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原文轉載自美篇《蒙古行思錄》系列

作者:阿沃亞斯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遊走完河套平原的灌溉農業區,我們去巴彥淖爾市的大草原——烏拉特去看看。

烏拉特草原屬於烏蘭察布草原的西部,東面和達茂旗、四子王旗草原連成一片,是過去烏蘭察布盟的一部分。這裡地勢非常平坦,由於氣候乾旱,地下水缺乏,農耕條件不足,所以是非常適合游牧的大草原。(上圖,烏拉特中旗和後旗)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自古以來,這裡是游牧民的主要牧場,但也是無處躲藏的大草原,沒有辦法形成綠洲、城市。只有秦漢時期,在陰山北麓設置了受降城和一些軍事要塞、戍堡、烽燧。還有沿著陰山的長城。

這些遺址現在基本只能看到一些痕迹,但考古發掘還是出土了很多的文物。據統計,烏拉特草原上的漢代古城遺址有20多處,基本都在陰山北麓的草原上。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由於這些古城遺址非常分散,現存的建築遺迹幾乎都沒有了,如果有人能夠從地理的角度,把這些古城的分布和地形結合起來,應該可以寫出一篇很好的論文——漢代古城選址和當今地理變遷。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一起作這個工作。遺址太多,不能一一去到,只能拿一個保存較好的給大家看看了。(上圖,新忽熱古城衛星圖)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新忽熱古城位於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之處,佔地面積達1平方公里,是陰山北部地區漢代長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古城的南牆與東牆各設一寬12米的城門,西牆、北牆沒有門。在東、南門外設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樓,四牆均有馬面,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這個古城目前被卻確認為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4年修築的匈奴受降城,三國廢棄,唐代開始沿用(用途是突厥的受降城),此後,西夏、元一直沿用(這些都是根據當地出土的各代文物證明的)。元代是汪古部(陰山的突厥部落,前幾集有講到)的城池之一,是溝通草原南北的要道重鎮。到了明朝,是阿拉坦汗在草原上的僅次於呼和浩特的第二大城市。大清征服蒙古後,此城逐漸廢棄,由於地處乾旱內陸,保存較好,據說在解放初期,城牆保存很好,牆上可以並行四輛馬車。

內蒙古的漢代古城有幾十個,但保存好的不多,大部分都只剩下地基的痕迹了。這個古城保存較好,主要是因為歷代都有沿用,廢棄的時間只有300多年。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草原的古城我一直覺得很有研究價值,如果國家能夠組織專人專題,把從呼和浩特開始,一直到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這一線的漢代古城都發掘一下,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穫。

拿烏拉特中後旗的二十多個古城來看,它們是如何分布的?為什麼這樣分布?肯定是和當時的地理條件有密切關係。漢代的水文、植被、地形,和現在的烏拉特草原現狀相比有哪些變化,如何形成的,這不但對我們研究歷史有幫助,對現在的環境保護、珍惜草原資源,都有借鑒意義。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大漢帝國和游牧帝國對抗數百年,沒有像後世的宋、明被征服,武力較強是一個方面,戰略得當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漢把漢匈邊界從長城北擴到了陰山北面的烏拉特草原,這不但給了大漢一個很縱深的防禦空間,而且大大拉開了漢匈之間的距離。

我們知道,所謂的大漠、漠北,就是烏拉特草原北部(現在蒙古南部戈壁省)的隔壁沙漠。大漢佔據了陰山和烏拉特草原,北面隔著一個大漠,匈奴在大漠的北面草原游牧,雙方交戰進攻的距離大大拉開,減少了很多戰爭的衝動。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大宋不用說了,北方的疆域本來就很小。大明好不容易打到草原、甚至漠北,最後卻退回了長城以內(當然不是漢長城,而是山西北部的長城)。這就給了蒙古各部一個巨大的、天然的牧場——內蒙古,我們後面講到各個現在內蒙古的很多旗的來歷,就可以看出。很多漠南蒙古的部落,都是北元時期從漠北遷來的,包括土默特、鄂爾多斯烏珠穆沁等等。

陰山和大漠之間的烏拉特、烏蘭察布、錫林郭勒大草原,提供了廣闊的牧場,同時,也極大的縮短了蒙明之間的貿易距離,使蒙古人對貿易和物資交換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大明閉關鎖國,不開放自由的對外貿易,換來的就是幾百場的大小戰爭,因為從漠南蒙古攻打河北山西實在太方便了。

這幾百場戰爭積累下來的最終結果就是,疲弱的大明被大清和蒙古聯軍一觸即潰。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書歸正傳,我們來看烏拉特蒙古部落的歷史。

烏拉特旗來源於:成吉思汗胞弟哈撒爾十五世孫布爾海,游牧呼倫貝爾,領有烏拉特部。後分烏拉特為三部,由布爾海三個兒子率領,共同游牧,不分彼此。

上圖,烏拉特草原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烏拉特三部歸附清朝,定牧界於大興安嶺南麓西拉木倫河一帶。

嗣後,從征明朝、察哈爾、朝鮮,平定騰機思叛亂,屢建奇勛。順治五年(1648年)敘功,以鄂木布子諤班掌前旗,以圖巴掌中旗,皆封鎮國公;以色稜子巴克巴海掌後旗,封輔國公,各授札薩克,詔世襲罔替,是為烏拉特三公旗之祖。

(上圖,烏拉特前旗的三祖雕塑)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為鞏固邊疆(防禦漠北和漠西蒙古),強化「以蒙治蒙」政策,對歸順的蒙古族上層「表其功,賜厚祿,封牧地」,將烏拉特部分置為烏拉特前、中、後三旗。

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上圖紅色範圍,木納山,也就是烏拉山),以加強邊疆戍衛,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歷史。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旗的來歷和我前面講的明安旗、四子部落旗一樣,都是哈撒爾的子孫領有的部落,他們和科爾沁、青海和碩特等部同根同源,佔中國蒙古族的三分之二人口。(上圖,烏拉特中旗的哈撒爾紀念廣場)

烏拉特部落因為人口較少,沒有被大清國封為親王或郡王,所以不象其他蒙古的盟旗有王爺和王府。烏拉特雖然叫做三公旗,但是清朝和民國時期,三公旗都是一家人,游牧是沒有界限的。

前旗俗稱西公旗,中期俗稱中公旗(也叫巴公旗),後旗俗稱東公旗(也叫喇公旗)。三個旗只是在現在的烏拉特前旗南部,設有一個烏拉特旗公署作為代表。現在的前中後旗,是解放後劃分的。

烏拉特三旗佔有巴彥淖爾市80%的面積,其中,前旗是農牧業混合的,後旗和中旗是牧業為主的大草原,下面,我們就分別去看看。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前旗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萬,屬於農業為主,農牧業結合的旗。

地貌可概括為「三山兩川一面海,千里平原兩道灘」。「三山」:烏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漢山約佔總面積的30.8%,最高山為烏拉山,主峰大樺背海拔2322米。「兩川」:明安川、小佘太川,佔總面積的11.3%。「一面海」:烏梁素海,水域面積44萬畝,是全國八大淡水湖之一。「千里平原兩道灘」:套內平原、蓿亥灘和中灘佔總面積的24.2%。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旗以前的主要經濟就是畜牧業,現在是農業和礦業為主,煤礦、鐵礦、石材、金屬礦的儲量非常豐富,礦業企業非常多。烏拉特前旗和中旗、後旗一樣,盛產奇石,戈壁石、瑪瑙石等等(上圖,草原奇石組成的菜肴)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前旗還有一種叫做佘太翠的玉石,屬於中低檔的玉石產品,整個旗政府鎮子上,到處都是奇石館和玉石加工廠。(上圖,是高檔的佘太翠)

佘太翠,得名於當地的地名:小佘太鎮和大佘太鎮,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佘太這個地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來源呢?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佘太這個地名的來歷有個非常流行的傳說,當然和佘太君有關:

宋朝時,佘王城就設在這裡。傳說宋朝名將楊繼業攻打佘王城時與佘王的女兒佘賽花(即佘太君)在戰場上交鋒不分勝仗。他倆在戰場上漸漸產生了感情,並私定了終生。由於這層關係,佘王就投靠了大宋。

後來,佘王城被遼國肖太后攻破。多年後,佘太君領兵出征,先鋒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宋軍奪回此地,佘太君在此重新築城。為了紀念佘太君,後人管佘王城叫作佘太城。

佘太大捷後,為了肅清佘太城以東的殘敵,佘太君又率部向佘太以東約九十里的地方,又築一座軍營,並將殘敵全部趨逐出境。這座兵營為跟佘太城區分,稱之為小佘太,原佘太城稱之為大佘太。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那麼,上面的傳說究竟是真是假呢?我們來分析考證一下:

首先,北宋時期,烏拉特前旗的大小佘太鎮的位置,屬於大遼的領土西京道雲內州,和西夏國交界(上圖紅圈處),這裡就算是有戰爭,也是西夏和大遼國在打,北宋能夠借道西夏去打大遼嗎?好像當時都是戰爭關係,沒有結盟過。而且,北宋楊家將的故事(戲劇成分居多),主要戰場也是山西的雁門關啊,距離現在的大小佘太有500公里以上。

西夏的歷史和大遼的歷史中,周邊的軍鎮都有明確的記錄,但是沒有這個佘王城啊。楊業投降北宋後,去攻打佘王城,這個佘王是哪個國家的?遼國的?西夏的?北漢的?只有可能是北漢的,那時候還沒有西夏,如果是遼國的,那佘太君就成契丹人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佘太君在史書中其實沒有正式的記載,但是佘太君的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遠,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那麼,我們看,佘太君的祖上,也就是大唐帝國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從北方的五代——梁唐晉漢周,到最後的十國之一的北漢(也就是佘太君她老公楊業一開始任職的國家),河套地區和烏拉特前旗地區,一直都是契丹部和大遼國的領土。即使到了北宋時期、西夏立國後,再前面一幅圖,河套地區以黃河為界,是遼夏的邊界,套內是西夏,河套東邊還是遼國的。

完全沒有記載,也沒有證據顯示,烏拉特前旗這裡,有過一個佘王城,也沒有宋遼在這裡交戰的記錄,沒有佘太君修建大佘太和小佘太城的記錄和依據。

上圖,北漢的領土都在黃河東面和長城以內,距離烏拉特前旗至少千里以外。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其實,作為「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佘太君的形象感人至深。但是這個人物,到底是藝術虛構,還是確有其人?歷史記載模糊不清。

清以前的史料從未提及佘太君。地方志中,明代成化時期的《山西通志》只記載了楊家三代,沒有佘太君。到了清代,地方志才出現了有關佘太君的記載,有人認為佘太君為楊令公之妻,並稱「佘」為「折」之誤,甚至認為佘太君是宋初的晉北大家族折德扆之女。

佘太君是否為真實人物的質疑從未間斷,如果佘太君真為宋初的歷史人物,且英勇無敵而又敢於為夫申冤,這樣的女中豪傑,即便正史不載,宋人筆記也不可能隻字不提。

反而偏偏是到了清代,離事發當時的宋朝已相當遙遠,佘太君的事迹才進入史料,這不是很奇怪和難以令人相信的事嗎?

從清代以來,想證實佘太君確有其人的資料不少,但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一些文人和地方志作者,不辨真偽,將傳說記錄下來,而後世的研究者,又根據這些記錄來論證,以訛傳訛,形成了一個循環論證的怪圈。(以上文字是摘錄百度百科佘太君里的話,這也是目前比較非傳說形式的認識)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那麼,佘太這個地名出自哪裡呢?

清史稿:舍忒河源出敖西喜山,西流徑大青山入黃河。(上圖,清代內蒙古地圖,這裡明確記錄了舍忒河,佘泰(村鎮)的名字),這是一個蒙語名字。

民國十四年(1925年)7月,析五原、固陽縣及包頭設治局地置大佘太設治局,局所駐大佘太(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大佘太鎮)。「大佘太」為漢蒙語混合地名,意謂「泥沙大」。(摘自百度大佘太設治局百科)

大,就是漢語的大,還有一個小佘太。佘、舍是蒙語,泥沙的意思,泰、太、忒是蒙語的後綴,表示「有」的意思。很多內蒙古的地名有某某台、某某太、都是「有某某」的意思。土木爾台(有鐵的地方)、二龍十台(有霧的地方)就是這樣。

清朝和民國初期的時候,漢語的譯名是佘泰,後來改成了佘太,於是就和佘太君掛上了溝,於是北宋在此抗遼的傳說也一併出現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我們讀了前面很多集的蒙古歷史,大家知道,內蒙古地區除了民國和解放後設置的一些新的城市地名外,絕大部分地名都是蒙語的漢譯,都是蒙元時期留下來的。(當然,還有一些古代地名,被今人使用了,比如九原、五原、東勝)

但是,佘太這個詞,無疑是蒙語佘泰、舍忒的不同翻譯。從含義上看,上圖,舍忒河從東北部的山裡發源,向西南流,剛開始的時候泥沙小,所以上游叫小佘太(泥沙少)。後來經過長距離的衝擊,攜帶的泥沙多了,到了下游叫大佘太(泥沙多),然後注入黃河(烏梁素海),合情合理。

上圖綠線的舍忒河,現在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看上去,早已經沒水了。其實,從大唐之後,烏拉特前旗的地區,一直都是在遼、金、元、北元韃靼部的統治之下作為游牧場所,沒有過建城、設置行政單位、有固定人口居住的記錄,直到清末,才有漢人移民到此,才有了根據舍忒河而出現的佘泰村。

這就是佘太翠、佘太君、大小佘太鎮的情況。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有楊樹的湖(ulaastai nuur),位於烏拉特前旗,是黃河改道形成的河跡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大型草原湖泊。它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總面積300平方千米,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譽;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2002年被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現在是內蒙古重要的蘆葦產地。有關部門考證,隋代設置的大同城、唐代設置的天德軍城就在湖區範圍內,足見古代此處是屯兵之重地。1940年3月22日,在五原戰役中,日本陸軍中將水川伊夫兵敗後從五原城內逃出,被傅作義部游擊部隊擊斃在烏梁素海一個夾心灘上,這是抗戰期間被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之一。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上世紀90年代後,烏梁素海自然補給水量不斷減少。而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明顯增加,導致湖區面積急劇減少,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沼澤化進程加快。

2008年5月開始,烏梁素海明水區曾發生大面積「黃苔」(上圖),最盛期在6月中下旬,發生面積有8萬多畝(約54平方公里),使烏梁素海核心區域水面被覆蓋,引起水體污染,湖區野生鳥類的棲息生存受到極大威脅。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梁素海本身的景色還是非常不錯的,它類似我們前面去過的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哈素海,都是黃河改道的產物。但是烏梁素海周圍的農業工業太嚴重了,導致現在雖然可以去旅遊,但我認為當前主要的任務還是湖水治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說到烏拉特前旗,我講一段民國的蒙古族抗日女中將司令——奇俊峰的故事

奇俊峰(上圖),女,阿拉善厄魯特旗蒙古人,父親德毅忱,是阿拉善王公貴族(不是旗長),曾被袁世凱授予輔國公爵位。但他反對封建王公制度,參加了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於1927 年4 月發動武裝起義,成立了新政權― 阿拉善旗政務委員會,後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奇俊峰自幼隨姑母長大,姑母以姑父的漢姓為她取名為奇俊峰。1934 年,19 歲的奇俊峰嫁給烏拉特西公旗札薩克(即旗長)石拉布多爾濟(時人稱之為「石王」)為福晉(夫人)。

石王當旗長時,時任東協理的額寶齋曾代理札薩克,後被迫退位,他不甘心交出實權,遂投靠錫林郭勒盟盟長德穆楚克棟魯(德王) ;繼任札薩克不久的石王根基不穩,投向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倚為靠山。雙方在各自後台的慫恿支持下兵戎相見,互有勝負。1936 年9 月,石王在積勞成疾,不治而逝

丈夫去世時,奇俊峰已懷有身孕。額寶齋見有機可乘.逼奇俊峰交出旗府官印。奇俊峰氣忿至極.厲聲呵斥:「你們這一群忘恩負義的牲口!現在石王屍骨未寒,你們就逼我寡婦交印,真是瞎了狗眼!我是石王的福晉,有權護理官印。想讓我交出官印,休想!」額寶齋企圖奪印未遂,就到處散布謠言,說什麼奇俊峰懷的孩子不是石王的,無權繼承札薩克之位,云云。以此蠱惑人心,逼奇俊峰就範。

為了平息西公旗的混亂局面,奇俊峰親往歸綏(今呼和浩特)拜見傅作義,尋求支持。傅作義對奇俊峰的勇氣和見地十分讚賞,並以綏遠省政府決議案的形式作出了舊旗官印由奇俊峰保管,全旗護路、水草、抓羊等捐稅收入由奇俊峰經管,護路軍隊由奇俊峰統領,奇俊峰所懷身孕若系男子正式承襲王位等項決定。

1937 年舊曆三月十五,奇俊峰順利產下一子,取名阿拉坦敖其爾,漢名為奇法武。舊曆八月,奇俊峰正式就任札薩克之位,行使對全旗的管轄權。這是內蒙古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女性扎薩克。(蒙古傳統,首領去世,在沒有推選出新的首領或繼任者太小的時候,由其夫人暫代首領,乃馬真、滿都海都曾經這樣)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七七事變」後.歸綏、包頭,相繼淪陷。額寶齋一夥追隨德王積極籌建『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並迫不及待地返回西公旗建立親日的偽政權。為擺脫德王政權的控制,奇俊峰與駐守五原縣的國民黨騎七師師長門炳岳取得聯繫,表示願率部赴五原參加抗日,門炳岳當即回復歡迎她加入抗日隊伍。

1938 年舊曆二月初二,奇俊峰一行十餘人抵達五原縣城。門炳岳聞訊立即前來相晤,熱情慰勉,同時發電向國民黨中央報告了詳情。蔣介石在複電中對奇俊峰慰勉有加,《中央日報》 以醒目的標題作了報道,稱奇俊峰是「第一個從日偽佔領區投向抗日陣營的蒙旗王公」。

1938 年4 月中旬,軍政部任命奇俊峰為烏拉特前旗保安司令。並授予少將軍銜。

1938 年7 月,日軍千餘人進攻後套的咽喉要塞西山嘴。烏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兩個團的官兵發揮自己對地形熟悉的優勢,與騎七師密切配合,很快將來犯日軍擊潰,日軍損失慘重。奇俊峰出師即贏得開門紅,各方面紛紛來電來函祝賀。

1939 年9 月,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任命奇俊峰為烏拉特前旗護理札薩克,任命其子奇法武為記名札薩克。

(上圖,電視劇左手劈刀,裡面就有奇俊峰的故事)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1939 年秋,門炳岳奉調回重慶擔任騎兵總監後,建議蔣介石召見奇俊峰。他說,奇俊峰不僅在大後方婦女同胞中很有影響,而且通過報紙宣傳在全國也聲望頗高,如委員長能召見她,對大後方的少數民族各界人士將是莫大的鼓舞。經過考慮,蔣介石決定召見奇俊峰到重慶述職。

奇俊峰於1940 年3 月下旬抵達重慶。行政院長孔祥熙、軍政部長何應欽、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白雲梯等高級軍政官員舉行盛大招待會。6 月初,蔣介石夫婦召見奇俊峰一行。述職完畢後,蔣介石表彰了奇俊峰,讚譽她是有膽有識的蒙古族的女英雄。蔣介石與何應欽商量後,當場宣布:晉陞奇俊峰為烏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中將司令。宋美齡還親自陪同奇俊峰到重慶小龍橋中正中學作激勵抗日士氣的演講。

1940 年初冬,奇俊峰一行由重慶返回陝壩,兵力擴充到600 多人。由於他們對烏拉山地區的地形熟悉,為晉綏軍擔負嚮導和偵察任務,多次榮立戰功,並受到傅作義將軍的嘉獎。

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奇俊峰率全體官兵經五原回到闊別七年的家鄉,偽旗府西協理松布爾巴圖率部分偽旗府官員前來迎接,表示認罪,歡迎奇司令和小王爺回旗執政。早年與奇俊峰丈夫石王爭奪西公旗扎薩克的額寶齋,在日據時期當了日偽官員,現在跪地投降請求奇俊峰諒解。奇俊峰饒了他的性命,此人氣憤難平,收買了奇俊峰的保安團長郝游龍,密謀除掉奇俊峰。

1947 年7 月14 日奇俊峰帶領兒子奇法武和20 余名護兵去包頭處理公務。郝游龍以一個連的兵力誘捕了奇俊峰母子,1947年7月20日 郝游龍花錢雇殺手田小三槍殺了奇俊峰,終年只有32歲。其子奇法武也隨即被田小三殺害。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講奇俊峰的故事,我們總結幾點:

1、我估計可能因為蔣介石的口音和飲食習慣太江浙,加上後來加入當時自認更加聞名的基督教,對於蒙古盟旗的王公很不在意,很不了解。甚至對於傅作義這些晉綏軍也是從骨子裡看不起的,所以民國時期,蔣介石政府幾乎放任蒙古地區自生自滅,完全不夠重視。

2、召見奇俊峰樹立典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支持和認可而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動作。老蔣對內蒙的忽視,也是他的一個失敗根源。使得延安有了一個安全的北方,能夠在困境中生存下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3、前面我們去過城川民族學院,大家可以從也給小側面了解延安對於蒙古族青年的重視。今後我會補充一些資料,大家可以看看當時延安方面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王公之間的交往、政策、書信往來,那是大大的友好啊。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2.3萬平方公里,13萬人口,土地中95%是草原。

烏中旗的草原和隔壁後旗、達茂旗的草原類似,主要分三類:荒漠化草原草場、草原化荒漠草原草場、鹽濕草甸草場,總體來看都是乾旱型的草原。草很稀疏、氣候乾旱、風沙大。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近些年經濟發展很快,主要是依靠礦產資源開發,因為以前城市很小,人口很少,沒有很大的舊城改造壓力,大部分都是新建的,所以,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的城市建設非常好。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的大酒店,性價比相當高。房間里居然還有功夫茶的全套茶具,顯然是給福建人準備的。(福建紫金礦業在這裡有不少項目)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這類的餐廳和東北文化非常接近,人民公社大集體國營農場,那個時代的印記,還是有很多人印象深刻的。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蒙漢結合的餐飲,燉魚、牛肉乾,號稱當地特產的華萊士瓜(其實應該是新疆產的,因為我們去的時候是六月初),當時在烏拉特草原上奔波了幾天,感覺嚴重乾旱,所以迫不及待的再要了一份水果罐頭解渴。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有一個中蒙邊境季節性口岸——甘其毛道,隨著這幾年的經濟下行,非常冷清了,我就不專門介紹了。這個旗水資源很缺乏,河流幾乎沒有,只有南部靠近陰山一帶,有些水庫。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的廣場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中旗沒有特別著名的草原旅遊風景區,但是淳樸的草原的風景還是很美的。另外,就是漢代古城、秦長城遺址我們前面也介紹過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希熱廟位於烏拉特中旗境內,始建於1710年,佔地面積為800多畝,興盛時期僧侶達300多名,牲畜幾千頭(只),香客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倫(今烏蘭巴托),名揚四海、香火極盛,但在"文革"時期被嚴重摧毀。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在烏拉特草原,有很多廟宇都是修建在這樣的山上的。這些山都是狼山北部向草原低緩的延伸,烏拉特後旗的很多寺廟也是如此。很多喇嘛藉助山泉水、山裡的草藥給牧民治病,不是沒有科學依據,因為藏傳佛教裡面,醫學是很重要的一門學科。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希熱廟後的山谷里,有多口神奇的泉水,自古都有治病的功效。近代經過檢測,證明是礦物質豐富的泉水,確實有治病的功效。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希熱廟的漢語名字是康造寺,取義應該是康熙年間建造的。這個漢語名字應該是後來取得,不是屬於皇家賜名。大家看這個牌匾,漢字寫的是相當一般,就像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寫的一樣。而且這個牌匾不夠規範,少了一種滿語。在蒙古地區,清代的寺廟都是蒙漢藏滿四種文字的牌匾,可見這個應該是文革後,當地牧民自己出資刻的。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十相自在」這種圖案在藏傳佛教里十分常見。在塔門、壁書、唐卡上都有,還有刺繡成護身符和製成琺琅的徽章佩戴在胸前的。

意為:壽命自在、心自在、願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資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等十方與年、月、日、時等時辰所組合的時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令具信者免除刀兵、疾疫、餓饉及水、火、風等災難,使所在之處吉祥圓滿、眷屬和睦、身心安康、去處通達、所求如願。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這個就是獨貢,誦經處,也就是教師、自習室。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從烏拉特中旗,我們再到烏拉特後旗,草原上這些旗都是有路可通的,80%都有公路,但是也有很多是土路。喜歡長距離自駕的朋友可以選擇從陰山背後的從草原腹地橫穿烏拉特中後旗,感受遼闊大地的美麗。當然,如果你熟悉漢匈戰爭史,這裡是一個很好的懷古的地方。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在大漠的深處,陰山北面,從呼和浩特地區開始,一直延伸到新疆,到處都有漢代的烽燧、戍邊城堡的遺迹。這些都是漢武帝以後,大漢帝國領土擴張口,修築的防守型的工事。

從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武川縣、包頭的達茂旗、巴彥淖爾的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延伸到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繼續向西,到新疆的哈密地區、巴里坤、昌吉州,都有這些遺迹。一些較大的、後世有延續使用的城池比如額濟納旗著名的黑水城,出土過聞名世界的書籍、木瀆、文物。而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更多的寶貴資料、文物,其實有待我們去發掘,這不是破壞,這是一種保護,更是對歷史的補充、證明。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這是烏拉特後旗的狼山附近的秦長城遺迹,也是大秦帝國鼎盛時期的帝國北部邊界線。那個時候,河套地區第一次歸屬中原帝國,河套北面的狼山,就是秦長城最好的自然邊界。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陰山岩畫,巴彥淖爾狼山裡面,磴口縣、烏拉特中旗、後旗,都有很多岩畫,有興趣的藝術家可以去看看。

早在公元六世紀初,陰山岩畫就被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發現,並記錄在著名的《水經注》中。根據專家們考證,陰山岩畫始於青銅器時代,大量出現則在秦漢時期,一直延續到清代。岩畫多鑿刻或磨刻峭壁、溝壑岸邊的巨石之上或在突兀而起的黝黑色石叢之中。岩畫的形成大多是採用堅硬的石料或金屬器具在岩石上打擊成麻點,再將麻點連接成線,組成栩栩如生的畫面。陰山岩畫題材十分豐富,它從各個方面,真實地記錄了古代陰山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思想意識。從岩畫的內容看,動物岩畫所佔比例很大,有山羊、綿羊、羚羊、鹿馬、牛、豬、狗、虎、豹等20多種動物圖,此外還有狩獵、舞蹈、車輛、騎士、穹廬氈帳、文字等游牧民族的社會生活概況。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狼山和陰山的東段烏拉山、大青山、蠻漢山不一樣,這裡的山體更黑、岩石更多、更大,極少有植被覆蓋。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一座座山頂,堅硬陡峭,就像是狼牙一樣,這也是狼山的得名由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後旗的最西部,那仁寶力格蘇木那仁烏博爾嘎查的一個台地斷崖之上。是狼山的末端,這裡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高闕塞的遺址。

《史記·匈奴列傳》和《趙世家》上記載,在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打敗了林胡、樓煩,二十六年開發了燕、代、雲中、九原這些地方。並修築長城,東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為塞……"。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如今的高闕塞,在狼山下的平地上建起了這個人造的匈奴城旅遊景點,草原游牧民匈奴,曾經建城了嗎?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在險峻的狼山深處,還是可以看到小毛驢。這兩年走了內蒙新疆很多地方,毛驢產業遍地開花,從內蒙古的東部通遼赤峰,到中部的達茂,西部的烏拉特阿拉善,再到新疆,到處都有養毛驢的。看來毛驢的經濟價值很高啊。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旗地形複雜,是汽車越野愛好者的天堂,當地每年舉辦拉力賽,小有名氣。但是,沒有足夠自駕經驗的朋友,還是不要輕易進入草原和戈壁,一定要循序漸進,跟隨當地嚮導慢慢接觸越野這項運動。再次提醒,只走老路,不要隨意踐踏草原、沙漠(沙漠里脆弱的小草更需要保護)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後旗2.5萬平方公里,只有6萬人,更加得地廣人稀。這裡主要的特產還是奇石、瑪瑙。後旗的政府以前在狼山北面的草原上,叫潮格爾溫都鎮,文革時期還有過一個潮格旗,後來撤銷了。因為經濟發展的需要,旗政府最後搬到了狼山南面,更靠近河套平原的巴音寶力格鎮(上圖,旗蒙古族中學)。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巴音寶力格鎮上有個大型的商城,當然,主題就是奇石和瑪瑙。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普通瑪瑙的價格比較低,瑪瑙串的項鏈、手鐲,還有很多奇石的擺件、手把件,大部分都不貴。但是遇到精品,價格也是很高的,動輒數萬元。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這裡也有很多原石,可以來賭一賭。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後旗西端,靠近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那裡開始出現戈壁的景象。著名的瑪瑙湖就在那裡,不過瑪瑙湖沒有水,都是乾涸的戈壁比表。那裡因為生產瑪瑙石而聞名,但是路途很遠,想去戈壁上撿石頭的朋友,最好要準備充分。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後旗牧場資源得天獨厚。全旗天然牧場3529萬畝,有著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優勢,建旗以來,進行了以水為中心的大規模草原基本建設,畜牧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據統計,目前全旗牲畜總頭數達60.13萬頭(只),其中「二狼山」白絨山羊和戈壁紅駝是國內外珍稀畜種。號稱「草原珍珠」,被紡織專家譽為「白雪公主、纖維之王」

蒙古行思錄第14集 烏拉特

烏拉特後旗還有一個梭梭林—蒙古野驢保護區,就在中蒙邊境一帶,和中旗連在一起。但這裡不是常年都有野驢,只有在蒙古國遭遇大旱或大火的時候,才有幾十隻越境而來,大家要知道,在內蒙古,大型的食草動物幾乎絕跡了,這主要是因為人為的捕獵和網圍欄的阻隔而成。所以,當你看到很多地圖和網站介紹內蒙古的某某自然保護區的時候,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見到大型野生動物的幾率很小很小。(上圖,草原上常見的石林)

本集結束,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