  • 例一


陳某,男,51歲,1975年3月6日初診。泄瀉年余,四處求醫,屢投苦寒燥濕無效,某醫院檢查診為慢性腸炎,住院月余。證情有所改善,但大便始終未成形,近來自服苦丁茶,病情又日趨嚴重,延余診治。

訴說大便日5~6次,糞質稀薄,腸鳴矢氣,納食獃滯,食後腹脹,發熱汗多,四肢不溫,體溫38℃,口渴喜熱飲,小溲清白,面色不華,兩顴泛紅,神疲肢倦,舌質淡、苔白黃,脈洪大無力。辨證為脾虛中寒,虛陽外浮。治溫中扶陽,收斂固攝,方投附子理中湯加味。處方:

邊條參(另燉兌入)、炒白朮、乾薑、制附片、甘草、肉豆蔻、五味子各10克,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水煎服,日一劑。

三劑後熱退汗止,四肢轉溫,大便轉稠,舌苔薄白,脈和緩,繼進5劑,諸症悉除,再以原方增損調理月余而康復。

二、證似濕熱蘊阻,實乃脾陰虧損

脾陰虧損,胃腸功能紊亂,症見大便次數增多、質稀量少、泄瀉不暢,煩熱口乾,納呆腹脹,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易於誤診為濕熱蘊阻,投苦寒燥濕之劑。

然細審其證,便次多而肛門不紅不腫,糞質稀而無粘液,便後不爽,煩熱多在傍晚或夜間,口乾燥卻飲不多,食後腹中作脹,舌苔黃而不膩,可作辨別。治宜補益脾陰之品,如北沙參、淮山藥、雞內金、白扁豆、金石斛、明玉竹、生谷芽、宣木瓜、烏梅等。既不宜投苦寒燥濕之劑,亦不可用健脾滲濕之品。

  • 例二


李某,女,42歲。1984年9月16日初診。泄瀉已八月余,屢進苦寒燥濕之劑乏效,改投健脾滲濕之葯亦無功,後轉診於余。

刻診每日大便3-4次,排便量少質稀,便後不爽,納呆少食,口乾咽燥,飲而不多,食後腹脹,時感煩熱不寧,尤以夜間為甚,小便短黃,面色不華,午後兩顴泛紅,舌質紅、苔薄黃乾燥,脈細數。辨證為脾陰不足,腸道失司,治宜補益脾陰,調理腸腑。處方:

淮山藥30克,北沙參、白扁豆、生地黃各15克,生白朮、明玉竹、宣木瓜、生谷芽、麥冬、烏梅各10克。水煎服,日一劑。

連服五劑,病情好轉,便次減少,小便量多,口中轉潤,納食漸增,繼進15劑而獲痊癒。

三、形如久泄脾虛、實乃邪實積滯

慢性泄瀉,時久不愈,證見形體瘦弱,精神衰微,身疲倦怠,言語無力,四肢不溫,不思飲食,腹痛泄瀉,舌苔白厚、脈細等,其形如久瀉脾虛之象。然其大便雖稀瀉,便前必現腹部脹痛拒按,瀉後脹痛明顯減輕,苔現濁厚,脈雖細,按之滑而有力,乃屬邪實積滯之徵。

此即古人謂「大實有羸狀」,不必慮其久病為虛,形體衰弱。可在辨證基礎上大膽使用「通因通用」之法,以通腑導滯之劑,使邪去則正安,其積滯一旦得以排除,則其形神自然逐漸恢復,切忌濫用補澀礙邪之品。

  • 例三


包某,男,38歲,1983年10月28日初診。泄瀉一年余,大便每日3~4次,便前必腹部脹痛,瀉後腹痛明顯減輕,曾多處醫治,投瀉肝和脾,健脾理氣等法無效。某醫院檢查診為慢性結腸炎,用抗菌消炎輸液等治療,及慶大黴素灌腸均無明顯效果,疑為癌症。因此身形逐日瘦削,精神萎靡不振,形寒怕冷、四肢不溫,倦怠乏力,聲音低弱,食納不振,後經人介紹延余診治。

見面色暗滯,口中乾燥,舌質紅、苔濁厚,脈細滑有力。辨證為腸道積滯不消,形神逐漸損傷,致成邪實正虛之證,治宜通腑導滯以除積。但此時正氣大傷,恐其正氣不交、不能勝任攻逐,然積一日不除,形神必不能復。尋思良久,乃處下方:

木香檳榔丸30克,邊條參15克,淡附片10克。囑先吞服木香檳榔丸,隔二小時後燉服參附湯。使其攻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礙邪,一舉兩得。

葯後瀉下二次,糞便甚多,色如醬渣,精神好轉,此後痛瀉消失,繼投益氣健脾之劑,調理月余而康復。

四、證象陰陽兩虛,實乃腸絡瘀阻

慢性泄瀉,久治不愈,證見形神俱衰,自汗惡風,四肢不溫,夜間發熱譫語,或煩熱躁擾,口渴納呆,腹痛綿綿,大便溏薄,舌苔薄,脈細等,證象陰陽兩虛。

然其發熱譫語,煩熱躁擾必在夜間,天亮後必自退,口雖渴但不欲飲,腹痛綿綿,而有明顯固定壓痛點,其痛不隨利後而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等瘀血特徵者,屬腸絡瘀阻,或久痛入絡,不必慮其久病體虛。

可在辨證基礎上,放心加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品,如三棱、莪術、當歸、丹參、紅花、乳香、沒藥、桃仁、地鱉蟲,田三七等。其瘀血得行,痛瀉得愈,形神自然逐日恢復。切忌專用補益之劑,或濫用固澀之品。

  • 例四


周某,女,35歲,1986年3月4日初診。腹痛泄瀉時已三年,屢治罔效,近三月來更增自汗惡風,四肢不溫,入夜發熱譫語,午夜後熱自退,口乾不欲飲,納食獃滯,身形日衰,精神益差,某醫見此狀,誤投益陰扶陽,清利濕熱之劑,方用烏梅丸加減,其病益甚,痛瀉更劇,後延余診。

除見上述症外,腹痛綿綿不休,大便稀瀉日6~7次,腹痛不隨利後而減,按之臍左有明顯壓痛點,面色?白。舌質紫暗、苔白潤,脈細澀。辨證為脾陽虛衰,腸絡瘀阻。治宜溫中扶陽,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方投理中湯合活絡效靈丹加味。處方:

丹參、當歸、制乳香、制沒藥、三棱、莪術各10克,党參30克,白朮、乾薑各15克,細辛、甘草各5克,田三七末(研吞)3克。

此方溫中與逐瘀兩法同用,扶正與驅邪並行不悖。故服藥5劑,諸症均除,腹痛消失,泄瀉亦愈,繼投健脾養血之劑,調理月余收攻。

——END——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新中醫》1988年第11期,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佩蘭

⊙運營編號:YNZY0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早上起來咽干、有痰、喉嚨痛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六個不用吃藥的解決方法!
每天一杯黃芪水,「白撿」了這4大好處,難怪有人偷著笑

TAG:雲南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