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地理答啦:唐有道、宋有路——說說五代十國到兩宋的行政區劃

地理答啦:唐有道、宋有路——說說五代十國到兩宋的行政區劃

歷史如同一個車輪,不停地戲劇性的翻轉,循環往複、周而復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論斷,在唐末又一次應驗。就如同秦漢之後有三國,現在隋唐之後是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是個如同漢末三國一樣割據混戰的時期。五代指的是北方中原地區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十國指的是南方的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前蜀、後蜀,以及北方的北漢10個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和發展,在行政區划上也延續了唐朝的州縣制。五代管轄地域較大,在各地州縣之上也任命了節度使;而十國小朝廷的規模也就相當於一個大號的藩鎮。

這一時期,中原王朝周邊環伺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日益增加,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依附契丹勢力奪得皇位改朝換代,為達到目的付出了割讓幽雲十六州的代價,使得中原王朝從此失去了北方屏障,在以後的對峙中長期無險可守,十分被動。

960年,宋朝建立,導演了黃袍加身、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雪夜訪趙普等一系列經典歷史大劇的宋太祖趙匡胤,深感加強對地方控制的重要性。這一天,趙匡胤又找到趙普,問他:為什麼唐末以來幾十年間朝代輪換、征戰不休?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趙普回答說:這是因為各地藩鎮實力強大,君弱臣強所以如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削弱地方的財權、兵權。於是宋朝就有了強幹弱枝的集權之策。

在這種策略的指引下,宋朝縮小了節度使管轄的地域,收走了藩鎮控制的財權,削弱了地方司法權,整編禁軍削弱了地方的軍事實力。同時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層次,在州縣之上設立「路」,一個路設經略安撫使、轉運使、提典刑獄、提舉常平使四個平級的行政長官,分別負責「路」的軍政、賦稅、司法、民政等事項,相互之間互不管轄,都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以來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是唐朝中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變。

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全國劃分為15路,分別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西、廣東、廣西。神宗時期,又重新劃分為二十三路,即京東、河北、淮南、江南四路各分東西,形成八路;京西路分為南北二路;陝西路分為永興、秦鳳二路;西川、峽西二路改劃為成都、梓州、蘷州、利州四路;加上河東、兩浙、福建、荊湖北(原湖北)、荊湖南(原湖南)、廣南東(原廣東)、廣南西(原廣西)七路,共二十三路(加上京畿路有二十四路)。

1127年,金人攻破開封,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宋金南北對峙,雙方仍沿用「路——州——縣」的行政區劃體制。直到蒙元的鐵蹄帶來劃時代的政區形式——省。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要講「行省」制的起源,元朝行政區劃啦!歡迎關注「地理答啦」,讓我們一起分享政區地理知識,體驗人文歷史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答啦 的精彩文章:

地理答啦:如果發生了經濟危機,哪個階 層受到的影響最大?
地理答啦:唐朝中後期行政區劃——藩鎮割據下的爛攤子

TAG:地理答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