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吃「防癌食品」有用嗎?

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吃「防癌食品」有用嗎?

毫無疑問,這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醫療水平和健康意識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和身邊鮮活的例子都在不停地告訴我們:各種慢性病的發生率也在持續升高,比如癌症,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種。

如何才能避免癌症的光顧?吃那些「抗癌食品」有用嗎?要探究這個,我們先從影響癌症的因素說起。

影響癌症的三大風險因素

癌症的根源是體內的細胞發生癌變。癌變的產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每一種具體的癌症,癌變與擴散的情況又各不相同。

在現代醫學中,科學家們根據統計數據和一些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素可以分為三類:

遺傳

首先就是遺傳。細胞的分裂受基因的控制,有一些基因的存在使得某類癌症更容易發生,被稱為這種癌症的「易感基因」。

易感基因 | live science

最著名的例子是好萊塢明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檢測發現,她從母親那裡遺傳了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出於預防的目的她切除了雙側乳腺,從而把患乳腺癌的幾率從87%降到了5%。

安吉麗娜·朱莉 | DC News

環境

其次是環境因素。比如空氣、輻射、化學污染物,等等,也可能誘發基因突變而導致癌症。

生活方式

第三是生活方式。抽煙會把肺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喝酒、飲食、運動和心態等,對於癌症的發生也會有一定影響。

這些因素的「致癌」都不是「必然導致癌症」,而是「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當我們暴露於「致癌因素」的時候,身體也能夠應付一定強度內的「致癌能力」。但這種抵抗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下降,所以年紀越大,抵抗致癌因素的能力也越弱

「致癌」和「防癌」,究竟啥意思?

在這些致癌因素中,「生活水平」只是一方面。尤其是飲食,對於癌症的發生和預防有一定影響,但比較有限。比如美國癌症協會認為,合理的飲食與生活方式,能夠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換句話說,有三分之二的癌症,無論吃得如何,「抗癌」都無能為力。

在產品廣告和自媒體營銷號中,我們經常看到對「防癌食品」、「抗癌保健品」的鼓吹。許多營銷文案還能列出一篇篇的科學文獻,動不動就說「某著名大學發現」、「某權威醫學期刊證實」等,顯得「很有科學依據」。

但其實,科學領域說的「致癌」和「防癌」,跟廣大公眾心中所想的「致癌」、「防癌」相去甚遠。

先來說「致癌」,許多人的理解是「吃了這種食物就會得癌症」,而它的真正含義是「長期吃會增加得癌症的可能性」。這個「增加的可能性」的大小,又跟食用量密切相關。

舉個例子來說,世衛組織把「加工紅肉」列入了「1級致癌物」,表示它的「致癌性」證據確鑿。但這並不是說「吃了加工紅肉就會得癌症」,其確切含義是: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紅肉(比如火腿、培根、香腸、臘肉等),足夠長壽的話,得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需要注意的是,這個18%並不是得大腸癌的可能性,而是「因為吃加工紅肉而增加的風險」。對於一個完全不吃加工紅肉的人,一輩子得大腸癌的幾率約為2%;而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紅肉,增加18%的風險意味著得大腸癌的幾率是2.36%。得大腸癌的可能性從2%增加到2.36%,就是科學上的致癌」。

加工紅肉 | pixabay

防癌」的概念與此類似。並不是說吃了抗癌食物就不得癌症,而是指得癌症的風險降低了。至於降低多少,往往只是「統計學上的差異」,比如每天吃多少量的某某抗癌成分,得某種癌症的風險降低20%——比如從1.5%降低到1.2%

「防癌食物」是炒作產物

跟抽煙致癌、喝酒致癌、吃加工肉製品致癌那些「證據確鑿」的致癌因素不同,市場上炒作的「防癌食物」通常沒有充分的證據

多數情況下,只是提取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在細胞實驗或者動物實驗中展示了「抗癌潛力」,完全談不上「降低人的癌症風險」,就被商家們炒作成了「防癌食品」。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蒲公英根——一位加拿大教授用蒲公英根的提取物去處理試管中的癌細胞,能夠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之後在動物實驗中顯示了這些提取物「可能有助於抗癌」,向政府申請獲得了進行人體實驗的許可。這距離「蒲公英根提取物有助於抗癌」都還有遙遠的距離,就被一些商家和媒體炒作成了「蒲公英根泡水喝能夠防癌」。

蒲公英根,還沒驗證「有助於人體抗癌」| Wikimedia Commons

也有一些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實驗證據。美國癌症協會一直關注著各種「防癌食物」的研究,總結匯總各種「抗癌食物」的研究結果。迄今為止,他們的總體結論是:沒有任何一種特定食物能夠「抗癌」,不過健康合理的飲食結構,比如多吃蔬菜、水果、粗糧,少吃紅肉尤其是加工紅肉,把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控制到三分之一以下,能夠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發生

圖 | pixabay

在我們面臨的各種致癌因素中,有一些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比如遺傳;有一些是需要全社會努力改善的,比如環境污染、空氣質量;還有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生活方式。

對於前兩者,我們能夠做的不多,只能接受「魔鬼的抽籤」。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去改變——對於癌症,「秒殺」其他因素的是抽煙,其次是喝酒。其他的「致癌食物」、「防癌食物」,跟它們相比,都不值一提。

本文轉載自《瞭望東方周刊》

果殼

ID:Guokr42

果殼整天都在科普些啥啊!

嚇得我二維碼都屈光不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喝普洱茶真的可以「刮油」嗎?
還記得你當年玩的筆仙遊戲么,現在試一次你還怕不怕?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