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同治三年(1864年)8月,湘軍攻克金陵,至此太平天國運動宣告失敗。儘管大功告成,可是曾國藩的心裡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這支自己親手創建的湘軍如今已腐敗墮落了。曾國荃所部進入南京城後,其行徑和盜賊無異,引起朝野內外大嘩。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隨著征戰時間的延長,湘軍內部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在羅澤南等儒將的陣亡後,新兵的不斷加入,湘軍的成分愈加複雜,部隊的軍紀不斷敗壞。湘軍中常有騷擾百姓、搶劫財物的事情發生,湘軍因為利益常和當地團練發生紛爭。

1858年,曾國藩重新回到湘軍中,發現他必須放寬對其將領品行的要求,因為符合他品行要求的將領越來越少。他只有對湘軍官兵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這樣才能維持湘軍原有的戰鬥力。在整個部隊中,將領越來越貪功,士卒越來越貪財。

曾國藩是一個崇尚義理的人,也明白人情世故。組建湘軍的時候,他把湘軍士卒的餉銀定得很高,達到綠營兵的兩倍以上,以此激勵士卒作戰。至於湘軍將領,收穫就更多了。《湘軍志·營制篇》中就為湘軍將領算了一筆賬,最終得出結論:「故將五百人,則歲入三千金,統萬人,歲入六萬金,猶廉將也。」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久而久之,升官發財成為湘軍將士出生入死的主要動機。一些湘軍將領,比如曾國荃等人,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常常縱容手下的官兵肆意搶劫。《湘軍志》中如此記載:「……軍興不乏財,而將士愈饒樂,爭求從軍。每破寇,所擄獲金幣、珍貨不可勝計。復甦州時,主將所斥賣廢錫器至二十萬斤,他率以萬萬數。能戰之軍未有待餉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湘軍創建以來不缺錢,將士們富裕並快樂著,民眾爭相參軍。每每攻破太平軍佔領的城市,所擄獲的金銀財寶不計其數。攻克蘇州的時候,主將賣掉的廢錫就達20萬斤。能打仗的部隊從來沒有等著軍餉下鍋的。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純粹以升官發財相激勵,湘軍逐漸成為一支對社會有著巨大破壞力的軍事力量。湘軍集團的重要人物郭嵩燾在日記中說:鮑超率領的湘軍「所過殘滅如項羽,為之流涕。……如諸軍者,豈能望以止亂哉,徒生亂而已矣。」郭嵩燾認為湘軍的部隊非常殘暴,像是當年項羽的軍隊。像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指望他們平定亂世呢?他們只是為這個社會添亂而已。

對於這種情形,曾國藩並非不知,他在家書中寫道:「近來帶兵者,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自己不苟取。」他說:最近以來,將領們貪財,我不能制止他們這麼做,只能要求自己不這麼做。他看到當初披在這支軍隊身上的道義的外衣在一點點褪色,憂慮之餘也無可奈何,因為軍情緊急,他需要這支軍隊攻城略地。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追求升官發財的軍隊也並非沒有戰鬥力,這主要看它的對手在追求什麼,狀態如何。比如民國時期,吳佩孚在軍閥系統內所向披靡,但他們遇到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吳佩孚手持大刀也擋不住軍隊的潰散。

湘軍的情況就是這樣的,當他們遇到絕地求生的太平軍時,他們常常要吃敗仗;當太平軍軍心不穩,要作鳥獸散的時候,曾國荃的兩萬湘軍硬是在南京城下擋住了十萬太平軍。不過這樣一支軍隊是遲早要腐朽的。

曾國藩收復金陵後裁撤湘軍,此舉表面是給朝廷看的其實另有深意

剿滅太平軍後,很多湘軍主要將領都勸說曾國藩稱帝或是劃江而治,曾國藩何嘗不知道君臨天下乃是何等尊貴。可他心中有數,靠著這樣一支已經腐敗的軍隊是無論如何也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上書朝廷,將大部湘軍裁撤。其實,這一招他不僅是給朝廷看的,也是不得已而剪除羽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花80萬兩做了兩件龍袍,可他不敢穿,一件送人一件帶進棺材
清入關後,全國有十五個地方被認為是重中之重,派八旗精銳駐防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