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赴美留學,為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

「赴美留學,為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見證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雖然已經退休,坐在家中陽台的小茶几邊修改論文、閱讀最新學術文獻,已成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原子能院)研究員李祝霞的日常,這也是她多年留學做研究養成的良好習慣。

1978年6月,在恢復研究生考試和招生後,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同志拍板振興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第三步棋:向發達國家大規模派遣留學生。

當時的中國,高級專業人才出現斷層,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匱乏,改革發展急需的人才更是青黃不接。加速人才培養,學習吸取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經驗以及其他有益的文化以適應國家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奏。

1978年8月,參加完在廬山召開的中國物理學會年會,李祝霞一回到單位,領導就通知國家要選拔留學生,讓她趕緊準備英語考試。

由於時間非常緊張,李祝霞甚至沒來得及複習,9月15日直接去設在北師大的考點,參加出國留學生公開選拔外語考試。

當天,這場考試在全國幾個重要城市同步舉行,14717名報名者,實際參試者12083人。

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達到錄取線的有3327人,根據「優中選優」原則,組織方從考試達標者中選拔50人,加上北京大學兩名破格提拔的副教授,52人先在北京語言學院接受培訓,1978年12月26日被派往美國。

作為52名「幸運兒」之一,李祝霞先從北京飛到巴黎,晚上又從巴黎飛紐約,最後從紐約飛到華盛頓。這趟旅程辛苦、漫長,李祝霞曾難受得吃不下飯,但在飛機上還是很興奮。

這是她第一次踏出國門。1964年從浙江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畢業後,李祝霞被分配到了原子能所(原子能院前身)四室(理論室)。勞動鍛煉一年多後回到單位,又遇上文革。李祝霞說,因為特殊年代,自己畢業後並沒能幹多少具體研究工作,但還是抽時間自學,包括外語和基礎知識,去美國前,她已讀過在美留學時的導師布朗教授的文章了。

在美國,李祝霞主要是在研究所工作、學習,接觸的都是一些學者,並得到系裡華人教授如聶華桐先生、郭子斯先生等幫助,適應得比較快。

「留美為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門。」李祝霞說,由於改革開放前與國外的交流非常少,在出國前自己對核物理理論前沿方向了解較少。通過留學,她有機會進入原子核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聽理論物理領域的大家報告,並比較系統地學習了有關處理原子核系統的多體理論和核結構知識,為之後的科研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比不上美國,譬如做研究課題需要使用的大型計算機,李祝霞在國內根本沒用過。因為有機會利用大型計算機進行理論計算,李祝霞惜時如金,乾脆成天在機房呆著。「我們心裡就一個目的:儘可能多地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留美兩年後,李祝霞可以繼續留美讀博,也可以選擇按時回國。「我覺得國家培養了我這麼長時間,應該回國為她做點什麼了。另一方面,我已經離開愛人和孩子這麼長時間,非常想念他們。」她選擇了後者。

幸運的是,幾年後,在布朗教授推薦下,李祝霞又得到德國洪堡基金支持,有機會到法蘭克福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進行重離子碰撞的微觀輸運理論研究。當時國內鮮有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李祝霞的研究直接帶動了我國重離子碰撞微觀輸運理論發展。

李祝霞還成為中外交流的橋樑,經她推薦,兩名學生得到洪堡基金支持繼續深造,多名研究生到國外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留美兩年,李祝霞還從導師那兒學到了如何帶學生。

「他先定好課題,和學生一起討論工作,不懂的地方就自己看書、自學或者請教。」李祝霞說,通過做課題的方式,自己有機會深入到領域前沿,成長得也很快,留學期間還發表了兩篇論文。

回國後帶研究生,李祝霞往往會考慮給他們出什麼課題,經常和他們討論課題應該怎麼做,但並不是每一步都教,「我希望他們能通過做課題提高能力,這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如今李祝霞的不少學生已經成為各自單位的教學和研究骨幹,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過去40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

身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向美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憶及當年,李祝霞為自己參與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感到自豪,也慶幸自己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首次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清除大腦衰老細胞可緩解認知衰退
剛剛,我國商業型太空擺渡車首飛成功!與火箭搭檔實現運力翻番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