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疾病都產生於這三個原因,道醫告訴你如何「治未病」

疾病都產生於這三個原因,道醫告訴你如何「治未病」

生命從一個受精卵分裂產生五臟六腑等眾多組織器官後,各器官各司職能,它們相生相剋,既互相促進,也相互制約,當這種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又不能及時調整修復時,就會產生疾病。疾病產生的原因,傳統醫學認為不過三種:內因、外因、不內外因。

所謂內因,就是七情六慾損耗元神元氣元精所致真氣衰弱、氣血淤滯、陰陽失衡等內在傷損。

七情通常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指:一色慾,二形貌欲,三威儀姿態欲,四言語音聲欲,五細滑欲,六人想欲。這是大致的分類,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更複雜些。本來人在嬰兒時期精氣神混然內守,及至成人,情識漸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身貪求,有了喜惡,精氣神便外馳耗散,不能守中;情慾又影響著臟腑的氣血運行,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過分的情慾肯定也對臟腑產生過度的衝擊,積則成害。所以《老子》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向外追求,使人迷失了本性。《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從道教養生學上說,喜怒哀樂雖發但不過度也就不會傷身了。

所謂外因,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癘氣——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毒病菌。消除致病的外因,就要求根據四季變化、環境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要求有相應的防護意識和措施。春天防風、夏防暑濕,秋燥、冬寒,各有相應的方法。

丘處機祖師在《攝生消息論》中論述四季養生時就提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與而勿奪,賞而勿罰,此養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肝木味酸,木能勝土,土屬脾主甘。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當七情內傷、真氣不守、氣血不暢、陰陽虛實失調時,再遇到邪氣,淤滯衰弱的臟器往往就會發生疾病。《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如果能真氣內守、趨避適當,就不會感染疾病。

不內外因,如:外傷、寄生蟲等。它們觸及身體,但又不在臟腑腠理,難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所以稱不內外因。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社會狀態中也有不和諧的「六淫」會傷害人的生命,譬如戰爭。所以,全方位地關注人的健康,不只是醫療養生,還要關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當人生了病就要醫治,於是產生了很多神奇的方法,產生了很多神醫,但最好的方法、最神的醫生是治病於未然。《鶡冠子·世賢第十六》記述了扁鵲與魏文侯的問答。

魏文侯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扁鵲告訴魏文侯:他的長兄醫術最好,在病還未生時就治療了,所以不出名;他的中兄在病萌芽時就醫好了,所以只在街坊間有名;他自己是在病大了,才用一些激烈的辦法去治療,反而名聞天下。這生動地告訴我們真正懂得養生,就不要等生了病才想起要愛護生命。

道教歷代都有很多名醫,如:東晉葛洪、梁代陶弘景、唐代孫思邈、明代的趙宜真、清代的劉一明等等。他們或者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世人,或者以醫學巨著留存後世。道教更追求長生不死,強調性命兼修,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和發展,使養生理論、養生方法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道教養生,總體不離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總原則,並且強調治未病,以此保養每個人的精氣神,從而實現身體上的調和、身心上的康泰。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原諒這個世界和自己
人間芳菲盡,正是學經好時候

TAG:道教之音 |