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旬老人上陣殺敵!打了勝仗,卻被迫簽訂議和協議,李鴻章卻說:這是最好選擇!

七旬老人上陣殺敵!打了勝仗,卻被迫簽訂議和協議,李鴻章卻說:這是最好選擇!



商務合作QQ:3304279071、3517046736、6240132


2017年由成龍擔任藝術總監,高峰執導,劉佩琦、曹雲金、羅昱焜等主演的戰爭動作

電影《龍之戰》在全國震撼公映,不知道大家去看了沒有?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電影的片名會覺很動漫,其實電影講述的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一場戰爭,

鎮南關大捷。


1885年3月,中法戰爭中,老將馮子材率領廣西子弟兵「萃軍」,頑強抗擊法軍,終於取得鎮南關戰役的勝利。

而這場戰爭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抗擊列強的第一次戰役勝利!



在劇中馮子材那句

「雖勝算不大,但求決死」,讓人聽了血脈賁張有木有?

不說別的,劉佩琦老師的演技真是沒得說,他用自己精湛的演技,給我們刻畫了一位經典的護國英雄的形象!


那時年紀小,想著清政府繼續任用馮子材,起用忠良,和法國干到底,說不定整個國運都能扭轉。



可惜,李鴻章等「賣國賊」匆匆和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天津條約》,

造成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的奇葩戰果。


那麼,鎮南關大捷之後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乘勝議和是賣國的投降主義,還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看懂《龍之戰》。


中法戰爭發生在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順化,強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

意圖使越南脫離中國的藩屬地位,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引得中國朝野大嘩。


同年12月中旬,以法軍進攻駐越南清軍為標誌,

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為了能夠恐嚇大清,法軍水路並進,意圖威脅中國邊境安全!



其實法國早就想佔領中國沿海土地,因此福州成了法艦的主要攻擊目標,

1884年8月23日,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突襲福建水師艦隊。


戰鬥僅持續了半小時(一說7分鐘),福建艦隊完全覆滅,船廠、炮台也被轟毀,連渣都不剩。而作為戰爭的指揮者的張佩綸狼狽而逃!


客觀地講,福建艦隊的覆滅不能都怪張佩綸。

要怪只能怪中法兩國的軍事實力懸殊,尤其是在海戰上。



張佩綸經歷的那一役,中法雙方的實力對比是這樣的:


法艦9艘,共1.45萬噸,大炮77門;中國大小兵船11隻,其中9隻是木殼船,共6500噸,大炮45門。


戰鬥的結果是:

中國兵船沉沒7艘,官兵1400人死傷70%;法國僅損失魚雷艇1艘,死傷20人。


不僅這一戰潰敗,事實上,自1883年12月法軍進攻北圻(越南北部)以來,清軍就節節敗退。


至1885年2月13日,法軍輕取戰略要地諒山,

廣西門戶洞開。史載,法國馬隊深入鎮南關內十餘里,未遇任何抵抗。


關鍵時刻,兩廣總督張之洞啟用老將馮子材。馮子材久任廣西提督,政績卓著,深得民心,作戰經驗豐富,因此被推為前敵主帥。

他上任後,團結前線將士,大力整頓潰散的清軍,加緊修築工事。



1885年3月,法軍統帥尼格里率2000餘人分三路向鎮南關關前隘發起進攻。馮子材率軍浴血奮戰,

並帶領自己兩個兒子身先士卒衝出戰壕撲向敵人,使得法軍全線崩潰一退百里。


中國軍隊乘勝追擊,連克文淵、諒山等地,共殲敵近千人,重傷法軍司令尼格里。

鎮南關大捷後,形式似乎一片大好,法國茹費理內閣因此而倒台。


然而清廷官員此時卻分成兩派,

一派以兩廣總督張之洞為首主戰趁勝再戰,他曾20多次電奏,反對撤兵、議和。


他曾在4月7日向總理衙門去電:「馮軍刻必進攻北寧,大勝後方可言和。

」另外一派則以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為首竭力議和,最終在慈禧的定奪下,清朝政府選擇了主動商談議和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



為什麼明明在取得勝利之後,清朝政府卻選擇了議和,而不是乘勝追擊?擴大的戰果!

其實主要原因有一下兩點!



1.保越南,還是保台灣成為清朝政府必須面對的選擇!


其實早在鎮南關大捷前5個月,法軍就宣布封鎖台灣海峽,企圖使台灣得不到支援而不攻自破。


由於法國海軍在台灣海峽佔據絕對優勢,鎮守台灣的劉銘傳倍感壓力,餉械日益緊張,

連連向清廷告急,說再沒毛瑟槍子、銀餉接濟,只能「束手待斃」。


在馮子材諒山大捷後第二天,孤拔艦隊攻陷了澎湖,加劇台灣的危急局面。


保越南還是保台灣,成了擺在清廷前面的一道選擇題。


答案也很明顯,越南在清政府棋局上的地位不可與台灣同日而語。



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在中法短兵相接之前,越南阮氏政權已和法國人簽署協議,承認法國才是他們的宗主國。


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讓清政府相當不爽,但礙于越南對中國領地的屏障作用,清軍才選擇了抵抗。


這種觀點,現在看來更合時宜。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無力像傳統泱泱大國一樣維持所謂的華夷秩序,

只能放棄一些藩服之地的宗主權,而儘力保住現代國家觀念下的領土完整。



更何況,失去越南屏障,還有滇桂崇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而一旦失去台灣,法國艦隊直驅北上,

這恐怕要勾起清廷關於前兩次鴉片戰爭西方炮艦直逼大沽口的不好回憶了。


因此,李鴻章主張,借鎮南關—諒山大捷,跟法國締結合約,法人必「不再妄求」。連主戰派曾紀澤在鎮南關大捷後也趕緊請清政府議和,

說此時議和「中國極體面,雖稍讓亦和算」。


繼續打下去很可能打不贏,且出師無名,此時「趁勝即收」的確應該是最佳選擇,能保全更多權益,至少能保住台灣!




2.清朝決策者深知當時自己的實力有限!


李鴻章等清廷決策者深知當時的形勢和清廷的實力,「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的確,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

當時中法戰爭雖然取得鎮南關大捷,但只是局部勝利,很難從根本上扭轉在越南的不利局面。


鎮南關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被法軍佔領,法軍主力猶存,數量上超過清軍且在不斷增援之中,法國議會已連續通過共兩億法郎的增兵議案。


而清軍自身傷亡慘重,

「軍民多怨」,劉永福所率的黑旗軍只剩五百多人,且由於清政府財政的捉襟見肘,導致軍事後勤無法保證。


於是1884年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李福協定》,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同意中越邊界開放通商等條件。


這樣的結果對習慣於割地賠款的清廷而言,這一次已經是勝利了——好歹不用割地,無須賠款。




清廷在鎮南關大捷後,馬上看清形勢,及時談判,終止了一場沒有把握的戰爭。

可以說是很好地運用了外交手段,保存了實力,在當時情況下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

這件事最終給我們的警示是——弱國無外交。實力不如人,想建立平等外交關係,難於登天


文章綜合自:最愛歷史、淮陽奧斯卡國際影城、澎湃新聞、影視閑畫、彰考局等


米爾軍事網| 誠邀編輯(兼職)


如果您熟悉軍事類平台的文章調性,有才華、有調性,有內涵而不失風趣,懂軍事、懂時事、懂媒體,我們可以為您提供一個最優平台,我們歡迎具有寫作經驗的人士加入(地域不限)。聯繫請帶上作品(無作品勿擾)添加微信號:hutui996,添加時請註明:應聘編輯(米爾軍事網)



推薦閱讀:


縣長一天接待9撥領導,女副縣長陪泡8次溫泉...


部隊戰神被開除軍籍、回家發現父親被打住院,一怒之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開講了 的精彩文章:

無恥叛徒!當年叛逃祖國,晚年凄涼還想回國養老!
他是張學良唯一活著的兒子,反對文章飾演張學良,理由只有5個字

TAG:歷史開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