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北宋陳景元道長告訴大家如何修鍊嗎?

北宋陳景元道長告訴大家如何修鍊嗎?

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北宋陳景元撰。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卷首有作者自序,自稱幼年出家訪道,老歸茅山,欲誦《大洞真經》。因原經文字太難理解,「遂將前輩修習之本及茅山藏本比對隱書,輒撰音義,兼疏同異,粗解所疑」。可見此書系《上清大洞真經》之校釋本。其經義首載《滅魔神慧玉清隱書內祝隱文》,然後依次列載三十九章經文。作者又摘取經文中單字或詞句,註解其讀音詞義,或校勘其文字。是為現存《上清大洞真經》之最早版本。

作者介紹

陳景元道長(1025--1094),字太初(一說字太虛),自號碧虛子,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建昌鎮人,北宋著名道士。陳景元道長從小就聰明,志向就是出外遊歷。宋慶曆二年(1042),拜高郵天慶觀韓知止為師。後來陳景元道長在外遊歷到天台山,遇鴻蒙先生張無夢,得老莊心印。後他隱逸在江淮間,自得其樂。宋神宗時,陳景元道長由禮部侍郎王琪推薦,入京城講《道德經》和《南華經》。

神宗聞其名,召陳景元道長到天章閣,賜號「真靖大師」。宋熙寧五年(1072),陳景元注《道德經》。神宗御批,並命其為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後遷為右街副道錄。陳景元家藏道、儒、醫書數千卷,皆精心校正。後陳景元歸廬山,臨行時行李無他物,百擔經史而已。陳景元以老、庄哲理為本,認為虛靜悟道,與萬物合一,就是「神合常道」,而清凈無為,修身治國,即是「能用常道者也」。陳景元著述甚多,今《道藏》記載有《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一卷,《西升經集注》六卷,《道德真經藏寶纂微篇》十卷,集《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卷,《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十四卷,《餘事》一卷,《沖虛至德真經釋文》二卷,《碧虛子親傳直指》等。

關於作者的故事

父陳正擢進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郵,以疾終。母貧不能歸。有子四人,陳景元為季子。才除服,而長兄、次兄繼夭,乃有方外志。慶曆二年(1042),拜高郵天慶觀道士崇道大師韓知止為師。次年,試經為道士。辭別其師,負笈雲遊,入天台山閱三洞道經,遇鴻濛先生張無夢,遂得其《老子》《莊子》微旨。後隱逸於江淮間,以琴書自娛。大約在此時期,始精研《老子》,為其作解。

久之,為開闊眼界,欲觀光京輦,禮部侍郎王琪推薦於翰林承旨王岐,使隸籍東京道流。初居醴泉觀,眾請開講《道德經》與《南華經》,於是公卿士夫無不願與之交識。醴泉觀提總特奏請朝廷,令其充本觀修撰。遇邳王謁真君祠,召問道教事,服其該通,奏賜紫衣。宋神宗聞其名,詔設普天大醮,命撰青詞,復令預修奉同天節齋醮,得旨召對天章閣,賜號「真靖大師」。熙寧五年(1072),進所注《道德經》,神宗極為讚賞,謂陳景元所進經,剖玄析微,貫穿百氏,厥旨詳備。

任命其為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謁告還高郵葬親,神宗詔命中使賜白金三十鎰為助。及還京,令選舉精潔道士同焚修於太一宮。熙寧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神宗詣宮朝謁,於延祺殿召見,特轉額外右街副道錄,並度弟子三人,命本宮每歲許度弟子一人,月給齋糧米及緡錢,給莊田以贍眾。熙寧八年,以事累稠遝,乞歸廬山,不允,有旨令官吏不干預其本宮事,每歲增賜度牒二道。續奉敕旨,以九等齋科訛舛,普天醮位升降無序,令有司置局,選道士三人備檢討,使陳景元考校。據傳他曾奏請在京道官補員,乞試《道德》《南華》《靈寶度人》三經十道義,神宗准其奏。

此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記在元豐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錄張居善等乞自今補道職,試《道德經》《靈寶度人經》《南華真經》等義,並宣讀齋醮科儀祝讀等為兼經,依遷補僧職差官考試。從之。」或許是由他建議,與張居善等人一道奏請。元豐六年,罷本宮事,歸隱茅山,刊正三洞經法。後游嵩少,卜煉丹之所。元皊三年(1088),過京師。不久,朝廷復其右街道錄職。

陳景元雖數任道官,卻頗厭身為官事所累。乞歸隱廬山時,行李無他物,百擔皆經史之書。臨別時,王安石問其乞歸之意,答曰:「本野人,而今為官,身有吏責,觸事遇嫌猜,不若歸廬山為佳。」王安石韻其語,書於太一宮壁間:「官身有吏責,觸事遇嫌猜。野性豈堪此,廬山歸去來。」由於他學問淵博,大臣王安石、王珪皆喜與共游,自吳奎、蒲宗孟、王岐而下碩儒大夫,與之唱酬詩歌者甚眾。至垂暮之年,右僕射蘇頌曾感喟地對他說:「真靖當以所業授門弟子,不爾,則恐陶、葛之學不傳於來世。」

陳景元自幼好學,至老不倦,所藏內外書數千卷,皆素所校正。居處以道、儒、醫書各為齋館而藏,四方學者從其游,則隨類校讎,於是人人得盡其學。又喜作正楷,祖述王羲之《樂毅論》《黃庭論》,下逮歐陽詢《化度寺碑》。其著述甚多,僅《正統道藏》即收載其《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十卷,《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十四卷,《章句餘事》一卷,《餘事雜錄》二卷,《沖虛至德真經釋文補遺》二卷,《西升經集注》六卷,《上清大洞真經玉訣音義》一卷,《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四卷。近人蒙文通將其有關《老》《庄》的註解加以校勘、整理,撰《陳景元〈老子〉〈莊子〉注校記》。

經文簡介

《大洞真經三十九章》,品目尊嚴,冠三洞寶經之首,靈章秘祝,玉檢隱書,載之詳矣。粵自西城總真君、南極紫元君,降授清虛真人,清虛傳授南嶽魏夫人,曰:子自不在山中,隱身清齋,虛中吐納者,則《大洞真經》不可妄讀也。所以爾者,妙音九徹,真聲高唱,文炁與玉虛參玄,霞味與太陽俱暢,動唇發吐,則玉華立至,諷詠靈句,則攜契太上,靜止接拱,則紫房自觀,思念所期,則觸類感動。

所以七祖獲福,受籙仙宮,越從幽鬼,俱宴朱陵,斯文高妙,控駕晨舉,乘景龍之上道,非風塵流俗之所當為也。若在俗中讀之者,則三官、北帝微亂其音,景聆炁穢,不得明響上清,聲參紫極之靈房矣。《青要紫書》中央黃老君云:得見《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便白日升天,而有修之者,積年無成,便謂經之不真,此皆坐由東華無金簡之目,金闕無玉札之名,真靈不為其降,而為天魔所來,故有不感之效,徒得神經,萬亦不成矣。

向使先奏金簡於青宮,奉玉札於帝皇,得給金晨玉童、西華玉女,侍衛靈文,普下諸天諸地,三界稱善,詠章萬徧,豈有不致瓊輿紫??之感邪?此經降世,唯句曲楊、許真人,王屋司馬練師,逮歷世高道之士,皆遵稟科格,盟(貝危)相傳,口授諷誦之訣,密付混合之微,故得名書金格,躡景上清。今也真風湮散,偽隱山棲,道範不聞,師資禮廢,教法衰弊,莫甚於斯。

景元總角出家,弱冠訪道,遊歷僅三十載,綱領十有餘年,老歸茅山,結庵懺悔,自嘆道緣蹇薄,塵業深重,雖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師,欲誦洞經,詎敢開韞。於是澡雪身心,靜務恭潔,廣求古本,先自考詳,沉嘿披尋,反覆研構,一句一字,未嘗越略。或兩義相乖,彌增回惑;如發細作發煙之類是也。或偏傍儳改,字體浮雜。如棲作作歌之類是也。此蓋盜寫私傳,相承訛謬,遂將前輩修習之本,前輩謂三洞法師觀妙先生朱自英、三洞法師沖妙大師皇甫希及,皆誦洞經,並天聖年中人。及茅山藏本,比對隱書,輒撰音義,兼疏同異,粗解所疑,弗敢示諸法義,聊自記其所覽。乃三月齋心,繕寫洞經玉訣一帙,晨夕瞻禮,仰竢靈人依科授受,以償夙志也。

作者對於經文修鍊的見解

按照《登真隱訣》第二經傳條例記載,《大洞真經》現世有兩本,其中一本有許多分卷,前半部分有說迴風混合的功法,而所些的語句大多都是一些不切實的文字,跟一些浮誇的文字敘述;而另外一本唯只有三十九章,其中只有很少的一些文字,與王母娘娘第十三個女兒右英夫人所說基本相同,而互相揉搓到一起沒辦法分辨,只有他們本人才知道所寫的是哪個人的,所以可以放心閱讀。

又聽說東晉時期楊許用扶乩的手法,以「眾神降授」製作了《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作者沒能找到原本文章,也就不說其中的是非了。又有玉注一卷,即是略釋洞經中旨,亦可錄也。又按《青要紫書金根經》,中央黃老君云:得見《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便白日升天,而有修之者,積年無成,便謂經之不真,此皆坐由東華無金簡之目,金闕無玉札之名,真靈不為其降,而為天魔所來,故有不感之效,徒得神經,萬亦不成矣。向使先奏金簡於青宮,奉玉札於帝皇,得給金晨玉童、西華玉女侍衛靈文,普下諸天,三界稱善,詠章萬徧,豈有不致瓊輿紫??之感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夢九天 的精彩文章:

道家上清派完整修鍊成仙功法《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內名經》
道家大洞金華玉經中提到了修鍊成仙

TAG:道家夢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