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尉繚子》原文及譯文

《尉繚子》原文及譯文

《尉繚子》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書。《尉繚子》一書,對於它的作者、成書年代以及性質歸屬歷代都頗有爭議。一說《尉繚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時的隱士,一說為秦始皇時的大梁人尉繚。一般署名是尉繚子。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書中雜家類著錄《尉繚》29篇,兵形勢家類著錄《尉繚》31篇。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尉繚子》殘簡,說明此書在西漢已流行,一般認為成書於戰國時代。

《尉繚子》原文及譯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尉繚

尉繚在戰國時期有兩人,其中一人為魏惠王時期的隱士,另外一人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繚。因同在戰國,容易混淆。尉繚在史書所提及的一般指魏繚。

生卒年不詳,戰國兵家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不知姓,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尉繚子》時又稱"尉繚子",為鬼谷子弟子。

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主張『併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本文僅摘選4篇展示。


天官

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黃帝刑德,可以百勝,有之乎?」

尉繚子對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謂天官時日陰陽向背也。黃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東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豈無順時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備具,財谷多積,豪士一謀者也。若城下池淺守弱,則取之矣。由是觀之,天官時日不若人事也。

(案)[按]天官曰:『背水陳為絕(紀)[地],向阪陳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向山阪而陳,以二萬二千五百人,擊紂之億萬而滅商,豈紂不得天官之陳哉?楚將公子心與齊人戰,時有彗星出,柄在齊。柄所在勝,不可擊。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勝焉。』明日與齊戰,大破之。黃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謂之天(時)[官],人事而已。」


梁惠王問尉繚子說:「相傳黃命關於刑德的學說,可以百戰勝,有這回事嗎?」

尉繚子回答說:「[所謂刑德,]是說用武力征伐敵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時日、陰陽、向背等而說的。黃帝所說的,不過是強調人的作用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現在有座城,從東西兩方進攻,不能取勝;從南北兩方進攻,也不能取勝,難道四方面都沒有適應吉利時辰的方位嗎?其所以攻不下來,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裝備完善,資財糧食充足,豪傑之士同心協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戰壕淺,守備弱,就能攻下來了。由此看來,相信天官時日,不如充分發揮人的作用。

按《天官》書上說:『背水列陣是置軍隊於絕境,向坡列陣是把軍隊置於無用之地。』但武王伐紂的時候,卻背著濟水,向著山坡列陣,以二萬二千百人,擊敗眾多的紂軍,滅亡了商朝,難道是紂王所布的陣勢沒有得到天官之利嗎!楚將公子心與齊國作戰,當時出現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齊國方面,有人認為柄所指的方向定會取得勝利,因而不能進攻。公子心說:『彗星知道什麼呢,用掃帚打人的,本來就應當倒轉頭來用柄去打才能取勝』。第二天與齊國交戰,果然大破齊軍。黃立說:『首先問神問鬼,不如首先問問自己的才智如何』。與其說是天文星象的應驗,不如說它是發揮了人的作用。

兵談

量土地肥墝而立邑建城。[以城]稱地,以(城)[地]稱人,以人稱粟。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戰勝於外,(備主)[福生]於內,勝(備)[福]相應,猶合符節,無異故也。

治兵者,若秘於地,若邃於天,生於無。故(關)[開]之,大不窕;[關之,]小不恢。明乎禁舍開塞,民流者親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治)[制]則國治。富治者,(民)[車]不發軔,(車)[甲]不出(暴)[櫜],而威制天下。故曰:「兵勝於朝廷。」

不暴甲而勝者,主勝也。陳而勝者,將勝也。兵起,非可以忿也。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患在百里之內,不起一日之師;患在千里之內,不起一月之師;患在四海之內,不起一歲之師。

將者,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寬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財。夫心狂、目盲、耳聾,以三悖率人者,難矣。

兵之所及,羊腸亦勝,鋸齒亦勝,緣山亦勝,入谷亦勝,方亦勝,圓亦勝。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輕者如炮如燔[,如漏如潰]。如垣壓之,如雲覆之,令之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總木,弩如羊角。人人無不騰陵張膽,絕乎疑慮,堂堂決而去。


要衡量土地的肥瘠來確定建立城邑。城邑的興建要和土地面積的大小相適應,城邑的大小要和人口的多少相適應,人口的多少要和糧食的供應相適應。三者互相適應,對內就可以進行固守,對外就可以戰勝敵人。能夠戰勝敵人於國外,主要在於國內有充分的準備,勝利和準備的一致性,就象符節的相吻合一樣,這是兩者之間沒有差異的原故。

善於治兵的人[實行寓兵於農],就象大地那樣深藏不露,就象天空那樣深邃莫測,表面無形無影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作戰時,大規模用兵不會感到兵力不足,小規模用兵也不會感到兵力過多。平時必須明確各種應興應革的事項,對於流散的人民,應安托他們,對於沒有利用的土地,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土地廣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國家就富足;人民眾多而又有良好的組織,國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國家,不必出動軍隊,憑藉聲威就可以使天下順服。所以說,軍事的勝利,取決於朝廷的政治措施。不使用武力就取得的勝利,是君主在政治上的勝利;經過戰爭而取得的勝利,是將帥在指揮上的勝利。

進行戰爭,是不能意氣用事的。預計有勝利的把握就採取行動;預計沒有勝利的把握就堅決停止。禍亂髮生在百里之內,不要只作一天的戰鬥準備;禍亂髮生在千里之內,不要只作一月的戰鬥準備;禍亂髮生在四海之內,不要只作一半的戰鬥準備。

做將帥的人,必須上不受天時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為的限制。要氣量寬宏,不可因刺激而發怒;要清正廉潔,不可被金錢所誘惑。如果任用態度輕狂,目光短淺,信息不靈的人來統帥軍隊,那就難於成功了。

訓練有素的軍隊,在羊腸小道也能取勝,在高岩峻岭也能取勝,攀登高山也能取勝,深入谷地也能取勝。方陣也能取勝,園陣也能取勝。行動穩重時,要象山林那樣沉著鎮靜,象江河那樣一往無前;行助急驟時,要象火燒那樣急劇猛烈,象牆倒那樣有壓頂之勢,象雲層履蓋那樣無可逃避。使集中的敵人來不及分散,分散的敵人來不及集中,左邊的敵人來不及救援右邊,右邊的敵人來不及救援左邊。軍隊刀槍劍戟如林立,萬努齊發如旋風,人人鬥志昂揚,英勇果敢,一往無前地去決戰決勝。

制談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則士不亂,士不亂則形乃明。金鼓所指,則百人盡斗。陷行亂陳,則千人盡斗。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天下莫能當其戰矣。

古者,士有什伍,車有偏列。鼓鳴旗麾,先登者未嘗非多力國士也,先死者[亦]未嘗非多力國士[也]。損敵一人而損我百人,此資敵而傷我甚焉,世將不能禁。征役分軍而逃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世將不能禁。殺人於百步之外者,弓矢也。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矛戟也。將已鼓,而士卒相囂,拗矢折矛抱戟,利後發。戰有此數者,內自敗也,世將不能禁。士失什伍,車失偏列,奇兵捐將而走,大眾亦走,世將不能禁。夫將能禁此四者,則高山陵之,深水絕之,堅陳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猶亡舟楫絕江河,不可得也。

民非樂死而惡生也,號令明,法制審,故能使之前。明賞於前,決罰於後,是以發能中利,動則有功。(今)[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馬,萬人一將,以少誅眾,以弱誅強。試聽臣言其術,足使三軍之眾誅一人無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況國人乎?一賊杖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臣謂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何則?必死與必生,固不侔也。聽臣之術,足使三軍之眾為一死賊,莫當其前,莫隨其後,而能獨出獨入焉。獨出獨入者,王霸之兵也。

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眾者,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也。明其制,一人勝之,則十人亦以勝之也。十人勝之,則百千萬人亦以勝之也。故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發之如鳥擊,如赴千仞之溪。

今國被患者,以重寶出聘,以愛子出質,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爾。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將曰:「無為天下先戰。」其實不可得而戰也。

量吾境內之民,無伍莫能正矣。經制十萬之眾,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戰不勝,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內自致也。天下諸國助我戰,猶良驥騄耳之駛,彼駑馬鬐興角逐,何能紹吾氣哉?吾用天下之用為用,吾制天下之製為制。修吾號令,明吾刑賞,使天下非農無所得食,非戰無所得爵,使民揚臂爭出農戰,而天下無敵矣。故曰:發號出令,信行國內。

民言有可以勝敵者,毋許其空言,必試其能戰也。視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內有其賢者也。不能內有其賢而欲有天下,必覆軍殺將。如此,雖戰勝而國益弱,得地而國益貧,由國中之制弊矣。


凡是統率軍隊,必須預先建立各種制度。各種制度建立了,士卒就不會混亂。士卒不混亂,紀律就嚴明了。這樣,命令一經發出,成百的人都儘力戰鬥。衝鋒陷陣時,成千的人都儘力戰鬥。殲滅敵軍時,成萬的人都協力作戰,這樣,天下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與它抗衡了。

古時,士兵有「什伍」的編製,戰車有「偏列」的編製。當擊鼓揮旗發起進攻時,首先登上敵人城堡的,往往只是那些樂於為日出力的勇士,首先戰死的,也往往是那些為國出力的勇士。如果只殺傷一個故人而我軍卻損傷一百人,這就等於大大地加強了敵人而嚴重地損傷了自己,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避免。士兵應徵入伍後,剛編入部隊就逃亡回家,或者剛上戰場就自行潰敗,這就會出現大量的逃散傷亡,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制止。敵人在百步之外,就應當用弓箭殺傷他們;在五十步之內,就應當用矛、栽殺傷他們。但是將帥擊鼓傳令時,士兵們卻互相吵鬧,把箭、矛折斷,把戈戟拋棄,面對敵人而畏縮不前,戰鬥中出現這些情況,就是自己先潰敗了,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禁止。戰鬥時士兵脫離了隊伍,戰車脫離了「偏列」,機動部隊拋棄他們的將領自行逃走,其他士兵也隨之潰散,可是平庸的將領卻不能制止。將帥如能制止這四種情況發生,那麼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跨越,堅固的陣地也可以摧破。如果不能防止這四種情況發生,[要想戰勝敵人,]就好比沒有船隻而想渡過江河一樣,是不可能達到目的。

人們本來並不是好死厭生的。只是由於號令嚴明,法制周詳,才能使他們奮勇向前。既有明確的獎賞鼓勵於前,又有堅決的懲罰督促於後,所以出兵就能獲勝,行動就能成功。

如今百人設一卒長,千人設一司馬,萬人設一將軍,這是以少數人管轄多數人,以少數將吏去治理整個部隊的事務。如果能聽從我的統御方法,就可以駕馭三軍之眾。如果做到一個違犯者也不放過,就是父親也不敢放過兒子,兒子也不敢放過父親,何況對於一般的人呢!

一個亡命之徒,持劍在持市上殺人,眾人沒有不躲避他的。我認為這並不是由於這個人特別勇敢而眾人都無能。為什麼呢?因為抱必死決心的人和貪生怕死的人,本來是不相向的。如果依照我的辦法行事,可以使三軍之眾,就象一個持劍的亡命之徒那樣,前進時敵人不敢抵抗,後退時敵人不敢追擊,而能做到進退無阻。能夠進退無阻的軍隊,那就是圖王稱霸的軍隊了。

有統率十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齊桓公。有統率七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吳起。有統率三萬軍隊而天下無敵的,是誰呢?是孫武子。現在各國一些傑出的將領,所統率的軍隊都不下二十萬,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於沒有建立明確的獎懲制度。如果明確建立了這些制度,一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十個人取得勝利,十個人取得勝利,就會帶動百人、千人、萬人取得勝利。所以說,改善我們的武器裝備,培養我們的戰鬥作風,軍隊一旦出動,就象鷙鳥捕食那樣兇猛,象傾瀉到深谷的急流那樣勢不可當。

如今有的國家遇到外患的時候,總是以貴重的珍寶作為禮品,以愛子作為人質,以國土割讓給別人,用這些條件去乞求別國派兵援助,而派來的援軍往往名為十萬,其實不過幾萬罷了。而且當其出發的時候,他們的國君總是告訴他的將領說:「不要在別人之前進入戰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為你奮力作戰的。

治理全國民眾,沒有什伍的制度,就沒有誰能治理好他們。編成十萬大軍,就必須能用它們去取勝。如果這些軍隊,穿了國家的衣服,吃了國家的糧食,戰不能勝,守不能固,這不是士兵的罪過,而是由於軍內沒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揮不當的緣故。在這種情況下,縱然有別國軍隊幫助作戰,而敵人好象一匹飛馳的駿馬,援兵卻象一匹遲頓的劣馬,劣馬去和駿馬較量,這怎能有助於我軍的氣勢呢。

利用天下的財富來充實我們的國力,參考天下的制度來修訂我們的制度。整肅號令,嚴明賞罰,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種的人不能得食,無戰功的人不能得爵。鼓勵民眾奮勇爭先地投入生產和戰鬥,這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所以說,號令一經發出,就必須取信於民而風行全國。

如果有人說他有戰勝敵人的辦法,可不能輕信他的空話,必須實踐中考驗他。要想兼并別國的土地,統治別國的人氏,必須國內賢才輔佐。如果在國內沒有賢才輔佐,而想統一天下,必然招致兵敗將亡的後果。即使僥倖獲勝,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佔別國的土地,國家也會因此而更加貧困,這些都是由於國家制度有病,[不能選賢任能的緣故]。

戰威

凡兵,有以道勝,有以威勝,有以力勝。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審法制,明賞罰,便器用,使民有必戰之心,此威勝也。破軍殺將,乘闉發機,潰眾奪地,成功乃返,此力勝也。王侯如此,[所]以三勝者畢矣。

夫將(卒)[之]所以戰者,民也;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斗,氣奪則走。刑(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奪敵者五:一曰廟勝之論,二曰受命之論,三曰逾垠之論,四曰深溝高壘之論,五曰舉陳加刑之論。此五者,先料敵而後動,是以擊虛奪之也。

善用兵者,能奪人而不奪於人。奪者,心之機也。令者,一眾心也。眾不審則數變,數變則令雖出眾不信矣。故令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故上無疑令,則眾不二聽;動無疑事,則眾不二志。

[古率民者,]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者也。故國必有禮[信]親愛之義,則可以飢易飽;國必有孝慈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禮信而後爵祿,先廉恥而後刑罰,先親愛而後律其身。故戰者必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如心之使四(支)[肢]也。志不勵,則士不死節;士不死節,則眾不戰。勵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喪之(親)[禮],民之所營,不可不顯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榮)[營]而顯之,田祿之實,飲食之(親)[糧],鄉里相勸,死(生)[喪]相救,兵役相從,此民之所勵也。使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牆,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旋踵,此本戰之道也。

地所以養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戰所以守城也。故務耕者民不飢,務守者地不危,務戰者城不圍。三者,先王之本務[也]。本務[者],兵最急(本者)。故先王專於兵,有五焉:委積不多則士不行,賞祿不厚則民不勸,武士不選則眾不強,備用不便則力不壯,刑賞不中則眾不畏。務此五者,靜能守其所(固)[有],動能成其所欲。夫以居攻出,則居欲重,陣欲堅,發欲畢,(闕)[斗]欲齊。

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所)[是]謂上滿下漏,患無所救。故曰:舉賢任能,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不卜筮而事吉;貴功養勞,不禱祠而得福。又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聖人所貴,人事而已。

夫勤勞之師,將(不)[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老不弊。


戰爭有用道勝的,有用威勝的,有用力勝的。講求軍事準備,判明敵人虛實,設法促使敵人士氣沮喪而內部分化,雖然軍隊的組織形式完整但卻不能用來作戰,這就是以道勝。審定法制,嚴明賞罰,改善武器裝備,使人人都有必戰的決心,這就是以威勝。擊破敵軍,斬殺敵將,使用各種攻城器械強攻敵人城邑,粉碎敵人防禦,佔領敵國土地,功成之後,班師回國,這就是以力勝。戰爭決策者明白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種勝利方式的具體運用了。

將沖所賴以作戰的是軍隊,軍隊所賴以作戰的是士氣。士氣旺盛就勇於戰鬥,士氣沮喪就會潰敗。在軍隊還未行動,雙方還未接觸時就能夠壓倒敵人的條件有五個方面,一是朝廷的決策英明,二是將沖的選拔得人,三是進入敵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國防務的堅強充實,五是列陣決戰的指揮正確。這五個方面都要先分析敵情,而後行動,用以實擊虛的辦法去壓倒敵人。善於用兵的人,能壓倒敵人。而不為敵人所壓倒。壓倒敵人,在於將帥的機智。號令是用來統一軍隊行動的,對軍隊情況不了解,號令就會經常變更,經常變更的號令,縱然下達了,大家也都不會相信。因此,下達號令的原則是,有小的缺點不必變更,有點不明確也不須重申。所以,上級沒有可疑的命令,大眾也就不會無所適從;行動沒有猶豫不定的事情,大眾就不會三心二意。從來就沒有不取得大眾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們自願效力的,也沒有不取得大眾自願效力,而能使他們拚命作戰的。

一個國家必須有崇禮守信相親相愛的風氣,民眾才能忍飢耐餓克服困難。國家必須有孝順慈愛廉潔知恥的習俗,民眾才能不惜犧牲去捍衛國家。古代君王治理民眾,必須先以禮信感化他們,然後用爵祿鼓勵他們;先以廉恥教育他們;然後用刑罰督促他們;先用仁愛撫慰他們,然後用法律約束他們。

將帥指揮作戰,必須用自己的表率行為來激勵部隊,這樣才能象頭腦指揮四肢一樣的靈活自如。戰鬥意志不加激勵,士兵就不會為國家效死,士兵不為國家效死,部隊就沒有作戰能力。激勵士氣的方法,就是使民眾都過富裕的生活。官職的等級,死喪的撫恤,是民眾所追求的,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必須根據民眾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據民眾的功績給予表彰獎勵,使他們在田地體祿方面得到實惠,起居飲食方面得到照顧,鄰里互相鼓勵,死生互相幫助,戰時攜手應徵入伍,這就是激勵民眾的辦法。使同什同伍的人,象親戚那樣互相關心,上下級關係象朋友那樣親密無間,軍隊駐止下來就象銅牆鐵壁一樣的堅固,行動起來就象急風暴雨一樣的迅猛,戰車一往直前,士兵絕不後退,這就是戰勝敵人的根本原則。

土地是用來養活民眾的,城塞是用來保衛土地的,戰鬥是用來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農業生產的,民眾就不會受饑荒,注重邊疆守備的,領土就不會被侵犯,注重機動作戰的,城市就不會被圍困。這且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國的根本問題,而其中軍事問題又最為緊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別注意軍事方面的五個問題:糧食儲備不充分,軍隊就難以行動;獎賞待遇不優厚,民眾就得不到鼓勵;武士不經嚴格挑選,部隊就不會堅強;武器裝備不充實,戰鬥力就不會強大;賞罰不公正,民眾就不會畏服。能夠注意到這五個方面的問題,防守時就能守必固,行動時就能戰必勝。

要由防禦轉入進攻,防禦就要穩定,陣地就要堅固,發起進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戰鬥行動要協調一致。

實行王道的國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實行霸道的國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沒落的國家,只圖增加中上層貴族們的財富;瀕於滅亡的國家,只圖增加君王自己的庫存財物。所以說,只滿足上層而忽略下層,其禍患是無法挽救的。

常言說,選用賢能,不須選擇吉日良辰,也會順利。法令明確,不必占卜吉凶,結果也會圓滿。尊重功勞,不必祈禱也會得福。又說,天時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聖人所重視的,只在人的作為罷了。

勤勞的軍隊,將帥與士卒同甘苦,不先顧自己。天熱不張傘,寒冷不加衣,路險必然下馬步行,部隊的井挖好了自己才飲水,部隊的飯煮熟了自已才進餐,部隊的營壘築成了自己才休息,將帥必須與士兵同勞佚,共甘苦。這樣,部隊雖然長期作戰,也能保持旺盛的士氣而不致衰竭疲弊。

《尉繚子》原文及譯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