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毒液》來了 資本之手讓好萊塢風水輪流轉

《毒液》來了 資本之手讓好萊塢風水輪流轉

作者 | 李然  編輯 | 李偉

來源 | 稜鏡(ID:lengjing_qqfinance)

1998年,已經被日本人買下的索尼哥倫比亞影業正在尋找他們的下一個大項目。

陷入破產困境的漫威成了他們的目標——在美國,漫威的漫畫角色蜘蛛俠和超人、蝙蝠俠一樣家喻戶曉,但卻從來沒登上過大銀幕。

索尼影業指派了一位年輕高管為蜘蛛俠的版權前後奔走,幾番折騰後收到了漫威的驚人提議—— 「2500萬美元,買下我們手裡所有角色的版權?要不要?」當時,負債數億美元的漫威急需出售角色版權換取現金。除了已經先賣出去的X戰警、神奇四俠、綠巨人等,漫威手上還有5000多個漫畫角色儲備,只不過大部分不為人知。

然而當索尼影業決策層收到下屬帶回來的提議後,反應卻非常冷淡:沒人care其他那些破玩意,跟他們說只要蜘蛛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索尼最後以1000萬美元加未來收益分成買下了蜘蛛俠和相關角色的改編權。

沒人說得清,20年前的這一決定,對如今的好萊塢格局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毒液和蜘蛛俠

20年後,蜘蛛俠的老對手毒液終於自立門戶,這部名為《毒液》的漫畫改編電影也在11月9日登陸中國影院。電影市場涼了一個多月終於等來大片,影院經理們就差敲鑼打鼓了。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毒液」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名字。但片方和影院經理們把希望寄托在「漫威」二字上。

作為索尼影業今年最重要的項目,《毒液》在華宣傳全程突出的都是漫威。中國版海報上,直接打出了「漫威壓軸巨制」「暗黑英雄漫威首秀」的宣傳語,給影院的發行通知里也將「漫威第一部反派英雄電影」當作頭號賣點。

片方有意無意略去了關鍵信息:整部《毒液》和中國觀眾近年來在大銀幕上看過的所有漫威電影都沒有聯繫。就連關係緊密的蜘蛛俠,在這部電影里也沒有與毒液出現交集。

風水輪流轉。當年索尼看不上的那些角色,如今成了盤活其手上漫威角色的救命稻草。

過去10年,漫威影業已經拍出了20部電影,在全球收穫了175億美元的票房。在迪士尼爸爸的支持下,漫威的排片表已經列到了2022年。無論主角多小眾,「漫威出品」總能讓觀眾心甘情願奉上真金白銀。

而離開漫威大家庭的蜘蛛俠,則成為了索尼手上最值錢的IP,全球票房超過40億美元。然而外界不知道的是,蜘蛛俠電影越往後拍,索尼賺到的錢越來越少,到去年甚至不得不把小蜘蛛「還給」漫威補血。

十多年來,蜘蛛俠幾乎是索尼手裡惟一能打的牌。除了向漫威勢力低頭,索尼沒有別的選擇。

不僅是索尼。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著名廠牌20世紀福克斯明年將正式歸入迪士尼麾下,當年低價買下的X戰警、神奇四俠也將重新回到漫威的掌控之中。 而其他幾家公司,都忙著翻查自家片庫,絞盡腦汁思考重拍的可能性。

在迪士尼接連收購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20世紀福克斯後,好萊塢「六大」的競爭格局已經名存實亡。當迪士尼操心如何安排手裡這麼多項目時,其他電影公司都在頭疼一件事:手裡有足夠的系列大片抗衡嗎?

索尼總裁開心開跑車

對索尼影視娛樂電影集團總裁湯姆·羅斯曼(Tom Rothman)來說,不管在中國市場票房如何,《毒液》的表現已經足以讓他鬆口氣了。

10月5日公映的《毒液》,北美首周票房超過8000萬美元,創造了北美影史10月開畫新紀錄。截至10月底,上映不足一月的《毒液》在全球票房已經突破5億美元。這樣的成績絕對是出乎索尼影業高管預料的。在《毒液》連續兩周領跑全球票房後,索尼影業的員工們意外發現:老闆居然一改往常作風,開敞篷跑車到公司上班了。

他這麼開心是有理由的。作為一部超級英雄大片,《毒液》的成本居然被嚴格地控制在1億美元,即使算上數千萬美元的宣發費用,5億美元的票房也早就足夠回本了。在中國和日本兩大票倉,這部電影至少還有1個多億美元的票房空間。

對於索尼影業來說,這是遲來了十幾年的收穫——在小蜘蛛已經快薅無可薅後,手上的其他漫威角色終於產生了價值。

早在2007年,索尼影業就萌生了為毒液立傳的想法。那年,《蜘蛛俠3》在全球創下了8.9億美元的票房,成為索尼電影全球票房歷史新高,毒液也在這部電影中首次亮相大銀幕。

然而索尼影業的高管們卻開心不起來。儘管《蜘蛛俠》系列票房越來越高,盈利卻越來越少——由於導演山姆·雷米和蜘蛛俠主演托比·馬奎爾的票房分紅三連跳,《蜘蛛俠3》光是製作成本就激增到了2.5億美元,最後算下來電影的盈利已經只有第一部的1/4。

而按照合同,如果繼續用原班人馬拍第四部《蜘蛛俠》,索尼分給核心主創的收益只會多不會少,可能忙活幾年也賺不了多少錢。於是2010年,索尼宣布更換主創重啟蜘蛛俠,拍攝毒液電影的計劃也相應被延後了。

到了2013年,受漫威電影宇宙啟發,索尼宣布了自己的「蜘蛛俠宇宙」。按照1998年和漫威簽訂的協議,索尼可以使用蜘蛛俠系列漫畫中900多個角色,首批計劃的項目就包括《毒液》。

讓人大失所望的是,重啟後的《超凡蜘蛛俠》系列相比老版票房差了一大截,換新人控制成本的算盤完全沒有打響。到了2014年的《超凡蜘蛛俠2》,索尼的利潤居然已經降到只有幾千萬美元的水平。

在為小蜘蛛的命運發愁的時候,索尼又遭遇了天降意外。

2014年底,因為一部諷刺朝鮮的喜劇電影,索尼影業遭到了黑客攻擊,高管的大量私人郵件和公司內部資料被公開。外界也正是從這些郵件中意外發現,由於《超凡蜘蛛俠》系列的失敗,索尼居然私下已經和漫威討論過蜘蛛俠的命運。

這一發現,更是助長了粉絲要求索尼把蜘蛛俠還給漫威的呼聲,讓蜘蛛俠出現在一年後漫威電影宇宙成為了現實。

曾經的多事之秋

回顧索尼與漫威交涉的過程就知道,小蜘蛛的未來命運,實際上仍然懸而未決。

在湯姆·羅斯曼2015年初確定接任索尼影業總裁時,即將卸任的艾米·帕斯卡(Amy Pascal)卻面臨著職業生涯的最大難關:在為索尼賣命了25年、掌管電影業務12年後,索尼卻不打算要她了。

當時距離索尼影業被黑客攻擊已經1月有餘,艾米·帕斯卡依舊處在風暴中心——因為私人郵件中涉及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不當笑話被公開,她成天被媒體窮追猛打。她在郵件里評價合作多年的安吉麗娜·朱莉「恃寵而驕、毫無天分」,成為了金球獎上的開場笑話。就連她的網購清單,都被媒體寫進了報道。

在與索尼更高層來回交涉後,艾米·帕斯卡最終同意離開,並選擇了一條好萊塢高管下台後常走的路:開設自己的製片公司,轉型製片人。但並不是說讓走就走。

她和索尼影業簽了一份為期四年的協議:她的製片公司將為索尼開發電影項目,後者負責出資並保有電影的全球發行權。為此索尼不僅要向她支付4000萬美元,還要負擔其公司每年900萬美元的運營開支。

這一方面是因為她的影響力。在掌管索尼影業期間,艾米·帕斯卡與好萊塢一大批電影人都建立了深厚關係,她擅長開發中等成本的主打明星牌的劇情片,與喬治·克魯尼、威爾·史密斯、亞當·桑德勒等一大批明星都建立了長期合作,得到了明星們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她成功地介入了蜘蛛俠的未來命運。

即便面對黑客事件的輿論壓力,艾米·帕斯卡還是趕在下台之前積極運作,不僅與構建漫威電影宇宙的核心人物凱文·費吉商討了蜘蛛俠未來電影的安排,還和當時漫威公司的話事人見了面,得到了認可。

索尼不可能把蜘蛛俠這個IP還給漫威,漫威也希望索尼的蜘蛛俠電影能有所改善,因為電影表現低迷也嚴重影響漫威的蜘蛛俠玩具銷售。最終,幾方達成了一個實際上頗為複雜的合作。

綜合幾方的協定,蜘蛛俠在漫威宇宙里出現的電影還是漫威負責製作、迪士尼負責發行,但蜘蛛俠單人電影則由漫威和艾米·帕斯卡的製片公司共同製作、索尼負責發行。雙方的電影都各自負責盈虧。

於是過去幾年,湯姆·霍蘭德飾演的蜘蛛俠一直在兩邊蕩來蕩去——先是2015年出現在了迪士尼/漫威的《美國隊長3》中,此後又在2017年索尼的《蜘蛛俠:英雄歸來》中開啟了新故事線,今年又出現在了迪士尼/漫威的《復仇者聯盟3》里,明年又要回到索尼的《蜘蛛俠:英雄遠征》中……

儘管這些電影名義上都是在漫威電影宇宙之中,但幕後的出品方始終是不同的陣營,劇情上的割裂已經初現端倪。幾方合作的年限只持續到2019年,也就是索尼與艾米·帕斯卡的協議到期之時。也就是說,蜘蛛俠在漫威電影宇宙的時間,其實只剩一年了。

蜘蛛俠在漫威電影宇宙的去留,將對索尼手上的其他項目產生連帶影響。除了《毒液》,索尼依舊在推進自己的「蜘蛛俠宇宙」計劃,《莫比烏斯》《獵人克萊文》《銀貂》《黑貓》等一批項目已經官宣。

雖然名義上擁有蜘蛛俠漫畫500多個角色可開發,索尼的高管一直很清楚,這裡面大部分都是不知名的小角色。在漫威宇宙橫空出世後,艾米·帕斯卡就曾私下抱怨:「我手上只有蜘蛛俠宇宙,裡面除了蜘蛛俠,不是他的反派,就是他的家人和女朋友。」

索尼的王牌

手上缺少系列大片,是索尼反覆圍繞蜘蛛俠做文章的根本原因。

索尼發行的所有電影里,票房表現僅次於蜘蛛俠的是007系列。從2006年的《皇家賭場》到2015年的《幽靈黨》,索尼的4部007電影總票房超過30億美元,其中《007大破天幕殺機》全球票房超過了所有蜘蛛俠電影,至今仍然是索尼影史上票房最高的一部。

但問題是,007的版權在米高梅手上。和米高梅合作,索尼需要承擔每部007電影一半的開支,但只保留1/4甚至不到的盈利。在《幽靈黨》之後,米高梅與索尼持續十年的合作也到期了,下一部007的發行轉交給了環球和Annapurna(甲骨文創始人女兒Megan Ellison的公司)。

再往下數,索尼手裡總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系列大片只有三個:《黑衣人》系列、《精靈旅社》系列以及丹·布朗系列小說改編電影。並且,這幾個系列還算不上現象級,所謂event film。

更糟糕的是,時隔十年回歸的《黑衣人3》在北美票房創下系列最低。因為威爾·史密斯等主創的高票房分紅,索尼也沒有賺到太多錢。

丹·布朗系列小說改編電影也面臨問題。導演朗·霍華德、主演湯姆·漢克斯等主創要分走相當一部分收益,最近的兩部電影《天使與魔鬼》《但丁密碼》都是虧了錢的。

謝天謝地,「巨石」強森拯救了索尼。

去年末上映的《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沿用了索尼1995年老片《勇敢者的遊戲》的核心創意。儘管同期迪士尼推出了《星球大戰8》這樣的巨無霸,這部電影卻意外成為索尼歷史上北美票房最高的影片,全球票房更是超過了所有蜘蛛俠電影,僅次於《007大破天幕殺機》。

這樣的成績給湯姆·羅斯曼很大的驚喜,因為這個項目正是他2015年接掌索尼影業後放行的。按照Deadline的說法,這一部電影預計最終能為索尼帶來3個多億美元的利潤(算上藍光/DVD、在線點播、電視播放授權等長期收入)。

這是什麼概念?最賺錢的第一部《蜘蛛俠》為索尼賺了4個多億美元,而回到漫威電影宇宙的《蜘蛛俠:英雄歸來》,利潤剛好2億美元出頭。一個20多年前的兒童冒險片創意,居然比大部分蜘蛛俠電影還賺錢?這樣的成績喜得索尼馬不停蹄地找回強森開拍續集,並已經計劃好將要拍攝第三部。

在《蜘蛛俠:英雄歸來》和《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的幫助下,索尼影業2017財年(18年3月截止)扭虧為盈,賺了3.76億美元。而根據索尼集團10月底發布的財報,索尼影業今年的盈利預計會進一步增長,達到500億日元(約合4.44億美元),這當中自然有《毒液》的重要貢獻。

可以說,最近兩年索尼影業時來運轉也並不為過。不到一年時間,索尼手裡多了兩個可以開發成系列大片並且是掌控在自己手裡的IP,意義非同小可。這也能多少緩解索尼影業被賣掉的焦慮。過去幾年,不時有傳言稱索尼集團想要賣掉影視業務。

影視是整個索尼集團的第四大業務板塊,去年其營收超過10000億日元(約90億美元),但最近10年這一業務部門的表現卻一直低迷。從2009年開始,索尼影業連續七年未能實現盈利目標,2016年更是虧了6.82億美元。

索尼集團前CEO平井一夫是索尼影視業務的堅定支持者。但今年年初,索尼CEO已經換成了吉田憲一郎。

按照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如果以索尼影業2017財年91億美元的營收,乘以同類媒體併購交易溢價倍數的中位數,索尼影業的賣價大概在350億美元。要知道,迪士尼買下20世紀福克斯的出價,最終超過了700億美元。

「六大」往事

當得知默多克決定要賣掉20世紀福克斯時,好萊塢最意外的是:「六大」里第一個要被賣掉的,居然不是派拉蒙。

2016年,萬達集團掌門人王健林公開喊話,想收購一家好萊塢「六大」公司,此後很快傳出了萬達洽購派拉蒙的消息。只不過因為母公司維亞康姆的大股東雷石東(Sumner Redstone)堅決反對,最終派拉蒙拒絕了收購提議。

從2011年開始,派拉蒙的票房已經連續7年在好萊塢「六大」里墊底,去年其在北美的市場份額甚至被獅門超越,跌到第七。去年派拉蒙發行了12部電影,而今年前10個月,這個數字只有6部。

派拉蒙手中的系列大片儲備原本是好於索尼的。但在強勢的雷石東家族的掌控下,派拉蒙過去10年連續失去了一批合作夥伴,錯失了很多IP。

事實上,最早擁抱漫威電影宇宙這一天才設想的並非迪士尼,而是派拉蒙。2008年開始,派拉蒙連續發行了《鋼鐵俠》《鋼鐵俠2》《美國隊長》《雷神》等4部漫威電影。但在2009年,迪士尼以40億美元收購了漫威,當時漫威電影宇宙才剛剛起步。在將剩下兩部漫威電影的發行權賣給迪士尼後,派拉蒙和漫威的電影再也沒了關係,錯過了漫威後來的爆發期。

也幾乎是同一時刻,因為利潤分配的嚴重分歧,夢工廠和派拉蒙的合作也走到了盡頭。在2012年夢工廠動畫的發行協議到期後,派拉蒙失去了《功夫熊貓》《馴龍高手》等大獲成功的動畫IP。

因為對其高票房分成的不滿,雷石東與湯姆·克魯斯的矛盾也持續了十幾年。最近三部《碟中諜》都因為利益分配問題出現延期。

除了《碟中諜》,派拉蒙手上的系列大片近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變形金剛5》虧損超過1億美元,《忍者神龜2》也虧掉了7500萬,《終結者5》和《星際迷航:超越星辰》票房都不及預期,後續作品不得不延遲。

相比派拉蒙和索尼,福克斯的表現其實要好一些,最近三年市場份額都在第三、四位徘徊,2014年的時候還是「六大」年度票房冠軍。

福克斯的系列大片,依靠的也是漫威。20年前,福克斯先下手為強,僅以幾十萬美元就買下了人氣頗高的X戰警漫畫相關角色。包括《死侍》在內,福克斯的X戰警電影全球票房已經超過57億美元。但這是建立在11部電影的基礎上的。算下來,X戰警系列平均每部電影票房5億美元,而索尼的蜘蛛俠電影平均每部票房超過8億美元。

除了劍走偏鋒的《死侍》,福克斯過去幾年的系列大片表現並不穩定。《X戰警:天啟》最近一部的表現令人失望,接下來的《X戰警:黑鳳凰》《X戰警:新變種人》目前都遭遇了延期。剛剛有起色的《異形》和《王牌特工》系列最近一部表現都不如人意,《猩球崛起》後兩部全球票房明顯下滑,而捲土重來的《獨立日2》更是口碑票房雙撲。

最近兩個財年,影視娛樂板塊的營收對上市公司21世紀福克斯的營收貢獻已經不到三分之一。所有人都在等的《阿凡達》續集卻一拖再拖。原計劃2014年問世的《阿凡達2》目前已經延期到2020年底。

只可惜,那個時候福克斯已經是迪士尼的了。今年7月,在經過7個月的拉鋸戰後,迪士尼和福克斯的股東終於達成協議,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20世紀福克斯。收購將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按照迪士尼掌門人鮑勃·艾格(Bob Iger)的說法,福克斯將和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一樣,成為迪士尼電影版圖中的一部分。

屆時,好萊塢「六大」將不復存在。

迪士尼的天下

從市場表現來說,好萊塢「六大」這一說法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六大」每年的市場份額都是較為平均的,基本都在10%到15%之間,剩餘部分由獅門、韋恩斯坦、焦點等中小型公司瓜分。

但從2015年開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排在頭名的一家公司就能分走全年票房的20%以上。最開始達成這一壯舉的是環球,之後兩年是迪士尼。到了今年,差距更大了。排在頭名的迪士尼票房佔比已經快接近30%,其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相當於兩到三家公司之和。

今年如果不是《碟中諜6》上映,派拉蒙全年的市場份額可能還不到5%。截至10月底,派拉蒙在北美的總票房不到6億美元,全球票房不過13億美元,這還不如迪士尼一部《黑豹》的票房多。

發生這一變革的根本原因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播放渠道的變化,觀眾在流媒體觀看內容的習慣已經被培養起來。真正的威脅早就不在好萊塢內部,而來自矽谷。

在迪士尼收購漫威的2009年,當年北美總票房是105.85億美元,在線影片租賃服務商Netflix年收入是16.7億美元,僅有前者的1/6。而到了去年結束,北美總票房為110.66億美元,Netflix年收入已經大幅增長至116.92億美元。

Netflix目前的市值超過1300億美元,迪士尼的市值超過1700億美元。而整個索尼集團市值不到700億美元。有了足夠的資本支持,Netflix早已不滿足於只是作為好萊塢電影、劇集的播出渠道,而是直接開始爭搶內容生產:先是在2013年以《紙牌屋》開啟了原創劇集道路,又在2015年開始做原創電影。

今年Netflix更是大幅增產,推出80部原創電影。從早期千萬美元水平的文藝片做起,短短兩三年間,Netflix電影投資規模大幅提升。去年的《光靈》成本達到9000萬美元,而馬丁·斯科塞斯新片《愛爾蘭人》成本高達1億美元,這已經是《毒液》這類特效大片的製作投入。

同樣被投資者追捧的亞馬遜在原創內容也緊隨其後,先是投資了斬獲奧斯卡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等文藝片,緊接著大手筆花5億美元拍攝《指環王》劇集。

Facebook、Youtube、Twitter、蘋果……如今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爭搶原創內容。誰也說不清,蘋果以後是不是也要做電影?畢竟,蘋果賬上躺著2000多億美元的現金。

面對兵臨城下的矽谷巨頭,迪士尼是警惕性最高的。迪士尼去年就宣布將自建流媒體平台,計劃在2019年上線,屆時迪士尼將收回對Netflix的授權,漫威大片、皮克斯動畫、《星球大戰》系列等等都將從Netflix上消失。

好萊塢分流

面對Netflix的進攻,受影響最深的正是索尼這樣的公司。

今年1月,威爾·史密斯不再與索尼影業續約,其製片公司與索尼的合作將在《絕地戰警3》等項目後正式結束。威爾·史密斯是與索尼的合作超過20年,《黑衣人》系列、《絕地戰警》系列、《全民超人漢考克》、《全民情敵》、《當幸福來敲門》、《功夫夢》等等都是雙方合作的產物。

但從2013年開始,威爾·史密斯的票房號召力失靈了,《重返地球》《焦點》《震蕩效應》《附屬美麗》票房接連撲街。這當中,索尼為《迷失地球》和《腦震蕩》兩部電影花了2億美元,最終卻讓索尼賠了5000萬美元。

Netflix卻向威爾·史密斯伸出了橄欖枝。去年12月,威爾·史密斯主演、耗資9000萬美元的《光靈》在Netflix獨家上線。儘管評論界口誅筆伐,3天內居然有超過1100萬人觀看了這部電影,於是很快傳出了要開拍續集的消息。

這不是孤例。同樣和索尼合作了20多年的亞當·桑德勒,也在2014年和Netflix簽署了合作協議,為後者拍4部只在Netflix上線的電影。雙方在去年又續了約。

一直以來,亞當·桑德勒的電影都得不到評論界追捧,但他和威爾·史密斯一樣卻非常有觀眾緣。看準這一點,索尼從1999年開始,以幾乎一年一部的速度,和亞當·桑德勒合作了將近20部主打桑德勒的喜劇電影,包括大獲成功的《冒牌老爸》《初戀50次》《人生遙控器》《長大成人》等等。

以往缺少系列大片的時候,索尼靠的就是威爾·史密斯、亞當·桑德勒的明星效應,很多項目能夠啟動,完全就是因為他們的票房號召力。有索尼影業高管曾經開玩笑說:「我們的房子都是靠威爾和亞當買的。」

和威爾·史密斯一樣,亞當·桑德勒的明星光環效應過去幾年也不管用了。他2015年出演的《像素大作戰》成本超過1個億美元,盈利才千萬出頭。但在Netflix上,亞當·桑德勒的電影卻備受歡迎——這類電影主要靠情節和人物魅力,不需要花錢的特效大場面,即使在家看體驗上也沒有多少損失。

對觀眾來說,如今這些大明星主演的電影在家也能看,為什麼還要花大半天時間額外花一筆錢去電影院?這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好萊塢大公司現在全都只拍特效大片(以及強調體驗的恐怖片和動畫片),中小成本的劇情片越來越少。

迪士尼2016年曾推出過一部劇情片《卡推女王》,講述一個烏干達貧民窟出身的女孩如何成為國際象棋神童的故事。電影成本只有1500萬美元,但票房居然更低,只有成本的一半。電影的慘敗讓迪士尼徹底放棄了中小成本電影,只做漫威宇宙、《星戰》系列、動畫和真人童話片。

華納、環球都在朝著同樣的方向。華納有和DC、傳奇影業、樂高、溫子仁合作的DC宇宙、怪獸宇宙、樂高動畫宇宙以及招魂宇宙,還找回了J·K·羅琳重新開啟了魔法系列。

環球也找回斯皮爾伯格重啟了《侏羅紀世界》,宣布了怪物黑暗宇宙以及《第六感》導演奈特·沙馬蘭的超級英雄宇宙,《速度與激情》明年也會迎來外傳。旗下的照明燈娛樂在拓展《小黃人》之外的動畫電影(《愛寵大機密》《綠毛怪格林奇》),回歸的夢工廠明年也將推出《馴龍高手3》。

只不過,失敗的計劃也不少。和漫威對標的DC宇宙多部電影遭到口誅筆伐,後續方向不得不再次調整,只有《神奇女俠》得到一致好評。去年阿湯哥主演的《新木乃伊》慘烈撲街後,環球剛剛啟動的怪物黑暗宇宙立馬沒了動靜。

而索尼惟一的「蜘蛛俠宇宙」未來如何推進,還是要看明年索尼、漫威和帕斯卡之間合作到期後的進展。除了真人版的蜘蛛俠,索尼其他漫威角色的電影目前並不包含在漫威電影宇宙里。

索尼繼續在翻箱倒櫃找IP重啟。明年,觀眾不僅會看到《黑衣人》《霹靂嬌娃》《咒怨》的重啟,還會等到《憤怒的小鳥》的續集。

編輯 | 丹丹

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非鉛筆道原創,不對文中觀點和真實性負責,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全渠道大數據整合營銷服務提供商「目標科技」獲逐鹿資本等新一輪融資
馬蜂窩造假始末 這是最完整的8千字報告:主打2100萬真實點評 85%造假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