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西民間名小吃丨被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是它!

山西民間名小吃丨被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是它!

原標題:山西民間名小吃丨被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是它!


民以食為天,世上的美食不計其數。在這些美食中,有些是用心研創而成的,有的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不論怎樣,它們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準備好,開始講故事了~


長治酥火燒


酥火燒是長治有名的小吃之一,它用上白麵粉、雞蛋作原料,以熟驢油或熟豬油和面,經火烤制而成,可做主食,亦可做點心。酥火燒在長治地區和涼粉、臘肉(驢肉)齊名為「三件寶」,相傳在清代曾是「皇封(皇帝賞賜給臣下的東西)。


傳說慈禧四歲那年家遭不幸,父親背上她到高河村,準備賣她,可直到天黑也無人來問。火燒鋪的師傅見她又凍又餓,就將剛出爐的酥火燒給了她一個。後來慈禧給潞安府惠征當了女兒,經常讓衙廚到西街天地久、東街德勝齋火燒鋪買火燒吃。慈禧進宮還不斷讓來潞安府辦事的公務大臣給她帶酥火燒吃。潞安府衙知道後,為討好老佛爺,就每年冬季將「德勝齋」、「天地久」特地加工的火燒用黃紙紅簽包裝好,蓋上潞安府大印,派人送往北京,讓她享用,之後即成了宮廷的貢品。


晉中油糕


油糕是一種大眾化傳統食品。油糕的種類很多,因製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俗稱割糕)、生炸糕、油糕等;又因原料的不同,有「糯米糕」、「黍米糕」、「菜糕」之分。晉中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里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是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在民間,因「糕」與「高」同音,人們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往往在年關、節日、小孩子滿月、過生日、婚姻嫁娶、老人壽誕或起房蓋屋時食用,故亦稱「年糕」、「喜糕」。多少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美好的願望,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永葆其特色,常吃不厭。


洪洞饊子


洪洞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曆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廟會中,兩縣的烹飪高手會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一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出鍋的饊子那是輕巧美觀,如金條纏繞,九曲十彎,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愛不已。待饊子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說來奇怪,每投進10個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個,南面3個。而經過測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也為7:3 。


為什麼三、七分水?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趙城兩縣人為爭奪霍泉水經常發生爭鬥,甚至出了人命。後來兩縣達成協議,在滾沸的炸饊子的油鍋里,放10個銅錢,每縣推選出一個代表用手撈,依據撈出的銅錢數分水。結果趙城代表撈出7枚,洪洞代表撈出3枚,於是便修築了這個三七分水的亭子。


介休貫餡糖



貫餡糖又稱灌餡糖,山西介休特色傳統糖點,介休八珍中的一珍,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貫餡糖是一種咬著酥脆、吃著綿甜、深受大眾喜愛的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縣誌記載,早在明末清初貫餡糖就暢銷全國。

貫餡糖營養豐富,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皮兒薄,餡兒香,氣味芬芳,味道鮮美可口。因主要成分為糖稀,而糖稀則是用大麥生芽後與小米經糖化熬成,故具有溫肺、健腎的功能,亦有催乳的良效,且糖餡內的核桃仁性甘、平溫,故又有健腦補腎、補氣養血、潤肺化痰等功能。不過貫餡糖屬於季節性產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結冰時開始製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停產。


靈丘黃燒餅



靈丘黃燒餅,是山西省靈丘縣的傳統特色小吃,源於清期中葉,形狀美觀,香甜酥脆,油多不膩,久放變質味。

以前的黃燒餅,因工藝簡單,產量很少,以及交通不便等方面的原因,除當地銷售外,只有廣靈、蔚縣、淶源、渾源、大同、太原略有銷售。新中國成立後,靈丘縣政府很重視黃燒餅的生產,成立了糕點加工廠,採取先進位作工藝,大大提高了黃燒餅的產量;再加上鐵路的建成,黃燒餅的銷路越來越廣。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理蓬皮杜訪問大同期間,曾以黃燒餅作為雁北風味招待貴賓。在省內,每逢佳節,探親訪友,也把它當作饋贈佳品。


壽陽茶食



山西壽陽著名的傳統小吃,是一種烙餅和月餅合二而一的早點食品。這種食品,外酥、里脆,形狀象小酥皮月餅。據傳,茶食這一名字,還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起的。


當年,韓愈赴鎮州宣慰亂軍,途經壽陽已夜幕低垂,在太安驛歇息。驛丞為韓愈擺飯上茶。一般上茶後都有些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點心(也就是茶點)佐茶,但驛丞苦於驛站內沒有新品佐茶,急中生智,用中午烙餅所剩的面,包上糖餡,烤制後即端上桌。韓愈問是什麼點心,驛丞稱是"專為大人飲茶而制",韓愈脫口說了一句"噢,茶食",吃後對此「茶食」大加讚賞。吃得茶食後,韓愈單身匹馬,冒著風險,不費一兵一卒,化干戈為玉帛,平息鎮州之亂,史稱"勇奪三軍帥"。韓愈返京後,此年九月轉任吏部侍郎,常思"茶食"味甘,便調廚入京,並向皇上及百官薦食。此後,"茶食"竟成了貢品,歲歲進奉。壽陽至今將這種包糖餡的麵餅稱為"茶食"。


鋤片餅



鋤片餅是山西臨縣城關街頭賣的一種傳統燒餅,因其形狀酷似農夫的鋤片,故名,也叫油鋤片、臨縣餅子、雜酥烙餅。餅中的面酥是用白面炒至焦黃色,加上鹽,用食油調成麵糰,香味撲鼻。現在的鋤片餅中,有的還加上薄荷葉或棗泥,使餅更加營養美味。


鋤片餅雖說只是普通的燒餅,但也有個來頭。相傳在清朝某年,臨縣來了位浙江籍的縣官,他很愛吃家鄉的燒餅,那是一種用未酵面加工的烤餅,然而臨縣的面師卻是燒制的酵面燒餅,不合他的口味,於是他就讓面師們重新研製一種燒餅。最終,面師們用酵面摻上一半未酵面,再合上面酥,做成鋤片形狀,經過特製的焦炭火烤爐燒烤,一種新口味的鋤片餅就誕生了。縣官看著這形似半月、色澤金黃、嚼之可口、柔而勁道、聞著香噴噴咬著堅錚錚的餅,十分喜歡。鋤片餅因此名氣大增,成為臨縣四大名吃之一。


應州牛腰



應州牛腰,山西應縣傳統特色小吃,屬於麵食,是一種起源於清代中期的應縣美食,其色如咖啡,鬆軟甜潤。相傳在清代中期,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里炸制,撈出一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因此物顏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故名「牛腰」。


相傳,1900年農曆8月,應州知府得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懷仁城裡,特地把牛腰獻給他們品嘗,受到好評,慈禧太后還真以為是牛腰呢!如今,應州牛腰仍沒有淡出老百姓的生活,逢年過節仍是當地群眾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一種特色小吃。


綜合山西旅遊網、百度詞條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圈 的精彩文章:

加濕器美觀時尚還好用,但是這些事情你也要知道!

TAG:山西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