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煜,小樓又東風

李煜,小樓又東風

轉自丨誰最中國

李煜,小樓又東風。

他有一顆敏感的心

每一陣纖柔的風

都會觸碰他的神經

每一片落葉

每一朵凋花

都因他的敏感而有了生命

有了不凡

他熱愛自由

嚮往一壺酒、一竿身

一葉扁舟、一釣鉤

在開滿鮮花的洲渚上

擺好魚鉤、斟滿酒甌

邊飲邊等著魚兒上鉤

在江南的春色秋光里

他真實描寫了一段又一段

令後人悵然的往事

那些有關南唐的記憶和人

都已經死亡、埋葬、腐爛

唯有李煜飽含哀傷的目光

依舊深情凝望著南國的山河星光

轉燭飄蓬一夢歸,欲尋陳跡悵人非。天教心愿與身違。

待月池台空逝水,蔭花樓閣謾斜暉。登臨不惜更沾衣。

——《浣溪沙·燭飄蓬一夢歸

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不管走到哪裡,你都在其中。

公元956年,南唐中主李璟正在為後繼國主人選發愁。而滁州大敗,更是給他致命一擊。公元958年,別無選擇的李璟,去帝號,向後周請求傳位太子李弘冀。而後周的答覆竟是:不許傳位太子!

李弘冀是一個讓李璟又愛又恨的兒子,他雖有膽識謀略,有非凡的軍事才能,但為了皇位他常常猜測妒忌,結黨營私。最讓李璟無法忍受的,是他不顧皇命私做主張,大開殺戒斬獲俘虜,那份決絕與冷血讓李璟的心又涼又怕。

為了這個偏安一隅的南唐,李璟打拚了十幾年,這一次他輸不起。面對強大的後周,他選擇節節敗退,此時的他不想再亮劍,只想藏鋒。因此,他需要的是一個守成之君,一個將人我之際,功名之際看平看淡的君主。如此看來,六皇子李從嘉(李煜)最適合。

在那個奉信君權神授的年代,異相和異象都與君權皇位緊密相連。而生有「重瞳」的李煜,也常常讓李璟想,這是不是上天給他的神示。淳雅的氣質,淡泊的胸襟,讓李璟更加確定他符合一個守成之君的標準。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那點私心。幾個兒子當中,六子李煜最像自己,都有一顆敏感的心,敏感得能在每一個角落裡發現神性。

有時,身處命運的股掌之間,我們不得不承受命運帶來的一切後果。拚命想得到皇位的太子李弘冀,自以為剷除了登基路上的一切絆腳石,誰知他莫名暴斃,無福消受。天教心愿與身違,李煜再三躲避皇位,但偏偏為君王。寄居於天地的人兒,如燭火,如飄萍,不知還有多少無常?

公元961年,李煜身穿龍袍,在金陵登基。望著金碧燦燦的寶座,他的眼神有些空漠,這個讓無數人為之生,為之死,為之泣血的寶座,真的值得嗎?看著它,李煜心裡充滿了惶惑,他不知道命運要將他帶向何方。

公元963年一個冬夜,趙匡胤正掌著紅蠟燭,盯著地圖,謀劃著經略中國的步驟。他審視著地圖,大江以南的疆土繁華富庶,他早有耳聞,要打就從南方下手。消息傳到南唐,剛剛即位不久的李煜為表忠心,遂寫《即位上太宗表》,態度謙卑,情辭懇切。

臣本於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癢,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遊。思追巢許之餘塵,遠慕夷齊之高義......

李煜說,自己沒什麼野心和抱負,只要一方凈土,給他自由便足矣,自己會好好做個順民。27歲的李煜,縱使坐在皇位上,也天真得像個孩子。殊不知,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道統早就散落一地,那是一個個心懷狼子野心逐鹿者的專場。

為了麻痹南唐,也為了給自己連年征戰休養生息的時間,趙匡胤暫緩徵戰的步伐。並在南唐境內大旱之際,餉米麥十萬石收買仁義。天真的李煜以為趙宋真的要放過自己了,便繼續沉醉在溫柔富貴鄉和佛燈經聲的虛妄中,但無常從來就沒有放過他。

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頻欹。

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

啼鶯散,餘花亂,寂寞畫堂深院。

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喜遷鶯·曉月墜》

公元964年是一個多事之秋,李煜先後失去了愛子和愛妃。

仲宣,一個聰慧至極的孩子,三歲就能暢背《孝經》,一字不漏。聽奏樂,能審音。宮中宴會知禮而合度,出見士大夫,改容揖讓有如成人。在母后的病榻前,他似乎也有些悲傷,小小的他也想為母后做點什麼。

於是,仲宣學著大人去佛堂,跪在蒲團上祈禱著。不料,一隻大花貓竄上了房頂,撞到了懸掛在屋頂上的琉璃燈。貓和燈一起跌落,滿地零碎,一攤血跡,沒過幾天,仲宣夭折了。永念難消逝,孤懷痛自嗟。雨聲秋寂寞,愁引病增加。迷失在喪子之痛中的李煜,像靈魂無依的流浪兒。

痛苦如同被霜風欺凌的黃葉追著李煜。不久,李煜最寵愛的大周后病逝,自此,李煜徹底陷入了絕望中。他內心充滿了痛苦,也充滿了悔恨。愧對如魅影一般在他心中穿梭,哪怕醉在酒鄉,醉在小周后的溫柔鄉也無法抹殺。

花開有時,生死有時,聚散亦有時。美一旦到了極致,便成蒼涼。李煜為大周后寫了數千言誄文,歷史上帝王為后妃寫誄文的很少見,李煜這個舉動早已超越了一個帝王對妃子的情分,而是相知相惜的知己之恨。他的誄詞很長,摘取其中一個片段足見他的情深。

茫茫獨逝。舍我何鄉?昔我新婚,燕爾情好。媒無勞辭,筮無違報。歸妹邀終,咸爻協兆。俯仰同心,綢繆是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終往告?

......

在誄詞的落款上,他寫上了三個字:鰥夫煜。毫無君王的矜持,只任自己的情感泛濫,這是李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之長處,也是他為人君的短處。

公元965年正月,李煜發國喪,葬昭惠後娥皇於懿陵。據說,娥皇下葬時,李煜悲哽幾絕者數次,將赴井,救之獲免。娥皇離開後,李煜常常陷入悔恨與追憶當中,他把所有眼淚都凝成了一首又一首詞。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

公元971年,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十分恐懼,緊忙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公元972年,大宋蠢蠢欲動,李煜又開始老一套退讓。下令貶損儀制:下「詔」改為「教」,中書、門下省改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改為司令會府,翰林改為文館,樞密院改為光政院。降諸「王」為「公」,避諱宋朝,以示尊崇。

面對日漸強大的宋朝,李煜從沒想過反抗,除了一再退讓,一點點淪喪自己的尊嚴外,似乎沒有任何辦法。他以為卑微與忍讓能換取趙宋的同情和體恤,讓岌岌可危的南唐一直苟安下去。但是,趙匡胤發話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公元975年,佛也救不了李煜和南唐了。這一年,李煜39歲,小周后25歲,金陵城陷,李煜著白衣紗帽,手捧傳國玉璽,步出南宮門投降,南唐亡。

自此,小周后陪他一起囚在違命侯府中,在趙宋的監禁下,過著亡國奴的生活。從此,他只想無言獨上西樓,望著月如鉤,望著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望著南國的方向,遙寄一腔鄉愁。從此,他的生命中只剩下了飲酒,登樓,流淚。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風雲變幻,江山易主,從來都是詭異而急促的。可李煜始終參不透,家國天下到底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一定要你死我活?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為人幼稚,多情,處事軟弱,難道這樣的性格就要亡國嗎?但事實如此,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愧疚。他為錯殺了潘佑、李平感到悔恨,他為故國亡於自己手中感到不安,他也為城破之時沒有殉國感到慚愧。

是的,他不是個勇士,不是個豪傑,更不是個英雄,他只是一個風流倜儻的雅士,骨頭裡充滿了柔軟的哀傷和自我憐憫。從被俘的那一天,他就為自己悲劇無常無奈的人生而痛哭,他哭了,像個孩子一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歲生日。一大早,李煜和小周后在院子里壘起一座拜星台,用來祭拜牛郎織女星。台上飾以紅羅、白綾比擬天河鵲橋,陳列了瓜果,糕點以備中夜乞巧。今日雖有些草草,但比起往日的清寂,倒也多了幾分節日的氣息。

皓月當空之時,小院里飄出了管弦絲竹之聲。遙望天際的那輪孤月,李煜寫下了他生命中的千古絕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深深刺痛了趙光義,他終於忍不住要動手了。趙光義派人給李煜送來了御酒,酒里下了牽機葯。當御酒呈上來時,李煜已經然明白這一切。三年的囚禁生活,他早已將生死看透,他坦然接下了這杯酒。當晚,就死了。

李煜是個有往事的人,從天下到人間,從帝王到囚徒,他承擔了世間所有無常。無論身處何境,他總是以一種特別的愛意,把自己所遭遇的一切珍藏在心靈的穀倉里。不堪的往事讓他飽受折磨,也讓他的生命在痛苦中豐盈,讓他的靈魂在煉獄中高貴。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如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經劫數,嘗遍人生百味的人,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更加生動而純粹。

李煜死後,趙光義以隆重的厚禮葬他於北邙山,並贈之以太師頭銜,又追封吳王。這一切並非虛情假意,那是對以李煜為代表的南唐文化的敬重與傾慕。

作為一個君王,李煜是失敗的,但他是文化的勝利者。李煜的詞征服了汴京城,也深深影響了北宋。他的詞是物質之外的性靈,是駁雜中的至純,是重壓下的逸放,無論時空如何變遷,無論人心如何轉變,李煜的詞都有著扭轉乾坤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你吃蟹 白石畫蟹
跳蚤來了——居士震懾眾金剛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