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帝緣何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漢武帝緣何把司馬遷處以宮刑?

當時,李陵戰敗之處離漢邊塞只有區區一百餘里,守邊將領將李陵兵敗情況呈報朝廷。漢武帝本以為李陵會死戰,甚至於不成功則成仁,以身殉國也是一種無上光榮,居然後來聽說李陵「貪生怕死」投降了匈奴,十分震怒,即使是你爺爺李廣被活捉也奮力逃脫不降匈奴,你倒好,乖乖做了俘虜,於是親自去責問回來報信的李陵曾經的部下陳步樂(好像是陳謊報軍情似的),陳步樂羞愧自殺。

然後,余怒未消的漢武帝又嚴問滿朝大臣對李陵降匈的想法。此時一干很會察顏觀色、泥鰍般滑頭的文武百官都異口同聲說李陵有罪,全然忘記了幾天前還稱讚過李陵的英勇善戰,比變色龍變得還快,因為誰也不敢在皇帝氣頭上為倒霉的李陵說好話,弄不好會腦袋搬家也。

而不會趨炎附勢的正直史家司馬遷(太史令)卻不想附和,這就鑄成了終身之恨。

其時,面對那些見風使舵、眾口鑠金的大臣們,司馬遷就一臉的不屑,而當漢武帝詢問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時,司馬遷立馬不顧自身安危竭力為李陵辯護,說出了為李陵事件做出中肯評價的震驚歷史的經典古文:「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這大意就是說,據我所知,李陵上對父母孝順,下對士卒講信義,常能奮不顧身赴國難,這也是他一生心愿,頗有國士的風範。現如今出征匈奴一不利,那些為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子兒女前程的大臣,就無中生有地捏造揭露其所謂的短處,誇大其罪,實在太令人痛心了!況且李陵只率領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滿是戰馬的匈奴腹地,孤軍奮戰,抵擋數萬敵軍,殺敵無數,立下了赫赫戰功。匈奴被打得落花流水滿地找牙,連救死扶傷都顧不過來,並將全國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都調來圍攻李陵。李陵率部轉戰千里,在救兵不至,箭矢用盡,手拿著沒有箭的空弩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冒著敵人鋒利的槍刀,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雖然兵敗,但他對匈奴的沉重打擊也足以使其名揚天下了。李陵之所以沒有死節盡忠,而是選擇投降了匈奴,一定有他的理由,我想他一定是在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效漢室。

司馬遷原本是想開解安慰一下震怒的漢武帝,也對那些落井下石的大臣表示強烈不滿,卻又觸到了天子的痛處。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正直的司馬遷明顯是得罪人而不知,也彰顯了其做人處世上比較「欠圓通」,只顧像寫史一樣秉筆直書了。他不知道什麼叫做「打狗也要看主人」,何況人本身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基本上是互有關係,互相牽引。他不知道炮轟這些大臣,就等於是炮轟天子。你不知道這次軍事行動的主帥是誰嗎?他就是漢武帝的「一顧傾人國」的漂亮寵妃李夫人的兄弟貳師將軍李廣利,你司馬遷這樣拚命為李陵開脫,爽是爽了點,卻等於是摟草打兔順便把李廣利置於不義之境地,說輕了就是指揮不當,說重了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導致了李陵的兵敗,要負領導責任,也間接把板子打在了天子身上,至少是用人失察。

這就相當麻煩了,你以為那些說了違心話的大臣不知是誰的過錯啊,他們之所以眾口鑠金,當然是看出了問題的「癥結」,為了自保,也只能維護天子了。

果不其然,漢武帝一聽到司馬遷如此之說,立馬勃然大怒,這不是在諷刺勞師遠征卻完敗而歸的李廣利嗎?也順便給我難堪也。你司馬遷這麼賣力給叛徒講項,也不知收受了李家什麼好處。總之,盛怒之下的漢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或欺騙眾人,目的是為了詆毀李廣利,同時為李陵開脫罪責,盛怒之下,立馬下令將倒霉透頂的司馬遷打入天牢,聽候發落。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之後,有司三堂會審,最終此案還落到了當時的著名酷吏杜周手中,自是一番靈魂和肉體的慘無人道的折磨和摧殘,倔強的司馬遷卻不改初衷,最終被判處死刑。

那麼後來為什麼司馬遷被處以十分屈辱的宮刑了呢?因為按照漢朝的刑法,其時死刑犯可以有兩種途徑保命,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李廣曾出錢撿命),二是接受腐刑才能刀下留人。司馬遷位微沒錢,要活命只能是接受最殘忍最屈辱的宮刑。

面對奇恥大辱,心高氣傲的司馬遷也恨不得立馬自殺死掉,他之所以接受宮刑,是因為他還沒有完成偉大《史記》的寫作任務,才選擇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在那時分里,他想到最多的是古代賢人是如何在逆境中奮發的,正所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正合了司馬遷其時的心情,「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了偉大歷史使命,他含垢忍辱活了下來,終成大業,寫完《史記》,「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其中之苦可見一斑。

很久以後,逐漸恢復正常心態的漢武帝,才對李陵降匈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也為沒派援軍增援李陵而致其全軍覆沒表示後悔,甚至於自責,他還為此煞有介事地對群臣說道:「李陵之敗事出有因,其實應當在李陵率軍出塞時,讓強弩都尉路博德前去接應,才不會寡不敵眾,我卻稀里糊塗地預先就頒下詔書,才以為是李陵消極怠工,還使路博德因此與其鬧彆扭,使詐不肯接應李陵,從而招致失敗。」有了這樣的一番自責,天子還特意派人對逃出生天的的李陵余部加以慰勞賞賜,算是良心發現。

李陵後來的遭遇卻很悲慘,因為當漢武帝聽到李陵曾帶匈奴軍隊攻打祖國。也不究真假,怒火攻心的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留在漢朝的母親和妻兒。那時,漢武帝曾派自己的心腹愛將公孫敖帶人深入匈奴腹地,想接回李陵,卻無功而返,還聽到匈奴俘虜說李陵曾教單于行軍布陣、精研兵器來防備漢軍,早已沒有了歸漢之心,漢武帝一聽,頓時火冒三丈,枉我對你們李家如此有情有義,你卻要叛漢,一怒之下立即下令將李陵的家屬滿門抄斬。後來才知道錯怪了李陵,因為這根本不是李陵所為,而是投降匈奴的另一漢朝將領李緒所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明話史 的精彩文章:

假設歷史?沒輸掉土木堡之戰 明軍還會走下坡路嗎?
茅山道人的傳說是否真的存在?

TAG:小明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