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中醫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中醫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人體是一部有靈魂的機器,因此,要養護也這副機器就不止像愛護一般機器那樣,單純地進行「機械性保養」,而是要以「養神」和「醫心」為第一要務,即進行積極的精神和心理的調治,才能「以神與心養身」的目的。

人體的精、氣、神,其中的「神」也是指人體的心理狀態。《黃帝內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包括了人體之心理和精神活動,而中醫論述人的心理活動,概括為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

「七情」本是人之常情,但必須是適可而止,過分了就會發病,這就是精神影響人體臟腑器官的重要表現,分別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思傷脾,過悲傷肺,過驚恐傷腎。

為了防止「七情」傷害人體臟腑器官,就必須用良好的精神和心理,對以上過亢的情志加以制約:即當人體有喜事時,要加以控制,在出現狂喜時,可以利用中醫五行相剋理論,用一樁讓自己驚恐的事「以水制火」(即腎水克心火)來嚇嚇自己;當人體因一些事情被激怒時,要加以控制,在出現暴怒時,可以利用中醫五行相剋理論,用一樁令自己感到悲傷的事來緩解盛怒(即肺金克肝木);當人體因不順境而憂思不解時,要加以控制,在憂思過度時,利用中醫五行相剋理論,用一樁令自己忿怒的事來激發自己的心志(即肝木克脾土);當人體因遇不幸的事而悲痛時,要節哀順變,在發生過度悲傷時,要利用中醫五行相剋的理論,用一樁讓自己高興的事來使自己悲傷解除(即心火克肺金);當碰到一樁讓自己受驚的事,要加以控制,如果驚嚇過度了,就必須用一樁讓自己憂思的事來加以鎮靜(即脾土克腎水)。以上利用中醫五行相剋的原理進行「養神養心」的方法,是中醫養生和防治疾病的妙法。

患了病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既來之,則安之」,有利於疾病的治癒

患了病,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理,要充分認識到,「好人也有三分病」,「世間絕對沒有病的人幾乎沒有」,得了病不可怕,人體本來就有與生俱來的抗病能力,有些病不用藥就可以自愈,如絕大多數的感冒都有自愈的傾向,只要不發生高熱或其它合併症,靠人體體內的正氣(免疫能力),多喝些開水就可以好。不少皮肉筋骨受傷的人,只要不是開放性或骨折移位,人體都有啟用自身的修復能力(如骨折只要不成角,即只要對位三分之一就可以靠血腫機化而使骨痂形成而令骨折癒合)。

需要治療才能痊癒的病,也要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讓自己配合醫生治療,才會更快好。養好神和心可防止精神障礙性疾病的發生。

有些病不是病死而是被嚇死與氣死,因此養心很重要。

「恐癌症」讓人們的心理產生極大的恐懼感,一聽說自己可能或是已經得了癌症就嚇得不得了,有些人甚至一蹶不振,很快就被嚇死;有些還會被自己的病氣死(認為自己為何這樣衰而得病)。

但一些人由於心理素質好,聽說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認為「死馬當活馬醫」,醫好了是自己的幸運,醫不好也不以為然,為自己曾經來過這個世界而慶幸,積極面對,樂觀地度過自己的餘生。不少患上癌症的人由於自己養生好而延長生存時間,有時還會出現奇蹟。

養神是養生的重要手段,醫心是醫病的重要手段。

養心神與醫心之所以重要,乃是由於心理與精神是人體的支柱(所謂精神支柱),是生命的靈魂所在,心理素質好的人,不容易得病;即使得病,也能正確面對,配合各種治療和養生(包括食物養生、運動養生、保健養生),遇(病)變不驚,就能取得更好的醫療效果。

養生必須養神,醫病必須醫心,這不但適應於無病早防,而且可用於有病治療,以至有益於病後的康復。康復治療雖然有很多辦法,但心理與精神的康復至關重要,因為只有精神與心理的康復,才能使人的心理素質得到較好的提升,即由於「神」的提高,就會使「精與氣」得到有效的護養,體質自然就會變好變壯,這是養生與醫病的一個「硬道理」。

來源:古方中醫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咽屬胃」理論探析
路邊的銀杏果不要摘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