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盟軍的戰略誤算:1943—1945 年對日戰略轟炸

盟軍的戰略誤算:1943—1945 年對日戰略轟炸

原著 :J.F.C.富勒

譯者 :胡毅秉

當太平洋上的戰爭爆發時,美國當時面臨的戰略形勢與英國在法國崩潰之後面對的形勢非常相似。敵人遠隔重洋,對他們來說暫時鞭長莫及。因為需要花些時間來接近日本,所以美軍的戰略必然要從消耗型開始。但不同之處在於,德國得到了被其佔領的各個國家的資源和人力加強,最初還有蘇聯的支持,因此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自給自足地進行長期戰爭;至於日本,不論進行長期還是短期的戰爭,她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都在海外而非本土,所以她的經濟實力是很弱的。

就日本而言,因為她的本土與她的作戰要害地區被大海隔開,所以戰略重心在她的海軍和商船隊上。如果它們被消滅,日本必定會崩潰,一如德國在陸軍實力消耗殆盡後立即崩潰。所以,美軍要解決的基本戰略問題就是,如何消滅它們?答案很明顯:首先,取得制空權和制海權;然後,摧毀日本的海上力量。

如果這個結論是合理的,那麼美國航空兵要解決的戰術問題就是配合艦隊消滅日本海軍,而戰略問題就是集中力量消滅日本的商船,而不是浪費兵力打擊日本的工業和城市,除非它們與她的海上力量直接相關。因此,美國戰略航空部隊的主力應該是圍繞消耗戰設計的,而不應該像現實中那樣,被當作攻城重炮。

美軍出色地完成了戰術問題,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但是,在戰略問題上就沒有如此順利。因為那些執掌戰略轟炸大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其重心。他們滿腦子都是杜黑或米切爾的思想,他們信奉「大爆裂」和將敵軍的工廠與城市夷為平地的做法,忽略了只要使前者失去原材料,後者失去供養居民的糧食, 那麼日本的工廠就會停止運轉,平民就會士氣低落。於是,在歐洲犯下的大錯又在太平洋重蹈覆轍,大大損害了作為戰爭目的的和平果實。

《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太平洋戰爭)》(以下簡稱調查)也支持了這個結論。它指出,日本的經濟潛力大約是美國的10%,而她的可耕地面積不超過美國的3%,但她卻必須供養超過美國半數的人口;而且,面對攻擊其船舶的戰術,她是「極度脆弱」的; 她只能「維持短期的戰爭或責任有限的戰爭」。即使美國的實力只有實際的一半, 這些評估也是正確的。

從這場戰爭開始直到結束,對日本船舶的攻擊主要由美國的潛艇負責,是這些潛艇而不是轟炸機,承擔了削減日本商船數量的任務。斯普魯恩斯將軍曾指出,美國潛艇在擊敗日本的過程中居功至偉。從下面的數字就可以看出這一評價恰如其分:

在戰爭開始時,日本有600 萬噸總排水量超過500 噸的商船,在戰爭期間, 日本又建造和繳獲了410 萬噸。而當戰爭結束時,總共有890 萬噸商船被擊沉或因嚴重損毀而報廢。在這些損失中,54.7% 是潛艇造成的;16.3% 是航母艦載機造成的;4.3% 是海軍和陸戰隊的陸基飛機造成的;9.3% 是水雷(主要由戰略轟炸機部隊布設)造成的;4% 是航海事故造成的;不到1% 是水面艦艇的炮火造成的。

戰略轟炸機部隊沒有集中力量打擊艦船,而是把攻擊城市和大型工業目標作為核心目標。按照《調查》的說法:「同盟國飛機在太平洋戰爭中投下的炸彈總重量是656400 噸。其中,有160800 噸(即24%)投在日本本土諸島。海軍飛機投下了6800 噸,除B—29 之外的陸軍飛機投下了7000 噸,B—29 投下了147000 噸。」在投到日本的炸彈中,「104000 噸針對66 個城市地區;14150噸針對飛機製造廠;10600 噸針對煉油廠;4708 噸針對軍火庫;3500 噸針對其他工業目標;8115 噸是為支援沖繩戰役而針對機場和水上飛機基地投放的;此外還空投了12054 顆水雷。」這些數字清晰地記錄了炸彈的落腳點。

截至1945年春,戰略轟炸對日本來說基本上是不痛不癢的,主要原因在於距離。1943 年秋季,從中國起飛的B—29 開始空襲滿洲和九州島的工業目標, 雖然造成了一定破壞,特別是對鋼鐵廠的破壞,但《調查》認為「取得的總體戰果與為此抽調的人力物力並不相稱」。

不到一年,關島、塞班島和提尼安島都落入美軍之手。從1944 年11 月開始, 美軍從這些島嶼出發實施了一系列空襲。他們選擇的仍然是工業目標,但由於距離還是很遠,雖然造成了相當多的破壞,但沒有任何決定性意義。

接著,在1945 年春天,美軍決定在夜間從平均7000 英尺的高度轟炸日本的主要城市,並使用燃燒彈代替高爆炸彈。第一次攻擊是針對東京實施的:它發生在3 月9 日,美軍一夜之間投下了1667噸燃燒彈;這座城市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有超過15 平方英里被燒毀,185000人被燒死或燒傷。後續空襲接踵而至, 東京電台統計了從3 月9 日到5 月31 日轟炸造成的損失後,在6 月9 日報道說:

「在東京,有767000戶民宅被毀,310萬人因此無家可歸。在名古屋(Nagoya), 有38 萬人無家可歸,96000 座房屋被摧毀;在橫濱,68 萬人無家可歸,132000 戶民宅被摧毀;在神戶(Kobe),有26 萬人無家可歸,7 萬座房屋被摧毀;在大阪(Osaka),51 萬人無家可歸,13 萬戶民宅被摧毀。」

「合計所有燃燒彈攻擊,」阿諾德將軍寫道,「共有超過10 萬噸炸彈在15000 多架次的出擊中被投到66 座日本城市……在能夠進行照相偵察的60 座城市中,近169 平方英里城區被摧毀或破壞,僅在5 個遭到空襲的大城市中就有100 多平方英里被燒毀。」

這樣大面積的破壞,美軍也消耗了巨大的資源。在1944 年,只有100 多架轟炸機攻擊日本,而在1945 年8 月初,一夜之間就有801架B—29「超級堡壘」式轟炸機參加空襲,每架飛機攜帶的炸彈從1944 年11 月的2.6 噸,增加到1945 年7 月的7.4 噸。1945 年7 月,B—29 在日本空投了42000 噸燃燒彈,而按照1945 年6 月的計劃,美軍還要在此後的9 個月中投下85 萬噸燃燒彈。

這種破壞的成本也是驚人的,「第一架B—29 花費了340萬美元。」而在投入量產之後,每一架的造價是60 萬美元,並且需要57000 個工時。為了保證能一次出動550 架B—29,則需要生產2000 架,花費12 億美元。而整個「超級堡壘」機隊的總成本是40 億美元。

取得的戰果與這些人力物力相稱嗎?這麼多資源不能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嗎?從《調查》中得出的答案是:不相稱,且該用在其他地方。下面列舉證據:

雖然遭到轟炸的66 座城市有40% 的建成區被摧毀,「但是,遭到高爆炸彈針對性轟炸的工廠數量有限」,而且「鐵路系統一直沒有受到嚴重攻擊,在日本投降時仍然保持著相當良好的運轉狀態,基本上沒有影響鐵路幹線的運轉。在廣島(Hiroshima)遭受原子彈轟炸的48 小時以後,就有火車通過了這座城市。但是,局部交通設施遭受的破壞嚴重擾亂了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物資流動,從而影響了生產、修復和疏散行動。」此外,「日本97% 的槍炮、炮彈、炸藥和其他軍用物資儲備被存放在分散的或地下的倉庫中,得到了充分保護,很難被空襲摧毀」。

雖然轟炸和由此引發的工廠疏散降低了產量,但船舶損失才是日本經濟衰退的主要因素;對日本經濟造成最致命打擊的是煤炭、石油、其他原材料和糧食的供應中斷,而不是工廠和城市地區遭受的破壞。船舶的損失限制了鐵礦石的進口量,而鋼鐵的短缺又限制了船隻建造數量。勞動效率因為缺乏糧食而下降,而糧食的短缺又是船隻不足造成的。在《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

「儘管對城市地區和特定工廠的攻擊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日本經濟的整體衰退,但是在日本經濟的許多方面,它們所造成的影響是重複性的。大多數煉油廠已經沒有石油可煉,制鋁廠沒有鋁土,鋼鐵廠缺少鐵礦石和焦炭,而軍火廠又短缺鋼鐵和鋁材。日本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被摧毀了兩遍,第一遍是因為進口來源被切斷,第二遍是因為空襲。」

因此,如果僅從打贏戰爭考慮,第二遍摧毀純粹是多此一舉——它在戰略上是浪費的。這表明同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沒有抓住問題的重心。如果他們認識到關鍵在於封鎖交通,而不是摧毀城市,那麼他們採取的做法肯定會符合撰寫《調查》的12 位民間人士的建議,也就是:

「如果能成功摧毀函館(Hakkodate)鐵路輪渡、關門(Kanmon)隧道、19 座橋樑和其他脆弱交通節點,就可以將日本分割成5 個被徹底封鎖的區域, 基本斷絕此後的煤炭運輸,從而使其鐵路系統的其餘部分因為缺煤而停運,徹底絞殺日本的經濟。比起逐一摧毀日本的城市和工廠,這種絞殺戰法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摧毀該國的經濟結構。它將使日本變成一系列互相隔絕的社區,無法進行任何持久的工業生產,無法將糧食從農業產區運往城市,也無法大規模地快速移動軍隊和軍需品。

調查委員會相信,只要事先經過周密策劃,這樣的攻擊可以在1944 年8 月從以航母艦載機攻擊運輸船和函館輪渡開始,繼而在1944 年12 月開始對內陸水道進行航空佈雷,然後早在1945 年4 月初就可以攻擊鐵路。調查委員會估計, 要實現對鐵路系統的徹底封鎖,只需出動650 架次的B—29,攜帶5200 噸高爆炸彈進行目視瞄準投彈即可。」

這些數字清晰地表明同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戰略誤算。

本文摘自戰爭藝術系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戰略與戰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外戚干政的典型,閔妃與李氏朝鮮的末期政治
身後就是莫斯科,二戰中慘烈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衝鋒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