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

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

原標題: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


荊州,是中國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最多的地方。目前,荊州博物館藏有越王鹿郢劍、盲姑劍、州勾劍、不光劍四代越王劍等,是中國藏有越王劍最多的博物館。不僅如此,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也出土於荊州!


荊州博物館「江漢平原楚漢青銅文化展展廳」展出的越王劍系列


穿越千年的君王之劍


越王勾踐劍堪稱世界冷兵器製造史上不朽的巔峰之作!其劍身長55.6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而重量只有875克。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身飾滿了美麗神秘的黑色菱形暗紋,在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


越王勾踐劍


1965年12月,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北風呼嘯、雨雪紛飛,然而這樣的天氣卻抵擋不住考古專家的熱情。是什麼讓眾多考古專家齊聚一堂、翹首以盼?原來,荊門漳河水庫工程第二乾渠延伸至江陵縣紀南故城西北10公里處的馬山區裁縫公社望山大隊(現荊州區川店鎮望山村)時,作業民工的鐵鍬挖出了只有古墓葬才特有的五花土,江陵望山楚墓群驚現視野,越王勾踐劍橫空出世。


出土時,越王勾踐劍與劍鞘吻合緊密,劍身光澤如新、寒氣逼人,鋒刃吹毛斷髮、銳利異常。考古工作有序進行,專家們很快確定了墓主人為楚國貴族昭固。然而,在對劍制進行分析後卻發現,這把青銅寶劍並非出自楚國工匠之手。那麼,這樣一把絕世之劍究竟來自何方?它的主人又是誰?


文字是開啟中國古代神秘文化的最好鑰匙,寶劍的揭密同樣倚賴於對古文字的研讀。專家們在劍身一面的近格處發現了兩行八個字「鳥蟲書」銘文。主持破譯工作的方壯猷教授帶領他的翻譯小組連夜對其釋讀,釋出寶劍銘文中的6個字為「越王」、「自作用劍」。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人名,卻一時難以釋讀。可是,八字銘文中最關鍵的兩個字,究竟指的是哪位越王呢?


越王勾踐劍劍身及銘文


翻譯小組再次細緻清理劍身,然後再對銘文作臨摹、拓片、拍照。1966年元月初,方教授將附有寶劍銘文照片、拓片和自己初步釋讀意見的信件,分別寄給十幾位當時國內最為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於是一封信,就這樣引發了中國考古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學術研討,而且一上演就持續了兩三個月之久。


從1966年元月上旬到2月上旬,方教授先後收到各地專家的40多封回信。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唐蘭最早來信指出:原文作「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他認為,「鳩」與「勾」古音都在幽部,聲母都為見母,完全可通假,「淺」即「踐」,只是偏旁不同罷了,因此肯定「劍銘確為越王『鳩淺』即勾踐,兩口形乃文飾耳」。緊接著陳夢家、夏鼐、商承祚、於省吾、郭沫若等專家也來信認定這把劍為越王勾踐劍。於是,湖北荊州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彈震撼全國考古界。


藏於時光的驚世之謎


歷史在時光的罅隙里穿梭,很多古老的文明都因未知而變得神秘,越王勾踐劍也不例外。在它的身上,埋藏著一個又一個謎團:為什麼被埋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毫無鏽蝕?劍身上排列整齊的神秘黑色菱形暗花紋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在沒有現代精密機床工藝的情況下,古代鑄劍大師是如何用手工工藝製作出劍首上那些間隔僅有0.2毫米、猶如頭髮絲般細的11道同心圓的?


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暗花紋(CCTV-3《國家寶藏》視頻截圖)


40年前,專家們無損檢測了越王勾踐劍,結果震撼整個學術界。數據顯示,這把劍由青銅合金鑄造,其主要成份為青銅和錫,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此外還有少量的鉛、鐵、鎳等。劍格上的藍色琉璃(即玻璃),由硅酸鹽加銅離子形成,它將我國製造琉璃的歷史提前了100多年。另外,劍身還含有稀有金屬鉻。可這種極耐腐蝕、溶點約4000度的鉻,在古代是怎樣被提取,又是如何製作到劍身上的呢?謎底至今仍然沒能破解。研究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相當難能可貴,為還原越王勾踐劍的製作工藝,揭開千年不銹之謎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但受條件限制,之後再無更多實驗數據支撐,因此引發各種解讀的誤傳。


今天,各類技術取得巨大進步,湖北省博物館借《國家寶藏》播出契機,組織新一代文保專家對越王勾踐劍深入研究。接到任務的80後博士江旭東等研究人員在近距離觀察越王勾踐劍後,決定不取樣,直接用顯微鏡觀察,竟驚喜地發現劍身、劍刃等部分分布著樹枝晶。劍身全部區域的5000多張顯微圖片,被人工圖像拼接成一份全景顯微大圖,圖片顯示越王勾踐劍劍身和劍刃為一體鑄造,這解開了越王勾踐劍為複合劍、劍身與劍刃選材不同的誤傳。同樣,該劍的千年不銹,也並非因網傳的經硫化處理。在同一墓葬其它青銅器上的黑色部分含硫量均很高,可見硫非其不銹的原因。經過深入系統研究,江博士認為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為三點:一是其銅質好,雜質少;二是墓葬環境好;三是出土時有劍鞘保護。


在顯微鏡下越王勾踐劍顯示出的樹枝晶(CCTV-3《國家寶藏》視頻截圖)


傳奇兵器的狹路相逢


春秋晚期、戰國時期,擊劍、佩劍蔚然成風。青銅寶劍成為王公貴族必須隨身攜帶並且標誌高貴身份的標誌性物品,點綴著那個群雄爭霸、血雨腥風的激蕩年華。吳越名劍出現在楚墓中,不外乎通過戰爭、掠奪、贈予、婚嫁等途徑獲得,這也印證了吳越制劍技藝的高超以及楚人對劍的珍愛。


越王勾踐劍能從無數利劍中脫穎而出成為「天下第一劍」,除卻它華麗的外表和高超的工藝,更在於伴隨它相伴勾踐歷盡滄桑、見證風雲沉浮的傳奇故事。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透過劍的寒光澈鑒、透過歲月悠悠,看那「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王者風範。


耐人尋味的是,1983年11月23日,就在離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公里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又驚現吳王夫差矛!至於勾踐和夫差這兩位相互敵對的君王,其心愛的兵器埋葬得如此相近的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如今,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這兩件稀世國寶在經歷了滄海沉浮的亂世春秋後,都陳列於湖北省博物館。而荊州博物館也專設江漢平原楚漢青銅文化展廳用以陳列以越王劍為代表的青銅器文物。如果你想近距離感受一把仗劍長歌的英雄豪情,歡迎你移步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與這些神兵利器來一次親密接觸。



吳王夫差矛(來自網路)


作者單位:荊州市檔案局


圖片除註明外來源於荊州市檔案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檔 的精彩文章:

李白與安陸白兆山

TAG:讀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