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發的文章在幾區,值幾個錢?

你發的文章在幾區,值幾個錢?

pixabay.com

撰文 | 邸利會

責編 | 程 莉

判斷一個科學家的水平難么?也不難,只要像小學生一樣會數數就行。

如今,在中國大多數高校的評價體系中,論文本身的科學價值似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發表在了哪個檔次的雜誌。比如《自然》、《科學》通常被供奉在一檔中,在上面發文不僅有豐厚的金錢回報,連申基金、評職稱都會容易很多,還順帶為「東家」爭光添彩,為機構排名做了貢獻。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肯買這個賬。今年的中科院期刊分區發布後,計算機科學家A教授就開始在朋友圈 「吐槽」:

「ACM Transactions包括JACM全滅 …… 別的不知道,如果計算機類學科按這個導向,那就是往溝里去了...... 見到國際同行不好意思打招呼得繞著走的那種。」


影響因子迷思

中科院期刊分區中部分工程類的刊物列表。

中科院期刊分區,簡單說,就是按照影響因子高低,把期刊分成四個檔次(也稱區)。這種只是給圖書館員買期刊提供參考的指標,長期以來卻被誤用於論文評價,甚至是作者個人科研成績的評判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今,文章發在一區就像是中了頭彩,如果有幸命中《自然》、《科學》,更會引來無數人朋友圈撒花點贊,祝賀之熱烈讓人想起「范進中舉」。

A教授的控訴立即引發了圈內好友共鳴,因為他們的領域,在當下評價體系中處在十分尷尬的境地——在計算領域,大家通常看重的是會議論文,而不是期刊。

中國人民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文繼榮告訴筆者:

「中科院的期刊分區在國內學術評估框架內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計算機學科無法採用這個標準,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計算機學科中學術會議很重要,而這個列表中沒有學術會議。二是這個列表把所有工程類學科放在了一個類別,對於計算機類期刊的覆蓋率太低。」

如此按區評價,就像是一個不明所以的指揮棒,唆使學者們將稿件發表在有限的幾本「上了區」的雜誌上。國際同行廣泛認同的會議以及影響因子較低、但同樣具有聲譽的雜誌反而被忽略。這也就是A教授控訴的,「往溝里去了」。

總結起來,用影響因子評刊,以期刊分區評人,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刊物影響因子有缺陷,有時無法作為刊物質量比較(尤其是不同學科間)的依據;

其次,刊物影響因子的高低,無法完全決定論文質量;

最後,以發表在幾區刊物評價作者個人科研成績是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極大誤用,為害不淺 [1] [2]。

第一個問題涉及期刊影響因子的自身缺陷:

影響因子的公式裡面可引用文獻範圍不同;

因為期刊影響因子一般統計兩年內的引用,引用最近研究較多的學科,一般會有較高的影響因子;

文章參考文獻多,參考文獻屬於WoS(Web of Science)索引的學科有較高的影響因子;

學科和學科之間難以比較,甚至細分領域之間也難以比較(比如結構生物學和免疫學)。

比如說計算機期刊的影響因子,和生命科學相比難以望其項背。當然,計算機領域的學者大多不看期刊,也不引用,也導致了該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普遍偏低。

1985年12月1日出版的Optics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工作。

關於刊物影響因子的高低,無法完全決定論文質量,可以舉最近的兩個例子。一是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傑拉德 · 莫雷、唐娜 · 斯特里克蘭,他們獲獎的工作 「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登載在1985年出版的Optics Communications上,2017年的影響因子是1.8,已經是近五年來最高。

而另外一個例子是前段被揭露出大量論文剽竊的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教授吳曉剛表示,梁瑩的很多論文粗製濫造,但並不妨礙有些發表在影響因子還不錯的雜誌上,「所以光看雜誌,如果不看文章本身的話,真的是很誤導人」。

「刊物影響因子和論文質量不一定相關」並非個別例子,也得到了文獻學研究的支持:一本雜誌被引的大部分只是很少數的文章貢獻的,換言之,大部分的文章並不能為雜誌帶來多少引用 [2] [4] [5] [6]。如果認為文章的引用數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其質量,而認為只要投在高影響因子雜誌上,文章就如同蓋了「高質量」的戳,可以不看內容了——這是邏輯不通的。就像一群矮子和幾個高個子在一起,不能只看平均身高。


諾獎得主的批評:他們只談數字

以上的討論都還是局限在技術層面,期刊影響因子發明出來的40年來,也在不斷修改完善,引入了更多的維度來衡量期刊的質量。但迄今為止最大的危害其實來自於第三點,也就是誤用,簡單說,就是用期刊影響因子把刊物分成幾個檔次後,進一步用文章發表在哪個檔次來衡量作者的科研成績。

而這一誤用已經引起了科學界不少人士,包括了幾位諾獎得主的批評:

「我可以明確直接地說,我討厭影響因子…….這是圖書館員用來判斷買期刊用的,而不代表文章質量,可不幸的是,好幾個機構,不管是決定教員晉陞的終身教職委員會,或者是負責招聘的人都開始拿這個作為評判文章重要性的依據而不看內容。

我曾與兩家不同的歐洲科研機構見面並與負責人談話,結果這兩位一開口都說同樣的話,我們有X篇文章發表在影響因子為Y的雜誌上,沒有一個人說他們發現了什麼,很興奮某個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領域,他們根本不和我談科學,他們只談數字,因為這是最簡單的事。我們用這些影響因子來評判人,我覺得很可怕。」 (2014年,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artin Chalfie在與巴西的青年科學家交流時表示。)[9]

「很多人拼了命想把文章發在《自然》、《科學》上,反正我不在乎……我們一些引用很多的文章並沒有發表在影響因子最高的雜誌上,而是發表在《免疫學》(Immunology),審稿很好,運作很好的雜誌,並不是影響因子有多高。很多文章要發《自然》、《科學》,結果搞的過程很長,要求很多,做更多的實驗,結果文章本來一開始是一個很清楚的對一個想法的描述變成了根本無法閱讀的文本,有25頁的補充數據,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 (1996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得主Peter Doherty)[10]


「以刊評人」何時休?

不過,如果不從改革評價體系入手,單純的批評恐怕難以起到作用。這方面科學界也有行動。早在2012年12月,在美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會議上,科學家簽署了一項聲明,叫做「科研評價舊金山聲明」(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aerch Assessment, DORA),稱千萬不可用期刊影響因子衡量個人研究論文、科學貢獻,或者用於招聘、晉陞或者資助。

目前,這項聲明已獲得13萬個人、700多個組織的支持。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中心是少見的,也許是唯一的來自中國的簽署機構 [7]。考慮到中國大部分的科研機構還在「以刊評人」,這似乎也不奇怪。

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中國100所高校168份與現金獎勵有關的政策文件,發現其中31份文件對所有的WoS文章獎相同額度的錢;49份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獎勵數額不等;而99份則簡單的依據中科院的期刊分區,按區獎勵;只有15份是根據文章一定時間內的引用率來算獎勵。而且從2005年之後,越來越多的大學採取了期刊分區的辦法,2013年之後就變成了主流。

從刊物來說,《自然》、《科學》享受著特殊的照顧,學校給予的單篇發表獎金額度也一路飆升,從2008年的26212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43783美元,增長了67%,高的可以拿到165000美元,有些學校甚至說,給多少還可以談 [8]。鑒於中國科研人員,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薪水普遍較低,這樣的獎勵顯然有巨大的誘惑。

武漢大學2016年7月發布的《武漢大學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勵暫行辦法(2016年修訂版)》截圖。

但「以刊評人」 卻攪亂了正常的科研邏輯,對科研造成了諸多傷害。

《科學》前主編Bruce Alberts指出,期刊影響因子讓科研人員追逐流行、跟風式的研究,因為更容易獲得其他人的潛在引用;可不那麼流行卻可能帶來突破性的領域卻少有人關注,這一點對於年輕科研人員尤其有很大的誤導 [3]。

前述的A教授也不無擔憂地說:

「功成名就的資深專家可以不在乎,但年輕人不然。總有機構(甚至國家有關部門)要拿尺子去量人量院校。院校要生存發展就不得不去迎合尺子,然後年輕人在院校提職拿錢就需迎合尺子…… 希望選尺子的人不要選錯…… 」

「以刊評人」 甚至助長部分刊物編輯或者審稿人要求作者引用某些完全不相干的文章,本刊也曾調查過一例嫌疑極高的刊物間互相引用、惡意推高影響因子的案例。

國內某著名高校的化學學院院長也直截了當地告訴筆者:

「刊物分區代表論文水平和業績,是各單位管理部門想當然的做法,不利於科學的發展,現在很多單位都有自己的論文分區目錄表,實際上是領導和管理部門管理人員根據自己和代表所在單位的利益劃分(來弄的),既無科學依據,也無必要,科學研究的水平和質量應由同行和社會來評價。」

什麼時候可以讓科學評價回歸常識?「以刊評人」是不是該剎剎車了?

參考文獻

1. Garfield, Eugene. (2006).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5. 90-3.10.1001/jama.295.1.90.

2. Larivière, Vincent& Sugimoto, Cassidy. (2018).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A brief history, critique, and discussion of adverse effects.

3. Alberts, Bruce. (2013). Impact Factor Distortions. Science (New York, N.Y.). 340. 787.10.1126/science.1240319.

4. Seglen, P. O.(1992). The skewness of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3(9), 628-638.

5. Seglen, P.O.(1997) Why the impact factor of journal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evaluating research. BMJ 314, 498–502.

6. Editorial(2005). Not so deep impact. Nature 435, 1003–1004.

7. https://sfdora.org/signers/

8. Wei Quan, Bikun Chen, Fei Shu. Publish or 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 (1999-2016)[J]. 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7, 69(5): 486-502.

9. http://www.nobelprizeii.org/videos/what-do-you-think-of-impact-factors/

10. http://www.nobelprizeii.org/videos/important-journals-impact-facto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從科學創新到大眾應用,誰是站在科學家背後的人? | 推廣
漫畫 | 量子密碼學是怎麼來的?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