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都說紙媒已死,這些時裝品牌卻把雜誌做活了

都說紙媒已死,這些時裝品牌卻把雜誌做活了






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和名人流量,讓本就瞬息萬變的時尚變得愈來愈缺乏營養和力量,「速食」可能正成為時裝文化摘不掉的標籤。

然而,這當中也有一些特立獨行的品牌,試圖用無關營收和去功利化的紙本藝術,製造出新的風景。




對這些品牌來說,自創刊物

不僅是一種創意的投射,更是他們看待世界的態度和角度。儘管紙媒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這些或獨具美感或先鋒激進的雜誌也沒能好好「活」下去,但是我們從中收穫的觸動、思考和美的體驗卻能長久留在記憶之中,時時閃光,輕易不會褪色。












《COS Magazine》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瑞典時裝品牌COS的野心。




上月末它與

倫敦工作室Studio Swine合作的藝術裝置「New Spring」登陸上海,融合垂柳、珍珠和滿月意象,結合光影與水的互動無不讓人感到浪漫雋永。而在此之前COS的合作名單上已有

丹麥家居HAY、日本新生代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工作室N

endo等一長串星光熠熠的名字。








對於從本行到「副業」統統玩得轉的COS來說,

擁有一本自己的雜誌似乎是勢在必行。




翻開《COS Magazine》,你很容易能從輕減的內容,鬆弛的排版和整版照片里感受到某種與品牌一脈相通的典型個性。







《COS Magazine》一年兩期,分為春夏和秋冬刊。雖然囊括當季look,但是從不同主題出發的正經編輯思路讓它有別於一般的lookbook。




比如16年秋冬刊「New Nature」,

把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放進「re」開頭的11個英文單詞中去探討,

包括前面提到的Studio Swine

(Resource資源)、由80年代水上樂園改造成的蘑菇農場(

Reclaim改造)、日本花藝家東信康仁的花樹研究所(Revive 復活)

等等。







△蘑菇農場 & JARDINS des FLEURS花樹研究所





同年的春夏刊「The Senses」是一場關於五感以及神秘第六感的冒險,由

土耳其大廚、倫敦氣味探險家、心理學家等六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帶領著

潛入感官的世界。






△2016SS「The Senses」





到了今年春天,《COS Magazine》又帶著大家去看世界各地蘊含故事的風景,包括位於美國猶他州的著名大地藝術

Spiral Jetty螺旋形防波堤。

封面很用心地做成摺疊式,打開是絕美的地平線風光。









 


△2018SS

「The Landscape」





在最新的2018秋冬刊里,「Building」這個聽起來很宏大的主題被解讀得輕鬆又有趣,例如邀請五位非專職設計的建築評論家,用日常物品搭出迷你建築;探訪傳奇時尚攝影師Juergen Teller帶桑拿房的工作室;另外一組在上世紀設計住宅里拍攝的時裝片,也很讓人眼前一「亮」。











體量不大,也沒有太過精深內容的

《COS Magazine》

更像是一冊靈感集,

各個領域裡有意思的人和事收集起,又以精心的排版和裝幀呈現,難得的

是雜誌不僅能在官網上看到中文譯版,還能免費在

門店領取紙質原版。





△2018AW「Building」







《ACNE Paper》




創立於1996年的Acne Studio其實最早是一家為品牌提供諮詢服務的創意機構,因為創始人Jonny Johansson製作了100條牛仔褲送給朋友,

無心插柳地成為各大時尚刊物競相報道的對象,並由此走上時裝品牌之路。




如果你對Acne的印象還停留在滿大街的圍巾和笑臉衛衣,那麼這本《ACNE Paper》一定會讓你驚訝。





△Johansson製作了100條紅色車線的牛仔褲送給身邊的朋友,細節特別再加上KOL效應,一夜之間成為it單品。








和品牌服裝帶給人年輕時髦的感覺不同,封面簡潔,色彩清淡的《ACNE Paper》透著一種嚴肅的古典美。最讓人難忘的是第11期,

已故澳大利亞表演藝術家Leigh Bowery,一反往常的誇張濃妝,手托著腦袋,以素顏示人。





11th issue THE ARTIST』S STUDIO




從2005年創辦到2013年停刊,《ACNE Paper》一共發行了15期,而超大開本新聞紙、肖像封面與Didot字體組成的視覺形象,也成為那一代讀者和創意工作者的共同記憶。






《ACNE Paper》扉頁設計




扉頁上的單詞就是這一期《ACNE Paper》的主題,從抽象的Escape、Playfulness、Elegance到相對具體的Manhattan、Legendary Parties、The Actress......不過依然讓人摸不著頭腦。




而主編

Thomas Persson在接到出任邀請時,大概也是同樣的感覺,因為Acne當時只丟下了一句:Make the best magazine in the world。







什麼是好太難定義了,所以Thomas也不急著找答案,在圖書館泡了一個星期,大量翻閱過當時的主流及小眾雜誌後,他又給自己提了一個問題:

一本雜誌能夠留下什麼?




看來,曾經20世紀30-40年代的《Vogue》是一幅由時尚,建築,文學等事物組成的完整圖景,如今卻只有裙子和手袋,這樣的現狀使得

《ACNE Paper》的主創團隊最後達成一致——

不受時間影響的永恆」

成了這本新雜誌的定位或者說精神。







這樣一來,從視覺風格到主題內容都

背離品牌的

《ACNE Paper》似乎也好理解多了。每一期雜誌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撰稿,以保證那些涵蓋

設計、藝術、歷史和哲學方面的內容足夠有營養。

除了封面的冠名外,你幾乎找不到任何有關Acne的內容。




停刊之後,

ACNE Paper

》也因為製作精良以及不隨時代變遷的魅力

成為收藏級刊物,在

二手網站上的售價也一路水漲船高,目前一本在

60

歐左右。





6th issue EXOTICISM(異國情調),

討論的是全球化趨勢下是否還有所謂的小眾文化可以為當代人的好奇心做有效補給。





14th issue MANHATTAN(曼哈頓),唯一一期城市特輯,以紀念在紐約遇到的有趣的創意工作者和熱心讀者。





15th issue 

The Actress

(女演員),把黑白鏡頭對準了包括

梅麗爾

·

斯特里普、

朱里安

·

摩爾等在內的實力派女演員,

向人們傳遞

成熟或老去的魅力與價值。






《COLORS》




相比前面提到的,這本名叫《COLORS》的雜誌來自一個你可能有點陌生的品牌: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貝納通

。1965年創立於義大利的Benetton,絕對算得上時裝界的一股「泥石流」,不趕潮流也不搞代言,衣服做的普普通通不說,還愛把心思花在別的地方。






《Pieta》;艾滋病患者、藝術家 David Kirby彌留之際的景象,該照片獲得1991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後被《LIFE》雜誌收錄進「改變世界的100張照片」。




幾十年間,Benetton幾乎拿遍了國際廣告獎項,正如名字里所蘊含的意義,這些跨越種族和膚色,目光投向平權、戰爭、疾病和環保等議題的廣告,每一次問世都能令人瞠目。當然愛的人很愛,恨的人也真恨,例如下面這組「UnHate」海報,發布後很快就因遭到外部高壓而撤下。






包括一系列國家領導人的「接吻照」,意在讓人們跨越政治立場不再彼此仇恨;曾獲廣告界最權威獎項之一的Clio Awards。





展示性與宗教之間衝突的廣告,曾引起羅馬天主教會的強烈不滿。





△為數不多以衣服為主角的廣告,不過是波斯尼亞士兵在薩拉熱窩戰爭中不幸犧牲時穿著的血衣。





所以,你大概能猜到《COLORS》有多麼離經叛道,這本以

「a magazine about the rest of the world」

為slogan的季刊,不關心流行或時尚,在過去的九十期里,它一直以一種極為客觀平等的態度記錄著這個世界的豐富面貌。

掌舵Benetton廣告的攝影師Oliviero Toscani,同樣也是《COLORS》的創辦人,他曾表示這本雜誌想要呈現的是"人們無法掌控的當下,以及恆長存在的問題"。




「I wanted a magazine without any stars,


without any celebrities, 

and without any news.


I wanted current events


but the kind of things we have no power over,


issues that never go away. 」


—— Oliviero Toscani











《COLORS》每期都聚焦一個主題,既有死亡指南(#24)、抵禦世界末日(#84)這樣的新奇腦洞,也有不同國家的身份象徵(#34)、粉絲狂熱(#61)一類的人文觀察,同樣,亞馬遜雨林保護(#68)、飛速發展的中國(#70)等地區的現狀發展也被納入其中;

而那些上世紀人們不願談起,直至今天仍存在的LGBT、艾滋病、戰爭、種族歧視和奴隸制度等尖銳複雜的社會問題,則佔據了《COLORS》最多的篇幅。至於內容尺度和引起的爭議之大,從封面就可見一斑。




issue 2,1992年,封面為4000名阿爾巴尼亞人試圖登上駛往義大利的貨船,本期主題為移民中的文化變遷。




  

issue 36,2000年,封面為米老鼠形狀的血跡,意在提醒人們單一文化的危害





issue 88,2014年,在過去三年里有80多個國家的人民上街抗議他們的政府,書中講述了其中成功推翻政府的6個國家的故事。




儘管你能從中找到相對輕鬆的內容,例如「世界各地的特色市場」(包括上海婚戀市場、日本築地魚市等 #85),

但絕大多數時候《COLORS》傳遞的都是不怎麼美好的現實以及略帶

沉重的思考。在

另一期有關中國的專題(

VICTIMS #74

)中,呈現了汶川地震的30張照片、故事、阿城和余華的文章,以及十頁的空白,由人們去填補希望、反思和想法。






issue 74,2008年




遺憾的是,如此具有全球視野、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COLORS》已於2014年宣布停刊,而2002年聲勢赫赫地在上海淮海中路開出7層旗艦店的Benetton,也只短短四年便黯然離場。取代它的是H&M中國首店,一直營業到今天。




正如Benetton曾經憑藉物美價廉的彩色針織衫起家,卻因不諳大眾時尚品牌生存之道被淘汰驅逐,儘管《COLORS》所倡導的全球化和多樣性在過去20年里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它的嚴肅、客觀與直指人心卻好像不再適用於今天的生活。而這也許不僅是「紙媒的寒冬」。





△書里

收錄了一部分雜誌的關鍵視覺和文字資料;過去的每一期都在試圖製造全新的閱讀體驗,從版式到內容保持著變化。




時任最後一任主編的

Patrick Waterhouse,也是一位藝術家,他曾表示他對待《COLORS》的方式就是對待藝術的方式,「在做那些可能改變世界的探索中,我並不會區分兩者,雖然《COLORS》的背景與藝術世界不同,但是它與優秀藝術有某種共通點,那就是由想法決定,而非市場力量或盈利。」






??


 你喜歡哪一本雜誌?





??


 好 物 推 薦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被和尚抱回的「亞洲設計奧斯卡」,還有這些你必須知道的彩蛋





還在盯著MUJI?這個把開店當成做雜誌的品牌才是雜貨控們的信仰





??戳這裡,發現更多好玩的生活小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夜美學 的精彩文章:

不敢分享這個日本版「自如」,怕你們恨國家
復活古村裡的60年代供銷社!日本永續設計教父的中國首店來了

TAG:一夜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