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歡迎關注最美文房,美得讓你窒息!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器型鑒定是瓷器鑒定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瓷器鑒定實踐中,了解器型的知識是很必要的,

比如一種類型器型創燒的年代,器型的演變等等。

本文介紹鑒定瓷器各個部位的稱呼及表現形式,

這是必須把握的鑒定基礎課。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器型是指器物的口部、頸部、肩部、腹部、底部以及足部的外觀形狀。

能夠對瓷器每一部位的結構形式掌握和分析到位,

對於判斷其燒造的時代和窯口具有很大幫助。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那麼就先從瓷器器型的常用術語開始,

讓大家了解一下陶瓷(器)各部位的不同表現形式。

01

瓷器的口部形式

口沿:瓷容器口部及其邊沿的統稱。

口沿的形狀和成型工藝,是鑒定器物時代及燒造地點的依據之一。

不同時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狀各異,

如碗有敞口、斂口、花口,瓶、壺、罐、洗有直口、盤口、唇口、折沿等等。

斂口:多見於缽、碗、罐等器,形象為口沿處漸向內收斂,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內斂。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蓮瓣斂口斜腹瓷碗

直口:形狀為垂直的筒形。

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罐、瓶等器物,

後代的碗、罐、壺、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北京故宮

敞口:又稱為「侈口」。

形狀為近口沿處逐漸開敞寬闊。

歷代硯、盤、尊、罐等器多作這種口式。

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和斜直形之分。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宋-元 哥窯型敞口碗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宋 廣元窯黑釉玳瑁紋敞口瓷茶盞

撇口:形狀為口沿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狀。

這種口式多用於瓶、壺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宋 郊壇下官窯月白撇口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康熙虎皮三彩撇口碗-北京故宮

唇口:器口邊沿凸起一道渾圓似嘴唇的厚邊,因此稱唇口。

唐代邢窯白瓷碗和歷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宋吉州窯乳白釉「吉」字款唇口碗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 爐均釉唇口瓶

盤口:壺、瓶等口部的一種形式。

器型似盤,直壁,折收,下接細的直頸。

漢代陶壺已有盤口趨勢,三國、兩晉、南北朝盤口壺盛行,唾壺、雞首壺也作盤口。

盤口的壺、罐隋代仍有燒造,唐代變得漸為小巧,至宋代為洗口所取代。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漢 綠釉雙獸耳盤口壺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南朝(420-589) 青釉六系盤口壺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窯白釉剔花唐草紋盤口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北京故宮

洗口: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

源於六朝壺的盤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筆洗;

一般為淺直壁,折收,下接細頸。

宋代始見洗口瓶,元、明、清的瓶、罐也有洗口的造型。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崇禎 南方窯孔雀綠紫釉竹節頸洗口小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仿汝釉雙耳洗口瓶-北京故宮藏

花口:一種是指碗、盤等器口部形式,把圓形或橢圓型的器口用連弧線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

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

按花瓣曲線不同,又可分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種形式。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北宋晚期 汝窯青釉花口盤 2000年清涼寺汝官窯遺址IV區出土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哥窯花口碗-大維德基金會

唐至清代各個窯口燒造的碗、盤、洗、花盆等器均可見花口的造型。

另一種是指唐以後出現的一種瓶口形式,即把圓形敞口捏成上下起伏的波浪形,瓶口似盛開的花朵。

這種瓶式宋代比較流行,磁州窯、扒村窯、景德鎮窯、耀州窯等處均有燒造。

明、清瓷瓶仍有花口造型。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洪武釉里紅折枝牡丹紋花口盤-北京故宮藏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青花壽山福海紋花口瓶-北京故宮藏

菱花口:口邊每組花瓣為中央尖兩側圓弧的對稱形,使整個器物口沿的線條富於變化。

菱花口多見於盤、碗、盞托等器。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唐五代青瓷菱花口盤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五代越窯青釉菱花口盤

出現於唐代,明、清時代較為流行,

如明洪武時期青花或釉里紅盞托、明宣德時期菱口花盆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康熙鬥彩山水人物紋菱花口花盆-北京故宮藏

復口:即內外兩重口,外層口似淺盤,內層為略高的直口,兩口之問為環形淺凹槽。

西晉青瓷罐即有這種口式。

後代民間的泡菜壇也是這樣的結構,碗形蓋覆於兩口之問的凹槽中,槽內注水,可起密封的作用。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越窯點彩復口罐

子口:子母口結構的器物直徑小的一個口。

常見的是蓋內凸圈小於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蓋內凸圈即為子口。

折沿:造型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較硬的轉折線。

折沿多出現在盆、盤、瓶、罐等器具。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盆即有折沿,元代龍泉窯青釉折沿盤也是典型器物。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 龍泉窯雙魚折沿盤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折沿洗-北京故宮

02

瓷器的耳部形式

耳:安置於器物口部、頸部或連於頸、肩部的附加裝飾物。

一般呈對稱布局,多見於瓶、壺、爐、罐等器上。

耳多為豎置,除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和漢代陶耳杯的耳有一定的實用性外,

在器物上主要起裝飾作用,使器物整體趨於均衡、協調。

古代制瓷工匠為了美化器物,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耳,

如龍耳、風耳、蒙耳、貫耳、犧耳、戟耳、繩耳、魚耳、鸚鵡耳、螭耳、

鳩耳、象耳、菊耳、如意耳、綬帶耳、鋪首耳、蝠銜磐耳等。

龍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龍形。

最早見於隋、唐白瓷及唐代三彩釉陶上。

如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雙龍耳雙連瓶,造型為盤口、細頸、雙腹相連、口沿與肩之間有對稱的兩龍形耳,為隋代典型器之一。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1957年出土於西安玉祥門外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中的龍柄雞首壺

唐代白瓷雙龍耳瓶與三彩雙龍耳瓶造型相似,系由隋代白瓷雙龍耳雙連瓶演變而來。

唐三彩雙龍耳瓶的腹部有塑貼的寶相花紋。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唐白釉雙龍耳瓶-北京故宮

清代雍正時景德鎮窯有雙龍耳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 粉青釉貼花雙龍耳盤口尊

鳳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風形。

最早見於宋代龍泉窯青瓷瓶上,其造型為盤口、細長頸、折肩、直腹、頸部對稱雙風耳。

清代景德鎮窯瓷器上亦有所見。

如康熙茄皮紫釉鳳耳蒜頭口瓶、乾隆豆青釉青花風耳瓶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台北故宮藏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 粉彩纏枝花鳥紋鳳耳瓶

戟耳:因形似占代兵器戟而得名。

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窯瓷器上,品種有青花、鬥彩、仿官釉等。

如明正德年間青花戟耳香爐、萬曆青花戟耳瓶、清雍正仿官釉戟耳瓶、嘉慶鬥彩戟耳瓶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代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正德 青花綠彩仿阿拉伯銘文出戟貫耳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仿古銅彩出戟尊-北京故宮藏

魚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魚形。

最早見於宋代哥窯及龍泉窯製品上,如著名的哥窯魚耳爐。

明末景德鎮民窯青花瓷上亦可見到。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哥窯青釉魚耳爐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龍泉窯青釉魚耳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螭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螭虎形。

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窯瓷器上。

如明嘉靖藍釉耳瓶、萬曆黃釉紫彩螭耳瓶、青花螭耳瓶,清康熙天藍釉耳尊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康熙天藍釉獸面紋螭耳尊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雙螭耳尊-北京故宮

如意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彎曲的如意形。

流行於清代景德鎮窯瓷器上。

如雍正鬥彩如意耳尊、乾隆仿官釉如意耳扁瓶、嘉慶粉彩如意耳瓶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宣德青花折枝茶花紋如意耳扁壺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

綬帶耳:即將器物的耳做成細長彎曲的綬帶式。

主要流行於明、清景德鎮窯瓷器上,特別是葫蘆式瓶多置此耳。

如永樂、乾隆茶葉末釉綬帶葫蘆瓶等。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永樂青花輪花紋綬帶耳扁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洋彩胭脂紅纏枝花卉靈芝耳綬帶葫蘆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乾隆黃地琺琅彩開光西洋人物紋綬帶耳葫蘆瓶

03

瓷器的肩部形式

肩:瓷瓶、罐、尊等容器頸與腹之間的過渡部位,

因酷似人的肩部,因此得名。

器物肩部造型有豐肩、溜肩、平肩、折肩等區別,

它們也是鑒定陶瓷器時代及窯口的依據之一。

豐肩:其造型線條豐滿渾圓,向上高聳。

元、明、清的梅瓶和歷代一些罐類器物多為豐肩。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明嘉靖青花花鳥紋梅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康熙霽紅釉梅瓶-北京故宮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大雜匯

溜肩:造型為肩部向下傾斜,與腹部銜接成圓弧形。

歷代瓶、罐、壺等器均有溜肩的造型。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北宋 耀州窯刻花罐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清雍正淡黃釉瓶-北京故宮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元龍泉窯青釉執壺

折肩:造型為從肩至腹有明顯的轉折,轉折外出現稜角。

典型器如龍泉窯雙鳳耳瓶。

華夏瑰寶:古瓷形態特徵鑒定學習

宋 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台北故宮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