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特殊的艦種——蘇聯的「潛艇專用補給艦」

特殊的艦種——蘇聯的「潛艇專用補給艦」

原標題:特殊的艦種——蘇聯的「潛艇專用補給艦」



本文的主角是這張可能許多朋友都印象深刻的繪畫

保障人類最大的潛艇

為了迎接有史以來人類最大的潛艇——著名的「颱風」級(Typhoon class)也即941型重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設計代號「鯊魚」)的到來,蘇聯海軍開始對其配套的駐泊及後勤保障設施進行相應的改造和新建。從1977年起,位於摩爾曼斯克州西利察灣的尼爾比奇亞基地接受了為期4年的改造,擴建了駐泊碼頭,並準備了「颱風」級核潛艇專用的特殊浮橋。在尼爾比奇亞基地的西面還有一座修船廠,還駐有托舉力29300噸的ПД-81號浮船塢,能夠滿足平日的進塢維護保障需要。


停泊在尼爾比奇亞基地內的3艘「颱風」級核潛艇,不遠處就是DP-81號浮船塢


而為了運輸重達90噸的Р-39型固體燃料海基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20「鱘魚」),海軍、造船工業部門協同交通運輸部門、機械製造部門共同對導彈的出廠、運輸和裝載流程以及配套的機械設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改動。首先是研製了全新的地面設施,且導彈由生產工廠到導彈技術基地的運輸由傳統的卡車拖運方式換成了鐵路運輸,從導彈技術基地區域到固定裝填碼頭的轉運則依靠專用的導彈運輸車來保障。



看似很Low的「大篷車」實際上運載著當時世界上最令人恐懼的武器分段


潛艇基地內新配備了由莫斯科運輸機械製造設計局(КБТМ)研製的導彈裝載成套設備綜合體(КСПР),包括起重能力達125噸的ДПК-125型雙托架懸臂式起重機。由於導彈在出廠時就已經完成了推進劑的加註並裝入密封的儲運發射筒中,因此在吊裝進潛艇的發射井內之前,無需在舾裝碼頭進行再次組裝。此外,海軍還修築了新的鐵路支線以通往建於海岸丘陵地帶的潛艇基地和邊遠地區的導彈靶場。上述鐵路基礎設施、起重機和碼頭設備均由北德文斯克「小星星」修理廠負責製造和提供。



專為吊裝Р-39重型彈道導彈而設計的ДПК-125型雙托架懸臂式起重機



將導彈吊裝入「颱風」級核潛艇上的示意圖

不過,上述專用的技術保障設備也存在諸多缺點:

  • 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巨大,對整個項目的財政開支和導彈飛行試驗的完善保障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 在固定裝填碼頭進行導彈裝載所花費的時間太長;
  • 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培訓才能讓人員的操作水平達到較為熟練的程度,而蘇聯的義務兵役制決定了短期服役的普通水兵和准尉無法操作這類設備;
  • 巨型起重機的維護修理非常複雜,且無法由海軍基地單獨完成,一旦發生故障將直接影響海基核力量的戰備使用。


在基地吊裝導彈的「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基於以上幾點原因,蘇聯海軍在建設地面保障設施的同時,還設計建造了多艘浮動導彈技術基地(ПРТБ),主要型號包括北約代號為「拉馬湖」級(Lama class) 的323系列/2001型海上武器運輸船、北約代號為「阿姆加河」級(Amga class)的1791型海上武器運輸船以及771/1505型自航式浮動吊車,它們主要用於在海軍基地為艦艇補充導彈武裝,可貯存、準備、運輸和供應各種導彈。



停靠在「奧斯卡」級飛航導彈核潛艇旁的1791型海上武器運輸船


但是,這些現有的浮動導彈技術基地的平台能力有限,只能運載一般重量尺寸的液體燃料海基彈道導彈和其他戰役戰術導彈。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颱風」級核潛艇發揮戰鬥力,蘇聯海軍只得委託位於塞瓦斯托波爾的「珊瑚」中央設計局(ЦКБ ?Коралл?)重新設計一型專門負責為「颱風」級核潛艇在駐泊區直接實施導彈裝載的專用技術保障船——11570型海上武器運輸船(МТВ)。

她為「鯊魚」擎起「鱘魚」

1983年12月5日,11570型海上武器運輸船的首船「亞歷山大·布雷金」號(Александр Брыкин)以С-02617的船廠編號在列寧格勒海軍部造船廠鋪設了龍骨,1985年8月30日下水。該型船原計劃建造2艘,但最後僅「亞歷山大·布雷金」號一艘建成,並於次年12月29日移交給海軍。


下水後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海上武器運輸船


「亞歷山大·布雷金」號海上武器運輸船全長159.1米,全寬23.2米,吃水5.48米,標準排水量8235噸,滿載排水量11440噸。船上的主動力裝置由2台各6000馬力的Д82А型柴油機組成,雙軸雙槳推進,最大航速16.5節,續航力5934海里(15節),另有4台各8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船上人員編製148人,自持力30天。



11570型海上武器運輸船二視圖


作為「颱風」級核潛艇的專職「保姆」,11570型海上武器運輸船可裝載供其使用的16枚Р-39型海基彈道導彈(不過一艘「颱風」級核潛艇可攜帶的Р-39導彈數量為20枚),並裝有全套的導彈吊裝起重設施。最為核心的自然便是布置在船體舯部主甲板上的那部與岸上ДПК-125型雙托架懸臂式起重機同一等級的125噸吊車,另外還配有12噸吊車和9噸吊車各1部。




「亞歷山大·布雷金」號的甲板俯拍,注意甲板上看似有64個導彈井,實際上每4個方格下才有1個導彈井,導彈裝載數為16枚。


正在駐泊地為1艘「颱風」級核潛艇裝載導彈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海上武器運輸船 在「颱風」級核潛艇出海執行任務的間隙,「亞歷山大·布雷金」號海上武器運輸船也不是無所事事的。11570型配備了1部作為輔助船來說極高規格的МР-755「軍艦鳥-МА1」型(Фрегат-МА1)三坐標對空/海搜索雷達,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頂板」(Top Plate)的單面陣簡化版(背後配置了平衡翼板),能夠擔負一定的海上雷達警戒哨任務,以保護重要的「颱風」級核潛艇基地。


桅杆頂部安裝著顯眼的「軍艦鳥」雷達


為了應對敵方可能發起的空襲時,「亞歷山大·布雷金」號裝有一定數量的自衛武器,包括4門АК-630型6管30毫米近防炮(備彈2000發)、「箭-3」型(Стрела-3)攜帶型防空導彈發射架以及4座МРГ-1型7聯裝55毫米反蛙人榴彈發射器,無線電電子對抗設備則有ПК-2型艦載誘餌投放發射裝置以及ПК-10型艦載近界投放發射裝置。




可以看到艦首、艦尾布置的AK-630機炮



停泊在兩艘「颱風」級核潛艇之間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


如果說1833型綜合補給艦「別列津納河」號(Березина)的出現標誌著蘇聯海軍遠洋水面作戰編隊巔峰時代的到來,那麼於1987年正式進入紅旗北方艦隊服役的11570型海上武器運輸船「亞歷山大·布雷金」號則成為了蘇聯海基核力量發展至巔峰的標誌。不過短暫的巔峰之後馬上就是陡峭的懸崖,蘇聯海軍的威光用不了數年便頓然褪去了華彩。



滿載排水量達2.5萬噸的 「別列津納河」號綜合補給艦

在蘇聯時期建成的6艘「颱風」級核潛艇中,有一半在90年代末期退出現役並拆解成廢鐵,只留下被用作試驗艇試射「布拉瓦」導彈的首艇ТК-208「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Дмитрий Донской)還有較晚服役的ТК-17「阿爾漢格爾斯克」號(Архангельск)和ТК-20「謝維爾斯塔爾」號(Северсталь)三艘。



這可能是再也無法復現的盛況


而見證了它們成長與隱退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海上武器運輸船雖然在1994年2月18日進入摩爾曼斯克的第35修船廠接受中修,但由於缺乏資金在1995年中止了一切修理工作。直到2005年最終除籍之前,「亞歷山大·布雷金」號一直封存在第35修船廠碼頭旁,之後被拖到立陶宛克萊佩達的「西方」船廠(Vakar? laiv? gamykla)拆解。



封存中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



在立陶宛被拆去上層建築的「亞歷山大·布雷金」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艦聞 的精彩文章:

在俄羅斯的主場推銷中國艦艇,是怎樣的場面?
基洛夫級的「核蒸聯合」動力到底是個什麼鬼?

TAG:中外艦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