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明重臣楊鶴,其為何主張招安政策?又有怎樣的歷史功績?

晚明重臣楊鶴,其為何主張招安政策?又有怎樣的歷史功績?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本文作者為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李晨

楊鶴是晚明重臣,也是當時主張對農民起義軍採取安撫政策的大臣之一,但由於其安撫政策不當,導致農民起義軍勢力又起,楊鶴因此而獲罪。後來崇禎帝因欣賞其子楊嗣昌的才幹,免去了其死刑,改為戍江西袁州,崇禎七年即1634年,楊鶴在袁州去世。

楊鶴是活躍於晚明的忠臣之一,字修齡。為人耿介,一心忠於大明王朝,萬里三十二年即已高中進士,此後逐年累遷至兵部右侍郎一職。其政治主張上有保守一面,對於農民起義軍多次建言,建議採取招安的政策,也正是這一政策,也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禍根,使得晚年險些被賜死。

其實,詔安政策並無過錯,而且在當時楊鶴就已經認識到了,農民起義造反的緣由為何,即是「饑荒之極」所致,明朝末年,天災頻仍,土地兼并十分嚴重,而導致大明王朝滅亡的弊病之一,就是皇帝喜歡賜予大量田宅土地,比如被農民起義軍殺死的福王,據說田宅數萬畝。這樣的結果就是土地迅速被少數特權階層集中起來,而中國又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民生存所依賴就是土地,這種建立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皇權專制國家,其生存的根本就是通過土地來控制農民,而一旦這種生產生活資料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則必然引起這個龐大帝國的不穩,楊鶴是這個時代的清醒者,他知道這個行將就木的帝國,需要的是穩步推進而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與戰爭。面對氣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楊鶴看到了他們的死穴就是土地與糧食,這時朝廷也支持其採取招安的政策來緩和國內緊張的階級矛盾。

正當政策穩步推行的過程中,百密一疏。由於安撫資金的問題,導致了已經被朝廷詔安的神一魁起義軍又重新舉起反明的大旗,使得朝廷內主張鎮壓勢力的重新崛起。這樣楊鶴自然成為這場朝堂之爭的犧牲品。楊鶴的詔安綏靖政策也隨之被取消,但之後的鎮壓政策似乎並不理想,反倒造成一種彈壓效果,加速了大明的滅亡過程。

清朝查繼佐所作明書曾對楊鶴有過這樣的評價:賊胎於楊,亦烈於楊。前則恇怯圖苟安,養寇是也,後則增餉斂怨,因而長亂。養寇在一方,長亂滿中原矣。按鶴免死謝表有云:「臣既負國,臣子不勝任,恐無以匡王。」嗟!楊家父子自題世譜哉!雖然,鶴與嗣昌生不凡,是奇誤也。夫既誤,雖奇亦庸。庸而誤,誤小;以奇而誤於庸,誤大。

參考文獻:

1. 樊樹志:崇禎: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學術月刊.1996.

2. 張國光;李悔吾:重評楊嗣昌、盧象升等關於對清議和問題的政見之爭——明清關係研究之一 .社會科學輯刊.1982.

3. 張顯清:研究明末農民戰爭史的一部重要歷史文獻——《楊文弱先生集》.文獻.1980.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王雪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作為明代著名的西學先驅,李之藻為推動西學的傳播做了哪些努力?
多爾袞去世時被順治追尊為義皇帝,為何一個月後卻將其開除族籍?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