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為什麼有的人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反而有謎之自信?

為什麼有的人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反而有謎之自信?

文/姿勢分子

郭德綱有一段相聲,講的是從事相聲行業的人員的分類。其中有一類,就是「起義」的觀眾。

有的觀眾認為,相聲就是兩個人在舞台上說話。在他們心裡,觀眾和演員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大褂、在台上還是台下這兩個區別。於是,就有觀眾覺得自己也可以,就上台說相聲。

顯然,是說不好的。

事實上,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在其他許多方面,也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

人們往往在自己其實並不擅長的領域有迷之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達克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認知偏差。

就從天文的角度來說。

在太陽系之外,有很多天體。這些天體近的距離我們幾十光年,遠的甚至有幾十億光年。

每當這些天體的一些數據被展示出來的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說:反正離得那麼遠,誰也沒法測量,科學家就瞎編唄。

達克效應。

1999年,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項調查,安排84位做了20道語法題。結果發現,那些認為自己回答得不錯的人,反而成績普遍更低。

他們據此提出了鄧寧-克魯格效應,簡稱達克效應。

他們也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了2000年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不是理論搞笑,而是看起來搞笑,實際上卻很引人深思的意思)。

造成這種認知偏差的原因很簡單,在某個方面不夠擅長的人,會缺乏對這個方面的認知。他們很難去想像這個領域有多麼高深,也很難認識到自己比這些領域真正的專家差了有多遠。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經有過一個比喻:一個人的知識,就像是一個圓圈,知識越多,圓圈越大,與外界的交界處(也就是圓的周長)也就越長,就越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無知。

用我們民間的一句俗話來說,就是:往往是最傻的人,才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

(人山人海,相遇不易。創作艱辛,如果您覺得姿勢分子這篇文章還可以,請點擊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快陪我一起探索有趣的科學世界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求知之者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花費幾百年也沒有找到答案的科學悖論,你有什麼想法嗎?
木星到底有多大呢?我來生動形象地給你講解一下,請扶好你的下巴

TAG:科學求知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