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日蜜月期,會為日本電影帶來高票房嗎?

中日蜜月期,會為日本電影帶來高票房嗎?

昨天,在日本本土票房過9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5億)、創下柯南系列最高票房的第22部劇場版電影《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在國內公映。

同天上映的影片中,還有兩部片子與日本電影人有關。一部是岩井俊二編導,並與陳可辛一同監製的國產電影《你好,之華》,另一部同樣為國產片,是園子溫監製,新人導演韓琰拍攝的《破夢遊戲》。

這邊廂岩井俊二、園子溫馬不停蹄地在國內站台、宣傳影片,那邊廂憑著「童年回憶」這個大殺器,《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勢必會再圈一波好感。在這個頗為冷清的11月初,日本影人的活躍其實並非偶然。

要知道,《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已是今年在國內上映的第14部日本電影,上映影片數居美國之後,且遠超其他國家。

(2018年國內已上映的進口片分布)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截止日期:10月10日)

另外,公映30周年,宮崎駿經典動畫《龍貓》的修復版將在12月14日登陸國內影院。且根據貓眼專業版顯示,還有7部日本影片待上映,或者今年,亦或順延至明年。

不僅僅是日本電影的井噴,監製《破夢遊戲》的園子溫早在2017年便已在國內立項了電影《黃金蝴蝶》,作為自己的首部華語片,同理還有三池崇史執導的《不良人的遊戲》。中日合拍片《《小羊瑪麗殺人事件》也於10月末正式在日本上映。

似乎一切的跡象表明,中日電影文化交流已進入蜜月期。

交好過,遇冷過

新一輪的蜜月期,才剛開始

2015年,僅有2部日本動畫在國內公映,2016年11部、2017年12部、乃至2018年到目前為止有14部日本電影公映,中日兩國關係的起伏直接影響著兩國電影文化的交流。

往回追溯,中日兩國電影文化的交往史,可追至上世紀30、40年代。當然彼時的「交往」更多是日方因軍事侵略附帶的一個結果,那就是滿映、華影等殖民文化機構拍攝的片子,帶有濃厚的日本電影特色。

(滿映著名女演員李香蘭,出演《萬世流芳》)

乃至新中國成立後,東北電影製片廠(後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初期拍攝的影片,同有許多滿映原工作人員協助完成,比如內田吐夢,比如化名方明的持永只仁。

隨後,直到1972年中日建交,兩國未在電影方面有過多接觸。1978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追捕》成為文革後第一部登陸中國大銀幕的外國電影。《望鄉》、《幸福的黃手帕》、《人證》、《砂之器》等片在80年代風靡一時。

(據日本媒體估算,有近8億中國人看過《追捕》)

高倉健、原田芳雄成一代中國年輕人偶像,數次舉辦的「日本電影回顧展」深深影響了第五代導演,比如黑澤明的作品、高倉健的形象對張藝謀的影響,乃至張藝謀在《千里走單騎》里邀請高倉健出演。

80年代的蜜月期不僅僅在電影方面。動畫片《聰明的一休》(1983年)、《花仙子》(1986年)也在同一時期引入內地電視,還有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的《血凝》,荒木由美子主演的《排球女將》等電視劇同樣街知巷聞。

慢慢進入90年代,中日關係滑坡,遇冷期開始。據統計,從1989年開始至2014年為止,在國內公映的日本電影僅有24部。

自1989年至1992年,三部宮崎駿的動畫經長影譯制、上影譯制後曾在國內小範圍公映過,票房並不樂觀。之後便是斷崖般的五年未有日影公映,直到《情書》上映。

儘管如此,90年代確是日劇、日本動畫真正在國內興起的黃金十年,加上DVD的便利傳播,培養了一波80後、90後的日本影視動漫迷。

新千年之後,中日關係如履薄冰,時好時壞。多則四、五部影片引進內地,其中不乏中日合拍片;寡時則一、兩部,甚至出現1999至2004年、2013至2014年這般完全零引進日片的狀況。

大概從2016年開始,日本片數量漸漸增長,中日關係的回暖自然與2017年中日建交45周年以及今年中日締結和平友好關係40周年有著直接關聯。5月9日,中日雙方簽署電影聯合製作協議,中日合拍片將享受國產片同等待遇,不再受進口數量限制。

中日電影界早就聞風而動,不管是去年的合拍大片《妖貓傳》,還是今年8月暑期,一部中日影人合作的國產動畫《肆式青春》(日本片名:《詩季織織》)同步在中日兩國開畫,此後只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電影、合拍片乃至影人湧入國內電影市場。

只是,在這蜜月期的初始階段,翻看2018年日本電影在國內的表現不免要問一句,如今的日本電影還能萬人空巷嗎?

打不贏印度片的日本電影,怎麼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當一些日劇、日影迷歡欣鼓舞,終於能扔掉硬碟,在大銀幕上看日本電影的時候,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如今的日本電影,在更廣大觀眾的心中似乎並沒有那麼強的吸引力。

已今年在國內已上映的影片為例,除了《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拿了2.09億票房外,戛納最佳影片加持的《小偷家族》拿下9674萬的票房,刷新了國內日本真人版電影的票房記錄。

其他的影片,表現平平。距出稿日為止,票房在1000萬至5000萬間的影片有七部,百萬票房表現的有五部。自然,日本電影的票房表現無法與國產片、好萊塢電影相較,但是與同為引進片的印度電影間形成了不小的差距。

在今年上映的印度電影中,《神秘巨星》砍下了7.27億票房,《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嗝嗝老師》均有過億的票房表現。其中,居於印度片第三位的《起跑線》2.1億的票房甚至超過《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

(2017年,一部《摔跤吧,爸爸》12.99億票房,印度電影風光無兩)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新晉網紅」印度電影相較,幾十年在國內有著更穩定受眾的日本片,怎麼就不行了呢?

這大概與日本電影產業的頹勢有關。據業內估計,曾一度作為世界第三大電影國的日本,極大可能將被印度取而代之其第三把交椅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日本電影票房已比去年同期縮水了10%,截止當前,日本本土映畫與進口片統一計算入內,沒有一部影片有百億日元(近7億人民幣)的票房表現。

(當前登頂2018年日本票房總榜的《Code Blue》劇場版,票房超92億日元)

長久以來,支撐日本本土電影票房的影片種類,相對單一。動畫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真人電影中優良電視劇的劇場版則是另一大類別。

至於漫改真人作品,則因近兩年的泛濫,票房表現日漸萎靡。常被中國電影人和影迷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旬報十佳」等文藝電影,在日本本土同樣難以得到票房青睞。

日本電影業自身的困境,比如特效製作缺乏、青年演員演技單一,真人電影過分依賴校園、漫改等,有一定的關聯。

所以,在國內上映的日本片,多以系列動畫為主,比如哆啦A夢系列、柯南系列等,每年幾部動畫電影的輸入,自然會培養相關的受眾,同時票房基本盤已定,出現爆款的幾率也相對比較低。

(今年已上映的14部影片中,5部為動畫片)

而真人電影這塊,國內尚未有票房破億的日本電影。2016至2018年《寄生獸》、《銀魂》、《小偷家族》,這三部作品分別是當年度真人電影里的第一,三年來有著遞增的票房數據,卻也增長過慢。

即便是祭出在國內有著「國民老婆」之稱的新垣結衣,《戀愛迴旋》不足2000萬的票房表現,讓人懷疑起宅男們的購買力。

或許,對大多數的中國觀眾而言,當下的日本真人電影普遍有著節奏過慢、表達語焉不詳、雖同處東亞文化圈但共情點不夠的特點,它尚未出圈;而印度電影讓人又哭又笑,節奏緊湊的特點更適宜面向大的受眾群體。

(日本盛產的催淚愛情片《跨越8年的新娘》,票房僅300萬)

從80年代至今,從蜜月期、遇冷期再到新一輪的蜜月期,電影受眾已經換了幾波,日本電影也有它新的困境和問題。

日本電影過往的風靡全中國,到如今成為了小眾文化的一個代表。但潮流總會輪迴的。下一次,國內掀起日本電影風潮的時刻又會是何時呢?拭目以待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劉家成,重塑北京夢 不忘少年情
百星上牆VI 仰頭觀望的新銳導演們,更多可能在等待他們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