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戰國到漢代高古玉:神秘的錯覺美感!

戰國到漢代高古玉:神秘的錯覺美感!

本文來源於 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戰國至漢代,是玉器史上獨樹一幟的錯覺藝術時代,製作者在方寸之中琢磨出各種龍獸造型,它們的形體雖然靜止不動,卻能創造出動態的錯覺。這種變化莫測的身形,使視覺如同處於現實和幻象之中,令人深感驚訝。

戰國至漢代玉器追求動態錯覺的目標儘管一致,身形也依循相同的蜿蜒體態,但作品的錯覺效果卻截然不同,如戰國玉龍是足爪錯置、動靜互見的平面形式,而漢代玉獸則為身形扭轉、張馳各異的立體形態。

動感十足的玉器時代

戰國和漢代的玉器雖然都在追求動態美感,但兩個時代玉器給我們的感受卻又明顯不同,例如同樣是龍獸身形,戰國呈現飛揚靈動的平面感受,漢代則透出張力飽滿的立體美感,其間差異的原因何在?是否和人們的視覺特性有關呢?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 玉劍首

大家是否想過,分明是靜止不動的圓形劍首和橢圓形玉杯,為何會讓我們感受到大小不一的力量感以及各不相同的運動方向?又如尺寸相同但顏色不同的兩件玉璧,為何互換位置後,整體平衡感也就不同?又如只是一段長弧玉料,為何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蛇呢?

西漢 玉耳杯

戰國早期 玉龍佩

戰國至漢代玉器的藝術風格

戰國以及漢代玉器最主要的藝術目標都是動態感,而戰國以蛇為設計原型,漢代則以獸為依據。由於視覺會將蛇辨識為2維平面的形體,將獸視為3維立體的體態,為了創造出各自的動態效果,戰國多以曲線在平整的玉片上勾畫蛇身輪廓,藉由蜿蜒身形創造出靈動效果。

戰國中期 玉鳥佩

漢代則多以具體積感的玉料刻划出浮雕扭轉的獸身,以此形成飽滿的力量感。所以戰國和漢代的玉器風格可以概分為:2維剪影蛇身原則以及3維扭轉獸身原則。

西漢晚期至東漢 玉鳩

因為原則不同,相應配合的鏤空也就各有調整,戰國鏤空的面積較大而規整,漢代則細長而尖銳,雖然只是些微調整變化,視覺卻有極為不同的感受,從而形成兩個時代分明的藝術風格。

西漢早中期 玉舞人佩

感知世界的對話

換個角度,若參考愛因斯坦於1919年獲得證實的廣義相對論,得知感知世界其實只是大腦憑藉錯覺虛構而成,真實的物理世界,是時間快慢不定、空間彎曲變形的4維時空。因此,你我感知中難以接受的扭轉變形和平版單元化的神獸,可能更接近於真實物理世界中的形體。

西漢晚期至東漢 玉神獸

為了創造如幻一般的錯覺藝術,戰國至漢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難以體會的設計形式,但若改以動態錯覺的藝術目標來觀看它們,則都是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細細觀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設計,也可作為理解其他科學理論的緣起。

西漢早中期 龍鳳紋玉角形杯

西漢早中期 獸紋玉劍首

引人入勝的錯覺藝術

無論我們以為是真實的感知世界是錯覺,還是以為錯覺的物理世界是真實,錯覺只存在感知中,因為它們需藉由視覺才能被感知。

戰國中期 玉龍佩

戰國玉器在各式蜿蜒的蛇身造形加上隱而不顯、數量不一的足部,在觀者的視覺自動將頭部搭配了不同方向的足部時,就會創造出張馳交替、動靜互見的動態錯覺。漢代獸形玉器的獸足位置,則需符合前足在胸、後足在腹的生理結構,否則會不符合視覺原則。因此,以扭轉獸身,使胸、腹各轉向不同方向,相連的獸足便能順勢調整,以達到富有動態性的錯覺效果。

西漢早期 神獸玉劍摽

戰國和漢代玉器各以蛇、獸為原型,採用了不同的技巧,但都完美以錯視的效果,達到動態錯覺。這與現代攝影中以極短時距重複曝光所拍到的連續動作,即「頻閃運動」,有異曲同工之處。觀者視覺在觀看此類作品時能自動將不同方向的頭部和四肢相配合,從而產生富有動感及速度感的錯覺。

西漢中晚期 龍紋瑪瑙劍璏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目前最值得投資的四類「中原古珠」!
和田玉「綠軍」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美!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