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從腸息肉到腸癌 病變的路有多遠?

從腸息肉到腸癌 病變的路有多遠?

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變。大腸是息肉的高發部位,由於很少引起不適癥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及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被發現。

因大腸息肉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癥狀也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檢查。

對於腸鏡報告中的息肉,我們既不能置之不理,也沒必要過分驚慌。

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從腸息肉到腸癌 病變的路有多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

2、年齡:腸息肉的發病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低纖維高熱量飲食與大腸癌有關;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5、遺傳: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哪些人是腸息肉的高發人群?

從腸息肉到腸癌 病變的路有多遠?

1、家族成員中有腸癌或既往有腸息肉者;

2、既往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3、長期進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飲食以及油炸食品者;

4、年齡大於50歲;

5、久坐,不愛運動者。

息肉會發生癌變嗎?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前提,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一般將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的類型有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腺瘤性息肉分為三種類型,即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

息肉發展成癌要多久?

腺瘤性息肉是大腸癌的「前身」,目前已明確80%-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腺瘤性息肉演化過來的,而從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息肉癌變,這個過程一般可能需要5-10年(但個體有差異)。腺瘤性息肉癌變與息肉大小、形態、病理類型有關,有些特殊類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癌變風險高,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將大腸癌拒之千里!

從腸息肉到腸癌 病變的路有多遠?

2017年美國癌症報告,近20年美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下降了接近40%,從2004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下降約3%,到目前為止,美國大腸癌的死亡率下降了51%,報告認為,大腸癌發病率的顯著下降得益於美國對50歲以上人群使用結腸鏡進行篩查並切除癌前病變,結腸鏡檢查率從2000年的21%提高到2015年的60%,這一結論的反面佐證是同期未普及結腸鏡篩查的年輕人群,大腸癌的發病率則以約2%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對具有大腸癌危險因素的人群(如既往有大腸息肉史(腺瘤),直系親屬得過大腸癌或癌前息肉(腺瘤),各種家族性遺傳性大腸癌病史,炎症性腸病,反覆大便隱血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結腸鏡篩查,在結腸鏡檢查的過程中不僅能發現病變並對病變活檢進行病理學診斷,同時亦可在鏡下切除病變進行治療,在癌前病變演變的過程中及時切除及治療,便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消除後患。術後根據病變的病理類型決定隨訪複查的期限或是否進一步治療,對病變的持續隨訪能防患於未然。

對於一般人群,50歲可考慮進行大腸癌的篩查,可行結腸鏡檢查,如無異常,5-10年後複查。

因此,重視結腸鏡檢查及篩查,及早發現並治療癌前病變,就能將大腸癌拒之千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癌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遠離結直腸癌 你需要這4個篩查「武器」
哪些人容易得腸癌?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TAG:腸癌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