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話說渭南|堯山與唐金書鐵券

話說渭南|堯山與唐金書鐵券

話說渭南|堯山與唐金書鐵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趙作雨

蒲城堯山廟中,藏有一塊唐穆宗長慶二年,敕封堯山聖母的「書鐵券」。

金書鐵券非常罕見,已知的金書鐵券,現在只有四塊。一塊是唐朝賜給錢鏐的,現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塊是明英宗賜給右軍都督李文的,現是青海檔案館鎮館之物﹔另兩塊是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頒賜給朱永的,現存故宮博物院。但現在蒲城堯山﹙又稱浮山﹚,亦密藏一塊金書鐵券,即使是本縣人,也知者甚少。

金書鐵券,原名丹書鐵契。唐以後才稱「金書鐵券」。據考,丹書鐵契始於漢高祖,盛於唐宋。《漢書·高祖記》記載:劉邦登上皇帝寶座後,「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誓詞是用丹砂寫在鐵制的契券上。金書鐵券俗稱免死牌。分左右兩通。左通頒給功臣,右通藏於內府。如功臣及後代犯罪,則取兩券合之,推念其功,予以赦減。唐以後,鐵券文詞則不是「丹書」,而是嵌金。唐王朝加封錢鏐時所賜的鐵券,上面鐫刻的文詞,除加封的爵銜、官職、邑地外,其上特別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水滸傳》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中,寫店主人介紹柴進時說:「你不知?俺這村中有個大財主,姓柴名進……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太祖皇帝敕賜予他『誓書鐵券』在家,無人敢欺侮他……」可見大臣們得到金書鐵券,是很高的榮譽與獎賞了。

唐代風流皇帝李隆基,於開元十二年朝華山時,曾書《制華山銘》勒石以記其事,為歷代皇帝敕封山神開了先河。穆宗李恆首始以金書鐵券「敕封浮山靈應夫人」。這道封山神的金書鐵券,在形狀上有了改變,非以往的橫型瓦拱狀。這通金書鐵券高2尺,寬1尺2寸,重15.25公斤,等腰梯形,周邊有精美花紋,頂端橫排「敕封」二字,中間豎排「浮山靈應夫人」六字,右上是「長慶二年」。其鐫紋、文字凸出,非常清楚,字體既剛勁嚴謹,又相當簡化。由於年深月久,風雨剝蝕,銹跡斑斑,字上金色全部脫落,無一絲金痕。原物攔腰斷為兩截,現雖已焊接起來,但焊接處留有一道白色條紋,破壞了原物的完整美觀。此金書鐵券珍藏在蒲城堯山(即浮山)聖母廟內,度過了1100多個春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被紅衛兵捜出,視為封建「四舊」而收繳。後流落在堯山林場,被吊在樹上當鐘敲,碎成兩段。幸被對堯山聖母虔誠的張春興老人追回,自費80餘元,將它焊接起來。

唐穆宗為何向堯山聖母敕封,有幾個原因。首先說一下這座山,為何又叫浮山、堯山和浮山﹙堯山﹚聖母名稱的來歷。相傳,古代堯時,洪水遍天下。堯帝視察水情,來到這一山頂,望見遍地汪洋,唯獨此山露出水面,若飄若浮。故人們因堯帝到過此山,便將此山叫作堯山,也叫浮山﹙古代多稱浮山,現在人們習慣稱其為堯山﹚。洪水退後,這兒來了一位姑娘,據說是堯的一個女兒,叫堯姑,居住在堯山,不但為民治病醫疾,還教民植桑養蠶,種收五穀,植樹造林。因而堯山南北一帶百姓日漸富裕,安居樂業。堯姑死後,這一帶百姓為了紀念堯姑,在堯山上修建廟宇,為堯姑敬塑金身。每年清明節,集體進香並組織唱戲、耍社火,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進行紀念,非常熱鬧。現在,堯山已是渭北有名的廟會和旅遊景區。

據載,唐時,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建都長安。在構築城牆時,每當牆土干散不能施工時,便從東北方向飄來一股烏雲,至城牆上空,電閃雷鳴,大雨如注。當干土滲濕後,即風停雨住,天開雲散。李世民知道此事後,覺得奇怪,便命大將尉遲恭查清此事。尉遲恭順著烏雲的來路,找到蒲城,只見股股霧氣,成為朵朵烏雲,從浮山﹙堯山﹚廟的山泉中蒸騰而出。泉水清洌甘甜,取之不盡。尉遲恭回朝奏知太宗。太宗即贊浮山聖母為「浮山靈應夫人」。到了穆宗時,因當地每遇久旱不雨,老百姓即赤身,戴柳條帽去浮山﹙堯山﹚,向聖母祈雨。回去後便有甘露潤田,無不靈應。使這一帶百姓免去旱災,年年豐收。穆宗接到下奏,心中大喜,又回顧了唐初打城牆潤土之事,便敕封浮山﹙堯山﹚聖母一道「浮山靈應夫人」的金書鐵券。

來源:渭南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