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的修行:身心安泰與神氣交融

道家的修行:身心安泰與神氣交融

道家是一個濟世與自我修養並重的宗教,從大道本源化生萬物的法則出發得出「道」與「德」的規律。

在此規律的基礎上運用陰陽五行等一系列法則趨吉避凶,達成個人生命和社會的安泰和諧以至於永生。

身心的健全(資料圖)

道家追求的首先是現世的快樂和完善,所以講求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健康、健全,以達長壽;道家肯定合理的人倫慾望,包括求財、婚姻與子嗣等有利於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各個方面。

同時,不同於單純追求精神解脫的思想和宗教,道家的個人修行講求實修,以身體的精氣神為基礎,不追求對身體和精神進行過度的折磨和損毀。

由於歷史的原因和外來文化的雜糅,當下道家的思想和修行有過度追求苦修苦行和精神化的傾向,在此僅以個人對於道教的認知進行辨析,還望各位大家斧正。

1

大道本源與身心安泰

正如上文所說,萬物由大道本源所化,大道的混沌之氣經過氣、質、形三階段的變化形成了多樣而豐富的世界——陽施陰受,萬物化現。

在這個多樣豐富的世界裡,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所代表的天地無一不在庇佑萬物,讓萬物能夠按照天地四時的規律生長、生活和修行。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大道化現世界是為了讓其中的生靈很好地生活和修行,包括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協調和完善。

大道追求身與心的協調和完善(資料圖)

所以,華夏思想傳統和以華夏思想為源頭的儒道兩家思想,都是不追求損毀身體、壓制合理慾望的苦修和苦行的。

道教作為繼承了道家思想而形成的「神道設教」的修行團體,在宋朝以及宋朝以前主要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信仰與宗教進行傳承,包含了大量治國與治身兩方面的內容,是非常現實而積極的陽性宗教。

而宋朝之後,由於後人對全真教教理教義的理解和傳承的偏差,導致後世偏執於損毀身體的苦修和單純的精神修行,而這些其實並不符合道家的思想和全真教真正的修行法門和思想。

在重陽祖師著名的《重陽立教十五論》里第一條即為:

「第一住庵: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身有依倚,心漸得安(資料圖)

在這個住庵法里,重陽祖師先強調了身體有所依倚,才能身心安泰的道理;同時又強調了動靜結合的原則,不能過度勞損,也不能一動不動。

所以,以重陽祖師為首的全真教從根本上來說也是從保全愛惜身體開始修行的,無論是重陽祖師還是道家其他流派的祖師其實都明白物質基礎是修行的重要一部分。

物質基礎在修行之始能讓身心安泰,從而保證進一步的修行。

所以無論是只偏重精神而忽視身體,還是只注重精神的追求而徹底忽視物質和現實社會的苦修,都是不符合道家身心安泰的修行宗旨的。

很多人在當下的修行中過度強調了無欲無求的一面,從而身不能有所寄託,基本的生活都成了問題,這樣又如何進行道家身體與精神融為一體的真修呢?

2

神氣交融之道家修行

對道家修行的認知偏差,追求極端的苦行苦修,一味否定現世而追求精神的解脫,這種現象有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對道家丹道修行的誤解。

道家丹道的歷史有一個從外丹到內丹轉化的過程,但是由於後期丹書眾多,名相複雜而不易理解,造成了許多人認為丹道的轉變是從追求肉體物質解脫轉化為單純精神的解脫,

從而完全背離了華夏文明傳統與道家修行的真意;甚至毀棄、傷害身體,刻意放棄財富,以追求極端的精神凈化。

據傳清雍正皇帝即服食丹藥而死(資料圖)

首先,道家的外丹修行並不僅僅是物質的補給,外丹能不能成功,需要看德能不能達到一定的程度。

老祖天師大丹成就之後,遲遲不肯服用成仙,就是因為還沒有積功累行到一定的程度,歷代帝王服食丹藥極少有成功的例子,也是因為不能德配天地的緣故。

而內丹修行的根本和核心在於「氣」的積累;內在心性的煉化和外在的丹藥服食、存思服氣、打坐等等各門法都是為了氣的積累,內丹與外丹其實是一致的,

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達到氣的盈滿,從而能以氣化神,神返虛無,達到長生的境界。

儘管氣分先天後天,但無論先天還是後天之氣都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不是精神上的空想。

道教修行的本質是煉化身體,從而提升身體和精神的面貌,達到氣化與大道合一的效果。

道家的「精氣神」都是建立在身體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精神凈化的空談之上,所以道家講求實修,講求第一步要保和身體,再去追求進一步的修行。

抓住「氣」的本質,之所以要修鍊心性,是因為如果過度地追逐聲色犬馬的生活,追求物慾,則會心神不定,消耗內在身體的精氣,從而導致氣的不飽和和潰散,進入死地。

修行(資料圖)

同時,道教講求借假修真。

作為修鍊的核心和基礎的氣需要身體的健康健全為保障,氣來自於身心的安泰,也來自於外界物質的攝取(飲食、藥石、存思服氣等),

這樣才能讓氣逐步積累以達到進一步的突破,所以一開始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以保障修行者的身心安泰。

道家的修行講求財侶法地,也是這個原因,有財侶法地為條件才能氣滿化神,神氣交融。

極端追求精神的苦修則背離了道家身心安泰的原則。不能得到外在物質的支持,就完不成借假修真的第一步,過度追求貧窮和勞苦就會勞心傷神,又何談修行呢?

而殘害自己的身體更是會損傷人的精氣,給修行造成困擾和障礙,我們要棄絕這種行為。

道家的修行是實修,是對以身體為核心的物質實有的精氣神的煉化,所以保障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夠提供身體所需的物質基礎,保障身心安泰。

同時,道家的修行也不能脫離社會實際,脫離積累功德的過程。

現在很多人提倡通過刻意追求貧窮辛苦,讓身體不能得到正常的補給和休息,故意使修行者陷入貧困和勞累之中,這與道家修行宗旨是徹底違背的。

沒有外在物質的補給,就沒有身體的健全和安泰,乃至損毀身體;精氣根本得不到積累,修行的基礎也就會失去。

同時,真正的心性或精神的提升和煉化,不是靠空談道德或遏制正常的慾望就能做到的;

相反,精氣神盈滿之後,便不再有更多的欲求,很多物質上的慾望會被自然而然地摒棄。

所以,現在某些人大談道德,大談精神提升,想讓人一開始就放棄物質,放棄工作和金錢,無限度地勞累自己的身心,去奉獻自己,這些都背棄了真正的修行而走上了邪道。

頤和園萬壽山(資料圖)

修行靠的是對自我的煉化,由身到心的改變,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實修真修的過程的。

正如司馬承禎祖師所說,這些一開始都是基礎,好比過河的船,過了河船自然可以丟棄,但是決不能還沒過河就開始拆船,

所以修道之人可以追求修道所必須的物質條件,而且在修道之始必須擁有一定的物質保障和一定程度的社會生活。

修行之道,在於中道,中道建立在客觀的物質基礎之上,而不在於任何的極端,也不在於大談道德。

即便是高尚的道德,失去身體的煉化同樣會讓修行進入死地。共勉之,也望斧正。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經典的註解與生命力:由翻譯《道德經》所思
中天寶月耀輝明:伍虎勇道長與頤叔共話道教月府神明與道俗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