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關注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在紙張發明前,古人用竹木或帛

製成尺把長的版面,用以書寫記事

因此有尺素、尺函、尺牘、尺鯉等多種稱謂

尺牘用得最早、也最多,故成信件的代稱

古人尺牘,或敘離別之情

或詢家人之安,或與同好暢述人生

或與友人切磋文藝

言之所吐,一往而情深

施於尺素,雖不計工拙

而隨手揮灑之際,真意流露

若出於名人書家之手

更是彌足珍貴,世人竟相珍藏

遺憾的是,隨著書寫工具的沿革

用毛筆書寫尺牘的現象日趨消退

而歷代名人尺牘作為一種文化積澱

廣受書法家、收藏家和鑒賞者喜愛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尺牘

看看宋代人是如何寫信的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並列唐宋八大家。書法早年學「二王」,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晚年又學李北海,又廣泛涉獵晉唐其他書家,形成極具個性意趣的風格。東坡生性豁達豪放,情感細膩,能唱大江東去,也吟共嬋娟,反映在藝術上,詩文風格多變,氣勢恢宏又文辭瑰麗;書法豐潤秀逸趣味橫生,左顧右盼神采飛揚,滿紙都是濃濃書卷意,非極大才氣不可為之。

蘇軾《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

行書 30.3cmX48.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蘇軾《治平帖》卷

紙本 行書 29.2cm×45.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年念經,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治平帖》是蘇軾書寫的信札,內容主要是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根據帖後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之跋可知,此帖當是蘇軾於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時所作,時年約30餘歲。該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徵吻合,正如趙孟頫所稱「字劃風流韻勝」,並譽之為「世間墨寶」。本卷引首有明人所畫蘇軾像及釋東皋妙聲所書《東坡先生像贊》。鑒藏印有「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吳江張荃德載圖書」二方。

《平生壯觀》卷二、《裝余偶記》卷二、《盛京書畫錄》第二冊著錄。

蘇軾《渡海帖》

行書 元豐三年(1100) 紙本 28.6X40.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雲。恐已到桂府。若果尒。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尒。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忽忽留此帋。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蘇軾《東武帖》

行書 28.7cm×66.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東武小邦 不煩牛刀 責無可以上助萬一者 非不盡也 雖隔數政 猶望掩惡耳 真州房緡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軾又上

東武,即宋時密州,又曰諸城。《古今地名大辭典》:「漠置。隋始改曰諸城。」

《續資治通監長編》卷四二九:元佑四年六月丁未(初八日)紀事:「王鞏知密州」。時東坡正在二次赴杭途中。是年三月,東坡除龍圖合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四月出京,五月至南都,六月渡江入浙西境,七月到杭州任。此帖稱「東武小邦,不煩牛刀」云云,想是致東武(密州)守王鞏之信。還云:「雖隔數政,猶望掩惡耳。」這應該是提起熙寧末東坡曾知密州事的謙詞。「真州」即儀真,元豐八年,東坡曾在此謀劃買田卜居。帖所謂「真州房緡」,似指此等事。固此帖定在元佑四年東坡守杭時較宜。此帖可能是同一信的增頁,故無上款。

蘇軾《春中帖》

約1092年(元祐七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歸安丘園帖》

行書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覆盆帖》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覆盆子甚煩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訪 值出未見 當令人呼見之也 季常先生一書 並信物一小角 請送達 軾白

蘇軾《尊丈帖》

約書於1093年(元祐八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尊丈不及作書 近以中婦喪亡 公私紛冗 殊無聊也 且為達此懇 軾又白

蘇軾 《行書答謝民師論文帖卷》

×96.5cm 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答謝民師書》 原文

近奉違,亟辱問訊,具審起居佳勝,感慰深矣。軾受性剛簡,學迂材下,坐廢累年,不敢復齒縉紳。自還海北,見平生親舊,惘然如隔世人,況與左右無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數賜見臨,傾蓋如故,幸甚過望,不可言也。

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揚雄好為艱深之辭,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類也。而獨悔於賦,何哉?終身雕篆,而獨變其音節,便謂之經,可乎?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以其似賦而謂之雕蟲乎?使賈誼見孔子,升堂有餘矣;而乃以賦鄙之,至與司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眾,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因論文偶及之耳。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紛紛多言,豈能有益於左右,愧悚不已。

所須惠力法雨堂字,軾本不善作大字,強作終不佳,又舟中局迫難寫,未能如教。然軾方過臨江,當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記錄,當為作數句留院中,慰左右念親之意。今日至峽山寺,少留即去。愈遠,惟萬萬以時自愛。

《蘇軾答謝民師論文帖》是蘇軾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時所書,亦即他去世前一年由儋州(海南島)遇赦北上時途徑廣東清遠峽山寺時,寫給他友人謝民師的一件書扎,內容是答覆謝民師關於寫作上提出的問題,表述了他對文章寫作的一些見解。此文與南宋郎嘩注《經進東坡元集事略》中所載原文對照,前段共脫佚一百四十八字,現帖上起首處「軾啟是文之意疑若」八字並非原文所有,而帖末「軾頓首並拜民師帳句推官閣下十一月五日」文集中亦末見,帖後題跋部分有明代著名書家婁 堅仿蘇軾書體補寫的一段闕文,另有陳繼儒等人題跋。此帖為紙本,縱二七厘米,橫九六點五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細玩此帖,書 與文交相輝映,通篇一氣貫注,有不可止遏之勢。俞和曾評其書謂:「東坡先生在當時諸公間第一品人也,余每於人家見尺牘片紙,未嘗不愛賞,得其遺迹猶可想其風度,況筆精墨妙耶。」亦正如婁堅在卷後跋云:「坡公書肉豐而骨勁,態濃而意淡,藏巧於拙,特為淳古」。無疑此件尺牘當為蘇軾生平中的精品。

蘇軾《邂逅帖》又稱《江上帖》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令子帖》

約書於1094年(紹聖元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令子所示專在意來日相見即達之 但未必有益也 輒送十緡 省為一 莫之用 患難流落中 深愧不能展毫末也 不罪 軾 手啟

蘇軾 《次辯才韻詩帖》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寶月帖》

書於1065年(治平二年) 行書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大人令致懇 為催了禮書 事冗 未及上問 昨日得寶月書 書背承批問也 令子監簿必安勝 未及修染 軾頓首

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態,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靈變無常,神采飛揚。行間氣脈貫串,全幅氣韻生動。筆法精嚴,但不拘束;姿態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無法之間。作者的學問才氣發於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格相吻合。

蘇軾《獲見帖 》

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新歲展慶帖》 書於1081年(元豐四年)紙本,行書,前帖縱30.2cm,橫48.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新歲展慶帖》與《人來得書帖》二帖合裝為一卷。卷後有董其昌跋。鑒藏印有「御府書印」、「御府寶繪」、項元汴諸印、安岐諸印等。

此二帖均是蘇軾寫給陳慥(季常)的書札,《新歲展慶帖》是相約陳慥與公擇(李常)同於上元時在黃州相會之事;《人來得書帖》是為陳慥的哥哥伯誠之死而慰問陳慥所作。

《東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記載了蘇軾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五月貶謫黃州時與陳慥相見之事。並有「明年復往見之……凡余在黃四年,三往見季常,而季常七來見余……」在《東坡集》中共有蘇軾寫給陳慥的十六封書札,「俱在黃州時作」。《新歲展慶帖》中所寫時間(上元)與《岐亭五首序》中所記「明年復往見之」的時間與事由一致,而宋傅藻《東坡記年表》中記載,東坡於「元豐四年辛酉在黃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由以上記載可推知,該《新歲展慶帖》應作於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春季,蘇軾時年44歲。該帖在徐邦達先生的《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有詳細的考證。

蘇軾在黃州時與陳慥書信往來頻繁,在與他人之信中亦常提及陳慥,可知二人友誼深厚。

新歲展慶》、《人來得書》二帖下筆自然流暢,勁媚秀逸,筆筆交代分明,精心用意。雖為書札,卻寫得非常精緻,字的入筆、收筆、牽連交代分明,是蘇軾由早年書步入中年書的佳作。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註)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

另紙行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註),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蘇軾《人來得書帖》北宋蘇軾書。紙本,縱29.5厘米,橫45.1厘米。正文行書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軾再拜」,但未署發信年月。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人來得書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誠死後蘇軾寫給季常的慰問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之句。帖上鈐有「吳土諤」、「御府寶繪、「儀周賞」等。帖後有董其昌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十卷,皆宋人雙勾廓填。坡書本濃,既經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

此帖曾經明項元汴,清安岐等遞藏,後入清內府。安岐將此帖與《歲新展慶帖》合成一帖,並稱坡公傑作。《人來得書帖》凝重,筆法流暢,為書牘傑作。

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於此,愛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於是耶。季常篤於兄弟,而於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復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業。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撓亂,進退不惶,惟萬萬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

另紙行書:知廿九日舉掛,不能一哭其靈,愧負千萬,千萬。灑一擔,告為一酹之。苦痛,苦痛。

蘇軾《北游帖》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廷平郭君帖》

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廷平郭君帖》 書於1071年(熙寧四年) 行書

軾啟 辱教 具審孝履支持 承來日遂行 適請數客 未得走別 來晨如不甚早發 當詣見次 梅君書寫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賚書去 且為致懇 酒兩壺 以飲從者而已 不宣 軾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蘇軾《京酒帖》

書於1080年(元豐三年) 行書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京酒一壺送上 孟堅近晚 必更佳 軾上道源兄 十四日

蘇軾《職事帖》

書於1083年(元豐六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陽羨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久留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蘇軾《屏事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宣猷丈丈計已屏事齋居 未敢上狀 至常乃附區區 軾惶恐

蘇軾《歸園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本文來源:ART藝術共賞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雙十一特獻 | 你的購物車裡不能沒有詩和遠方

40個常見詩詞意象,不懂不是詩人

宋代人是這樣寫信的|蘇東坡手札大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每日好詩丨卜運算元·為中電科北京信息科技大廈作
90後詩選|李昀璐《愛尼山訪白牡丹花》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