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同治二年(1863年)春天,李鴻章率淮軍與戈登的常勝軍齊頭並進,相繼攻下了常熟、太倉、崑山等人,江南大有被李鴻章橫掃之勢。

挾此威勢,1863年11月下旬,李鴻章兵臨蘇州城下。

蘇州乃江南重鎮,屬清時是江蘇省城,太平軍將其納入囊中後,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省會,忠王李秀成在此精心經營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講,蘇州如同太平天國小天京,李鴻章能否順利拿下此城,不僅關係他當下的功勛,更深刻影響他日後的仕途前程。

當時,鎮守蘇州城的太平軍主將乃慕王譚紹光,此人是忠王李秀成的嫡系,亦是一員誓死猛將。在主將譚紹光之下,蘇州城中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這四王,另外就是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范啟發這四大天將。

五王四天將領率二十萬兵馬共守一城,李鴻章雖志在必得,但在太平軍的頑強抵抗下,淮軍還是陷入了困境,屢次攻城,屢次鎩羽而歸。

嚴格意義上,李鴻章率淮軍征戰打的是精兵戰術,他手下的淮軍統共不過幾萬人,如果在蘇州城下與太平軍陷入拉鋸血戰,即便有城破之日,淮軍勢必也會付出慘重代價。

攻一城而巨損,這顯然不符合李鴻章的長期發展。

因此,善耍手段的李鴻章決定智取。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當時,這是有可能的,縱橫有道的話也是可行的。

原因有二。

一來,蘇州城五王四天將,王太多,有間隙。在李鴻章看來,蘇州城中有這麼多的王,此城必不牢靠。事實的確如李鴻章所料的那樣,主將譚紹光之外,四王四天將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馬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一山尚難容二虎,何況這麼多王,所以這四王四天將與主將有不和、有矛盾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加之情急勢危,人心異動,這蘇州城中的間隙就更大了。

尤其是居四王四天將之首的郜永寬,據城中的細作回報李鴻章,蘇州被圍,此人有獻城降清另賺前程的隱隱之心。

二來,淮軍中有人有路子,鑽這間隙不難。淮軍攻城主將之一程學啟乃降將,他手下的副將鄭國魁與郜永寬等人原本就是老熟人。有這老熟人的關係墊底,跟城中有降意的四王四天將掛上鉤自然也就不難了。

打定這個主意後,李鴻章率先向蘇州城中的大魚拋出了一切好商量的誘餌,郜永寬得信後反應很積極,11月28日,他便派康王汪安鈞秘密潛入了淮軍大營,與程學啟、戈登見面,商議投降事宜。

經過這一輪的秘密磋商,幾天後,郜永寬在蘇州城外陽澄湖親自與程學啟、戈登見面,商議具體降約。起初,李鴻章一方的要價很高,他們要求郜永寬必須斬殺正在城中的李秀成,其次才是取譚紹光首級以及獻城投降。

郜永寬沒有答應斬殺李秀成這一條。可能是因為李秀成在軍中的威望太高,殺他有動搖軍心之險;也可能是殺李秀成的難度太大,妄動有事敗之危。

不管怎麼說,在這一點上,以郜永寬為首的四王四天將還算理智。李秀成這人的確夠警覺、夠機敏,就在郜永寬異心剛露頭的時候,他就嗅到了蘇州城中的危險味道,之後便連夜抄小路撤離了蘇州。

這同樣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明智之舉。

經過討價還價,敵對雙方最終達成降約。雙方約定,郜永寬先取譚紹光首級再獻城降清,而程學啟、戈登承諾保證郜永寬及其部下性命,並給副將以上官職,郜永寬本人則賞賜二品武官,由戈登作保。

如此達成城下降約,也是晚清歷史中的一道奇景,因為這其中有個特別之處,四王四天將不信淮軍,只信洋人戈登。在郜永寬等人看來,李鴻章老奸巨猾,不可信,洋人戈登有信譽,清廷一向怕洋人,因此他們斷定李鴻章沒有毀洋人信譽的膽魄。

這實在是一葉遮了秋。

郜永寬等人忽略了致命的一點,又或者說他們根本就沒看透過天朝的廟堂。在李鴻章為代表的朝堂人物那裡,勢總是大於理,大於信的,因此,抉擇時從來都是「只講勢,不講理,更不講信。」

從這個角度講,郜永寬等四王四天將即將面臨的陷阱其實很典型,遇到該何去何從的時候,很多人想的是自己的道理,指望的是別人的信譽,殊不知,這些有時候根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勢。

只要身處對己不利的勢中,只要不及時去掉這個不利的勢,即便自己再有理,別人再有信譽,你所想的最終也只能是妄想。

就說郜永寬這四王四天將吧,他們對己不利的勢是什麼?他們的名頭、心態以及他們身後的那十幾萬人馬。若真是聰明人,在談降約時,他們就應該主動砍掉自己的「手腳」,表面上這是自絕後路,實際上是唯一有風險的活路。

總之,他們講了可講的道理,靠了可靠的信譽,最終卻忘了最關鍵的「去勢」。

說得再直白點,在這種局面下,即便你真心為羊,但看著像狼,對手一定有殺心,非得把自己變成待宰的羊,方有可能獲得一線生機。

再說戈登,從一開始這洋人就是李鴻章利用的一件信譽工具,如果你認為李鴻章害怕由此帶來的麻煩,那說明你又忽略了一個很隱晦的現實——在天朝,抹殺一個人所謂的信譽那就太容易了,根本不需要多高的權謀,雕蟲小技即可。

降卻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去勢」智慧,加之又太相信信譽的力量,郜永寬八人的悲劇說到底就在此。

但又不得不承認,人的理智很多時候都是在身後的,身前往往都會認為自己能僥倖而成。

郜永寬八人即是這樣。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降約談定後,12月4日,郜永寬八人兌現了承諾,他們乘在慕王府議事的機會幹掉了譚紹光,並割下了譚的首級。

第二日,郜永寬將譚紹光首級送達程學啟處,並大開城門迎淮軍入城。

由此,李鴻章兵不血刃拿下蘇州城。

然而,緊接著兵不血刃而來的卻是一場血腥的屠殺。

據記載,正當這八降將來到李鴻章營中,滿心歡喜地準備接受紅頂子的時候,埋伏在帳中的刀斧手隨即殺出,片刻功夫,八降將人頭落地。

與此同時,蘇州城內亦大開殺戒,凡南京以上口音者不分良莠,盡殺!

在小民看來,這是背信棄義的屠殺,但在李鴻章看來,這是在「去勢」。

洋人戈登哪裡懂得這其中的玄機,聽聞李鴻章殺降後,因自持有理,他是提著洋槍四處找尋李鴻章,揚言要殺了這個背信棄義的「混蛋」。

但李鴻章怎麼可能讓他找到,事先早就做好了迴避安排。

但仗著所謂的道理和正義,洋人戈登沒有善罷甘休,久尋不得後,他憤怒地給李鴻章下了一個最後通牒。在通牒中,洋人戈登要求李鴻章立即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並將所攻佔的城池再交還給太平軍。

如此率常勝軍返回崑山後,這傢伙還在使勁,他又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寫了一封信,要求英國政府出面干預,以迫使李鴻章下台。

在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和外國僑民也紛紛站在了他這一邊,他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在這份決議中,不懂天朝的洋人們指責李鴻章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他們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從此不會再幫助清廷,並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兵洋將。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形勢的發展似乎對李鴻章很不利。

果真如此嗎?

李鴻章的答案是,此事,只要深懂天朝玄機地狡辯一番即可。一切看上去很壞,其實很美。

因此,李鴻章在同治二年十一月初三日,給朝廷上了份《駢誅八降酋片》,在這份狡辯藝術很高超的奏摺中,李鴻章一談八降酋,二談洋人戈登。

談誅殺八降酋,李鴻章是只講勢,不講理。上來,他就告訴朝廷,八降酋實有二十萬人馬,這八人歃血為盟,誓同生死,獻城後佔據蘇州四門,於街巷各口堆石置卡,呈現出來的幾乎就是樹敵之勢。

這還不算,這八人還招進蘇州城外的賊黨,堅持要求准立二十營,並要求總兵副將官職,而且還要指明何省何任。

這哪裡是降,分明是挾眾要挾。

如此造勢後,李鴻章更進一步,還是只講勢。他提醒朝廷,古往今來,養虎為患的事多不勝舉,這八人本就是罪不可赦之人,與其讓此等罪酋擁眾盤踞,不如立端當機,誅殺以絕後患。

這一路把險勢講下來,什麼才是硬道理?

唯有一個殺字。

李鴻章執意要殺蘇州八降王,背後隱藏何種玄機?背信棄義只是表面

如此將殺降一事狡辯完,李鴻章緊跟著就把矛頭對準了洋人戈登。對八降酋,李鴻章是只講勢,不講理。對戈登,李鴻章不玩這個了,那他又是如何狡辯的呢?

混淆黑白,可勁地朝洋人戈登身上潑髒水。

李鴻章告訴朝廷,洋人戈登之所以反對殺降,哪裡是因為什麼正義、榮譽,一切只因為先將常勝軍調回了崑山,未讓其攻入蘇州,戈登此舉就是心懷不滿,在故意找茬,鬧事。

完了,李鴻章順勢開始朝戈登的人品上潑髒水,他告訴朝廷,洋人性情反覆,貪得無厭,稍有功勞便蠻橫索要重賞,一不滿意就挑起事端,製造紛爭。

言下之意,這種人所謂的正義、信譽根本不值一提。

換是其他的國度,這樣的狡辯未必能過關,但在天朝,這樣的狡辯必能贏得朝堂共鳴。

還是那句話,勢大於理。

瞧瞧當時朝堂上的反應就知道了。

經李鴻章這一番狡辯後,清廷很認可,原話是「李鴻章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

就連一向以理學聖人自詡的曾國藩也對李鴻章豎起了大拇指,他說「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八人最快人意,殊為眼明手辣。」

到這裡,該說說聊這段殘酷歷史的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了?

在咱們這裡,勢大於理是一種殘酷,一種很多時候容易忽略掉的殘酷。

明白這種殘酷對咱們有好處——

人生面臨抉擇時,懂得這個,你才能懂得勢弱的必要,心狠手辣的必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句本 的精彩文章:

徐樹錚風雲六件事,四件盡顯雄才,一件預示下場,剩一件可贊可嘆

TAG:黑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